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高考语文必刷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简言之,为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时人多有志人志怪类文集。

就数量而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可谓浩如烟海,至清末,存世有数千种之多。

种类繁多的笔记小说所记内容也极为驳杂,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

内容体量如此巨大,不易全部辨析厘清现实真假,纵如此,依旧有其史料学意义。

作为笔记小说,定然不失虚构与主体自我创作的成分,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自面世伊始,便受到史学影响,有注重实录的传统,且希冀在事件描述中给人以道德教化。

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后世笔记小说开拓了题材、确立了基本精神,此期间的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比如,志怪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晋元帝时期任佐著作郎一职,为编修国史的史官。

因此,鲁迅先生对此期间的笔记小说有“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的判断。

简言之,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秉笔实录当朝事件,非有意虚构。

笔记中虽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但依旧在不背离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展开。

后世笔记小说多沿用魏晋六朝志人志怪的叙事视角,以记事者的角度客观记录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的姓名与籍贯等具体信息。

书中屡见“秀州天宁长老妙海时在彼县,亲见之”“小二至庆元时尚存,安国长老了祥识之”“泉州僧本傅说”之类的句子,借他人之口来佐证自己记载之可靠,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唐之后,笔记小说就内容而言,多具有民间性及社会性的特征,多述各地风俗怪谈。

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中有《叶限》一文,记录古代邕州地区百越民族的口传故事,为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灰姑娘”类型故事。

至宋,大量笔记作品记录诗歌本事与诗人言行,成为后世诗评家所沿用的笔记体文学评论形式。

而以洪迈《夷坚志》为代表的志怪类笔记作品,细述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逸闻、掌故、民俗等,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史料参考。

明清两代笔记小说类文献多有训诂考据之类的内容。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边疆地理内容日益增多,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当数量的新疆社会民俗内容,其中有关屯田制度及“玛哈沁”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边疆史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

学者们普遍关注到笔记小说创作的史学倾向及其内容的史料学意义,对之多有阐述。

明代王士禛有“说者,史别也”的判断,认为笔记小说为史家另一种。

相对于正史以政治历史为脉络,侧重对典章制度、帝王将相的书写,笔记
料。

(摘编自司聃《笔记小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最早的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笔记小说是笔记体式的短篇故事。

B.中国古代笔记小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驳杂,无法厘清现实真假。

C.后世笔记小说源自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作者多有史官等文职身份。

D.笔记小说面世伊始就受史学影响,注重实录,同时有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笔记小说起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古代笔记小说有史料学价值。

B.文章引述鲁迅的评论,论证魏晋笔记小说的创作性质为“采录传闻”的观点。

C.文章比较正史与笔记小说的不同,是为了论证正史重政治,对民间关注有限。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证,第五段按朝代先后的顺序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记小说虽然难免虚构叙事,但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史料价值。

B.魏晋六朝之后的笔记小说赓续传统,客观叙事,书中常强调所录内容的真实性。

C.拓宽史料范围、弥补正史对民间关注有限的缺憾体现了笔记小说的史料学意义。

D.中国笔记小说与正史有机融合,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面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

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

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

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

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

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

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
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

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
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

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

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
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

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

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

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
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

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
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畔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结局……
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嚅动。

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

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
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
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他颤抖了一下,在乔东
(选自《当代》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代“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为下文易水寒“下意识地摸枪”埋下了伏笔,这一安排使得故事发展合乎逻辑。

B.小说场景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一次课堂上,但乔东山的讲述内容过去与现在交织,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时空,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是明线,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有条不紊。

D.小说情节曲折摇摆,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却又都有转机,极具戏剧性效果。

2.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有人说“情感是小说的动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

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浙话。

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

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

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

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

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

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

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

《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

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平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

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

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

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

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

而且年代越久,承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
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

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

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渐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是在南北宋交替之后,在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是当时文化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包括山东籍说话艺人移入杭州,说话艺术在一个南北两方的人们群居共处、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特殊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

这种双重语言成分,由于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功夫,它们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放射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摘编自李永祜《<水游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量的山东话和江浙话并存。

B.南北方人在“靖康之变”后群居共处是《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特征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

C.《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我国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通过与其他名著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出了《水浒传》语言的双重地域色彩的特征。

B.文章从我国的说话艺术的发展、宋代政治变迁、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角度来阐述《水浒传》语言地域色彩出现的原因。

C.第三段先说明《水浒传》成书的基础,再分析讲书艺人的讲书情况,闸释各种语言因素的融入,直至“编次”成为定本。

D.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等作品的语言和《水浒传》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的。

B.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在语言融合进程中,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C.最早讲说水浒故事的鲁西南籍山东人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而其行业晚辈承传人在讲
D.元代后期《承浒传》“施耐庵的本”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双重语言成分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

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
....,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①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

”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②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监御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斩之。

”遂斩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

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议,不至重法。

《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
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臣谨按军法曰:‘军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
...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执事
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
..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

’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

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

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

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

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

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
吏散走。

主使仆射
..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

建报亡它坐。

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

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

大将军霍光寝.其奏。

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

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节选自《汉书•胡建传》,有删改)
[注]①尉藉:慰藉。

②堂皇:特指官吏治事的厅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贾.区贾:做买卖
B.制.曰:《司马法》曰制:帝王的命令
C.客臧.公主庐臧:通“藏”,躲藏
D.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寝:躺着休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军正丞:守,暂时代理职务,指官阶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

军正是古代军中的执法官,汉朝京师的南、北军各有“正”,即“军正”,其副职名“军正丞”。

B.二千石: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C.三王: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三王”常和五帝并称“五帝三王”,“三王”也就是“三皇”。

D.仆射:仆,“主管”之意,古代重视武力,主射者掌管事务,故称诸官之长为“仆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会与下属处理好人际关系。

在汉孝武帝天汉年间,他代理军中职务之际,总是在与军中的隶卒、差役生活在一起,并经常关心他们,深得他们的喜欢。

B.胡建执法严明。

监军御史凿穿北军军垒墙垣,以求卖商品谋利,胡建对此种违背军法的行为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按照执法程序斩杀了监军御史。

C.胡建敢于承担。

他指出作奸犯科的监军御史应该依法处置,但是自己作为代理军正丞斩杀监军御史是有不妥之处。

皇帝得到上奏后下诏肯定了胡建之举。

D.胡建刚正不阿。

汉昭帝姐姐盖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派刺客射死了前任京兆尹樊福,刺客藏在长公主的房舍里,渭城县令胡建率领官兵包围那里要逮捕刺客。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

(2)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试简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曹操《短歌行》)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

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

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

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

(不少于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

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