异化还是归化_试论_文字生涯_的翻译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还是归化
———试论《文字生涯》①的翻译风格
胡 迅
(上海师范大学欧商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风格的描述多用印象性的术语,但是印象性的术语过于模糊、难以准确界定译文的风格,我们可以使用风格标记理论来分析译文的翻译风格。
经过对《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词法和句法上分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采取异化译法,即译出原文的异国风味,但是如果译文过于“欧化”,背离了汉语的语言规范,则宜改用归化译法。
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翻译风格 风格标记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Abstract: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yle.T raditional theories m ostly give a description for translation style by use of impressional terms.H owever,impressional terms are too ambiguous to define the translation sty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les M ots,we find that the translator adopted domesticating method and foreignizing method for translating the w ords and the sentences.F oreignizing method ought to be used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rule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original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ex otic.But domesticating method is better used because translationdoesn’t comply with the rul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f translation is too“europeanizational”.D omesticating method and foreignizing method complimen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K ey w ords:translation style style mark translation tactic domesticating method foreignizing method
一、翻译风格的概念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译作的风格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一百个人译相同的一部文学作品,定会译出一百个样子来。
”这是每个翻译工作者的切身体会。
为什么“临摹”、“复制”的对象只有一个,而翻译出来的作品却会千差万别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得到解答。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理解原文,然后用译语重新转述原文。
在理解原文阶段,译者对原语(s ource languageΠS L)和译语(target languageΠT L)掌握的程度、翻译的经验和技巧、个人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理解原文所花费的时间等因素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导致译者在理解原文阶段即产生差距。
同样翻译一篇介绍F1赛事的文章,知道赛车这项运动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知识的译者在理解原文这一阶段势必比其他的译者更占优势。
假设在理解原文阶段,不同的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达到相同的水平,没有任何差别,他们翻译出来的作品是否就完全相同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译者在剥离原文的语言外壳、掌握原文所要传达的意义后,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下意识的),翻译策略和美学价值取向(有意识的)选用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来还原原文的意义。
例如,在翻译策略上,不同的译者会采用“归化”(do mesticating method)或“异化”(foreignizing meth2 od)的处理方法,而这正体现着译者本人的美学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在理解原文阶段和用译语转述原
文意义的阶段,不同的译者之间都存在着千差万别。
面对同一个“临摹”、“复制”的对象,不同译者的译文却不一样,正是这两个阶段译者间的差别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差别就是译作的风格,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二、《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下面就译作的风格是如何表现的及译者在翻译中所采取的是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对象是沈志明先生翻译的萨特的著作《文字生涯》(Les mots),为了更好地研究该译作的风格,将参照该书的另外一个译本,潘培庆先生翻译的《词语》②。
在传统的文论中,一般都用一些印象性、模糊性的术语来界定文学作品的风格,如大气磅礴,清丽婉约之类。
刘宓庆先生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明确提出了“风格标记说”。
风格标记包括形式标记和无形式标记。
其中形式标记中包括音系标记、词法标记、句法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和语域标记,有了这些标记,风格就不再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我们可以更科学、更明确地界定文学作品的风格。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从词法标记和句法标记来分析《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
我们先来分析《文字生涯》的词法标记。
1.四字格的大量使用
读《文字生涯》,在词法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字格之多,题目即是一例。
Les mots本义是“文字、词语”,而无“生涯”之义,潘培庆先生即将题目译为《词语》。
经过统计,在《文字生涯》第一段的译文中,共有27个四字格,而该段译文总共约2000字。
这些四字格有:降贵纡尊、脱雅还俗、背井离乡、心满意足、光宗耀祖、两全其美、一帆风顺、耿耿于怀、不堪入耳、道貌岸然、活泼诙谐、愤世嫉俗、直言不讳、闪烁其词、妙不可言、津津乐道、急不可待、约定俗成、胆战心惊、出其不意、肩宽体胖、神出鬼没、冷嘲热讽、大发雷霆、心惊肉跳、头昏脑涨、孤独悒郁等,其中成语共有22个。
比照《词语》,同样的一段译文使用了9个四字格:一帆风顺、开怀大笑、急不可待、厚颜无耻、诙谐幽默、高贵优雅、藏而不露、一丝不挂、方言土语,其中成语有4个。
(1)Un instituteur accabléd’en fants consentit se faireΥpicier.
一位小学教师为孩子所拖累,降贵纡尊改当食品杂货商。
———《文字生涯》consentir 在本句里的意思是“同意、赞成”,而“降贵纡尊”是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
实际上原句没有包含这个意义。
(2)Charles se dΥroba,prΥfΥra courir les routes sur la trace d’uneΥcuyère.
夏尔不干,甘愿背井离乡去追寻一个马戏团的女骑手。
———《文字生涯》courir les routes在法语里只有“追寻”的意思,“背井离乡”是指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从原文看,并没有叙述过夏尔去了外地。
诚然,“四字格字数统一、音节固定,具有结构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色。
”③“其华丽丰富的辞藻与优美和谐的音韵既符合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统一的思维模式,又切合我们讲求均衡对仗的审美心理。
”④但从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角度,这种译法似可商榷,不能随意套用四字格,增加原文没有的意思。
在很多情况下,汉语和法语的表达法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汉语成语中有“如履薄冰”,在法语里面意思相近的是marcher sur les oeu fs,即“在鸡蛋上行走”;汉语成语中有“雨后春笋”,在法语里面意思相近的是pousser comme des cham pignons après la pluie,即“雨后蘑菇”。
2.译文中口语化词语的使用
在《文字生涯》中,有不少口语化的词语:巴望、嚷嚷、险些儿、打光棍、干脆、老子、(当老子,他已经没有兴致了。
)头头(我不是头头,也从来不想当头头。
)……还有不少ABB式和AABB式的词语,这些词语也具有口语化的特征:冷冰冰、娇滴滴、胖乎乎、美滋滋、硬梆梆、懵懵懂懂、拼拼凑凑、轰轰烈烈……在《词语》中,用词则更趋书面化。
试比较:
(3)我知道他一直打光棍,尽管他不喜欢父亲,却处处学父亲的样。
———《文字生涯》我知道他尚未成家,尽管他并不喜欢他的父亲,但却在一切方面都模仿他。
———《词语》
(4)这个纯洁得像白雪的女人在读阿道尔夫
・贝洛写的《火姑娘》时,险些儿没笑死过去。
———《文字生涯》
这位头发花白的妇人在阅读阿道夫・贝洛的《火女》一书时,她真想大笑一场。
巴望”、“险些儿”这样很口语化的词语,似乎不是很协调。
3.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的使用
在《文字生涯》中,有不少词是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诸如:芝麻大的事、光宗耀祖、古稀
之年、结缡、休妻、包袱、美髯公、天机等。
(5)他毕生追求高尚情趣,醉心于把芝麻大
的事搞得轰轰烈烈。
———《文字生涯》
在汉语中,用芝麻来比喻很“小”;用“芝麻大的事”来比喻很小的事情,“芝麻官”即指
官阶微末的官员。
汉语有这样的表达习惯是与中
国人经常食用芝麻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
而法语
里面很少用芝麻来比喻“小”,而是经常比喻“可以
达到目的的开门咒语、秘诀”,如“芝麻开门”。
(6)到了古稀之年,路易丝还讲起在车站餐
厅吃韭葱冷盘的事。
———《文字生涯》
汉语中“古稀之年”指七十岁,由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来。
这里将“七十岁”译为
“古稀之年”也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色彩。
译者
此处将“七十岁”译为“古稀之年”,使译文的
文学色彩更浓一些,更易于为中国读者接受。
(7)差不多就在夏尔・施韦泽与路易丝・吉尔
明结缡的同时,一个乡村医生娶了佩里戈尔的一
位大财主的女儿,在凄凉的梯维埃大街的药房对
面安家落户。
———《文字生涯》“缡”指古代女子的佩巾,“结缡”是古代女子出嫁,原文用的是rencontrer,是“遇到”的意
思,此处将“遇到”译作“结缡”在意思上似为
不妥。
《文字生涯》的翻译风格在词法上有以下一些标记: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口语化词语的使
用,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的使用。
我们再来分析《文字生涯》的句法标记:
(8)A M con,Charles Schwzeitzer avaitΥpousΥ
Lousie G uillemin,fille d’un av ouΥcatholique.
A:夏尔・施韦泽在马孔娶了路易丝・吉尔明,一个信天主教的诉讼代理人的女儿。
———《文字生涯》B:在马孔的时候,查礼・施韦泽娶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诉讼代理人的女儿———路易丝・吉耶曼。
———《词语》
(9)Malade,serrΥpar force neu f m ois,la fièvre et l’abrutissement m’em pêchèrent de sentir le dernier corps de ciseaux qui tranche les liens de la mère et de l’en fant.
A:由于生病,我不得不9个月就被强行断奶,发烧以及发烧引起的迟钝反倒使我对联系母子的脐带突然剪断毫无感觉。
———《文字生涯》B:由于生病,我才9个月就被强行断了奶,因为发烧,也因为愚笨,我竟未能感觉到割断母子联系的最后一刀。
———《词语》
(10)Les deux femmes terrorisΥes se gardaient bien de m’y mettre.
A:所以那两位夫人切忌只给我面包。
———《文字生涯》B:那两个被吓怕了的女人会避免这样对待我的。
———《词语》由以上的例句,可以发现《文字生涯》中不少句子保留了原文句子的结构,而《词语》译者对不少句子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保留原文句子的结构有利有弊。
“汉英(法)两种语言的句子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
英(法)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则指词语或分词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⑤
例(8)中,A句是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来翻译,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同位语用法,这种译法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且更显简洁。
B句在“女儿”前面有长长的定语“一个信天主教的诉讼代理人的”,定语里面套定语,显得比较冗长。
例(9)中,主句la fièvre et l’abrutissement m’em pêchèrent de sentir le dernier corps de ciseaux和
从句il tranche les liens de la mère et de l’en fant是用关系代词qui连接的形容词性从句,从句用来限定主句,起形容词的作用。
如果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势必显得拖沓冗长,是一个典型的“欧化”句子。
而如果按照汉语的重意合,将其拆成几个短句,则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更显流畅。
例(10)中,se garder de是“防止、避免”的意思。
A句完全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读者在理解上会产生障碍,不知所云。
这时宜对原文句子作变通处理。
不少句子都保留了原文句子的结构,这是《文字生涯》在句法上的主要翻译风格标记。
综上所述,在用译语传达原文意义的阶段,《文字生涯》在词法和句法上分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策略:异化还是归化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采取异化还是归化的策略?我们首先看看异化和归化的定义:“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⑥按照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2 ti)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
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采用异化译法,因为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是“信”,必须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保存原作的风姿”⑦,“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⑧,“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⑨。
《文字生涯》在词法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和成语,口语化词语和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经过这样的处理,译文读起来确实很流畅了,颇像“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一样”⑩,“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λϖ,但是有的地方没有完全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有的地方增加了原作所没有的意思,这些都是对原文的“不忠”。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存在一些障碍是难以逾越的,如果仍一味采用异化译法,只能是译文背离汉语的语言规范,使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这时译者宜采取归化译法的翻译策略,例如上文所论述的针对汉法两种语言分别重意合和重形合的差异,可以对法语原文的句子结构作适当地“拆译”处理,使之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注释:
①萨特:《文字生涯》[M],沈志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②萨特:《词语》[M],潘培庆译,三联书店,1989年。
③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④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⑤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⑥见《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
⑦鲁迅语
⑧钱钟书语
⑨茅盾语
⑩傅雷语
λϖ钱钟书语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3年。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99年。
4.萨特:《文字生涯》[M],沈志明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8年。
5.萨特:《词语》[M],潘培庆译,三联书店,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