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老师谈太极拳的慢练是在练什么?为什么说越慢反而越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伟老师谈太极拳的慢练是在练什么?为什么说越慢反而越
灵?
-《中华武术》记者与康伟老师对话太极
记者:您能具体讲讲太极拳慢练的原因么?很多人说太极拳能做到练时慢,用时快。
这可能么?
康伟:很多人解释不清楚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不明白为什么能做到练时慢,用时快,它快在哪里?所以,尽管很多人都在慢慢地打太极拳,可是练了一辈子,也没有明白为什么慢,所以,练不出功夫。
我们每天慢慢地打拳是在练习什么呢?
《太极拳论》有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这里讲的“机”是什么?是动静之间的微变化。
俗话说:“我有一个动机。
”在这里,我只是有了一个动的想法,要动还没动,也就是只有一个动的先机和动的念头,这个动刚刚产生,特别微小,这叫“动机”。
而太极拳练习的是“动静之机”,把握的就是这个“机”。
我们常说要“知机知势”“得机得势”。
所谓的“势”就是已经形成动作势态了。
对“势”的感知是很简单的,因为已经形成了势态,谁都能看得到,感知得到。
而“机”是特别微小的动,一般人还感觉不到。
所以,“机”在“势”的前面,把握了“机”,也就能够很好地把握“势”。
太极拳的慢练,就是在体会、感知这个阴阳变化之机。
世界上,越是慢的运动,越细微。
比如,钟表的秒针的动是看得见的,而分针的动就很难看得见了,时针的动就更细微了,更难感觉到了。
所以,越是慢的动,越是细微的动。
而我们人类对这种细微的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大多数已经没有了,对微变化,我们的神经感知能力已经没有了。
太极拳的慢练就是为了培养人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所以,太极拳前辈说:“慢到十分,就灵到十分。
”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慢练,是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
记者:太极拳的慢练是如何体会、感知微变化的呢?
康伟:首先是你的神经系统能够体会身体微变化的幅度。
你的肢体、重心运行到何处了,在不在你的稳定范围内了,你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得到。
其次是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动作的微变化,能够把握住自己动作的幅度,重心的变化等。
所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度越来越高,最后达到常人达不到的地步。
拳论说:“彼不动己不动,我意在先。
”这是说,虽然你不动我也没动,但是我意识上的感知能力是在你的前面的,也就是“我意在先”。
拳论又说:“彼微动我先动,我意仍在先。
”就是说你微微一动,对我来说这个动就很大了,我完全感知到了,所以我仍然能在你前面动起来。
由此,我们知道,太极拳的快,是快在应对微变化的能力上。
所谓的微变化,在外形上几乎是看不见的,一般人也感知不到。
太极拳练习的就是对这种外形看不见的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所以,太极拳要求练时慢,用时快,其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慢练而慢练,没有用神经系统感知肢体的微变化,那么虽然你每天都练习,但是,神经系统没有受到这种训练,也就不能提高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有起承转合,这个微变化的关键在于转关之处,在这里,劲力的变化更加细微。
如果你不知道体会这些,虽然练了二三十年太极拳,但是,也仍然不知道练的是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太极拳的慢应该关注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从理上明白慢练的道理,只是每天把动作放慢了练习。
所以,太极拳的快,不是在动作上,而是在中枢神经的灵敏度上。
太极拳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其道理就在于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上。
记者:我明白了,如果你的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差,反应比较迟钝,而对方的感知能力强,这样在交手时,你就处处受制。
康伟:对。
两人一交手,你自己还没觉得用劲呢,可是对方已经感知到你的劲力了,这个劲力自己觉得很小,可是对方却感觉很大。
我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强,就能做到“我意在先”,就在“机”上解决问题,不会等到你成了“势”。
记者:如果成了“势”了,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就要拼实力了。
康伟:所以,《太极拳论》的“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就是说,动静刚出现,阴阳变化刚孕育,太极拳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和空间段里,来强化训练,最后,在应对变化时,是在“动机”的状态下控制对方。
大家常常讲:“得机得势。
”首先要得机,然后才能得势。
一个慢练,其中就有这么多学问。
我们把慢练的理由讲清楚了,认识到了其中的道理,你才能正确地练习太极拳。
如果仅仅是动作上的慢练,没有意识上的认知,那就不是太极拳。
记者:太极拳慢练是为了训练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我们如何做到这个慢呢?在慢练时有什么要求?
康伟:太极拳的慢练有三个要点,一是慢,二是连续,三是匀速。
也就是说,太极拳要慢,要连续地慢,要匀速地慢。
之所以如此要求,就是要在运动中感知慢,控制慢。
我们知道,一个动作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到匀速,这是比较难的。
太极拳是连续、匀速、缓慢的运动。
如果长拳慢练,做不到连续、匀速、缓慢,不能感知动作方向转换时的劲力变化,那么就不是太极拳。
所以,如果不明白太极拳的运行规律,只是在外形动作上模仿太极拳慢的运动方式,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也就不会产生太极拳的练习功效。
长拳慢练之所以不是太极拳,其道理就在这里。
你不知道慢的道理,不知道慢练是在练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慢练,那就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在练习感知能力,练习大脑,不是在练习动作。
太极拳只是通过拳式动作的形式练习中枢神经的自控、自调节、自平衡、控制微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了,太极拳的机能、功能就会在你身上产生。
这时,两人一搭手,你就能掌握对方的微变化,对方微小的变化都能对你的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及早应对。
这就像地秤和天平,地秤是称载重汽车的,成吨的东西放在上面才有反应;而天平则是称量微小的物体的,几微克的东西放在上面就有了反应。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感知系统练习得极其灵敏,极其细微,极其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