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
【我的思考】
拿到这个课题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围绕诗词赏析、有感情朗读来展开教学。

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情感,通过诗词意象的提取,使其了解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说法。

通过让学生找意象、析情感,告诉他们意象、景情关系等知识点。

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最后,通过词的赏析,进一步强化诵读,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乃至背诵!【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2、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提取意象,感悟意境,体味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既拥有年轻时的幸福快乐,也亲历了中年以后北宋灭亡、朝廷南迁、丈夫去世的伤痛,她在中国的词坛上被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她就是宋代词人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通过《声声慢》这首词,走进李清照无限愁苦的内心世界。

(板书)
二、了解李清照其人其词(PPT课件展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女时期,生活优裕。

少妇时期,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中年以后,国土沦陷,朝廷南迁、家破夫亡,境遇孤苦。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我们知道,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要想读好一首诗词,首先要把握好诗词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落实字音,初步感知情感。

(自由读)
2、找学生个读,读后评价。

【字音读的标准】
3、接下来,我们听一遍范读。

听之前,先明确听读要求:
1、听准语音,注意节奏
2、用心聆听,体味情感
3、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4、【播放音频文件】
结合所听范读录音,再去读一读这首词。

学生个读,读后点评。

读后思考:
这首词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明确:
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了更好的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我们通过文本赏析去体味吧!】四、文本赏析
【上片赏读】
鉴赏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七组叠字,包含有几个情感层次?
明确:
寻觅(动作)——冷清(环境)——凄惨、戚戚(心情)
(1)第一层,侧重写精神状态(动作),是她内心世界十分空虚的表现。

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在房间里魂不守舍,好似在找什么,又不知道要找什么,孤独的人,长期寂寞的人,都会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在寻觅什么呢?寻的是她的亡夫,是她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这恰恰反映出词人内心空荡,愁情无处排遣。

(2)第二层侧重写环境感受。

秋凉的天气,异乡的环境,孤苦的生活等无不使人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

正因周围环境冷冷清清,所以内心才有清凉、孤独之感。

既眀指了环境,又暗指了心情,由环境感染到心情。

(3)第三层,侧重写心境意绪(心情)。

“凄”就是凄凉,“惨”就是惨痛,“戚”就是悲戚。

这是写寻觅而不可得之后内心的剧烈痛苦,是由环境、心境的清冷而产生的心中惨痛创伤和无尽忧愁苦恼的感觉。

这七组叠字,叠字对表达愁情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
李清照晚年生活凄凉,她经历了北宋灭亡、朝廷南迁、丈夫去世,国愁家恨聚集到一起,内心非常愁苦,在这里连用七组叠字,由浅入深地写出了词人心中无可排遣的愁绪,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起到了笼罩全篇的作用。

【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突出“愁”字。

】鉴赏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本来心情就很坏,又偏偏赶上这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冷暖天气的交错,让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怎么办呢?
鉴赏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本欲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淡酒”无力,作者就想喝上三两杯酒,来抵挡着风寒,可哪里能抵挡得住呢?说到底不是风寒,不是风急,也不是天气变化快,而是自己的心寒、心急,最难抵挡的是心里生出的阵阵寒风。

“淡酒”是作者自己的感觉,真的淡吗?
表面看来,是说酒淡而无味,其实是在说自己的愁太厉害了,以至用酒消愁也是不抵事的。

愁之浓,才有了酒之淡!
鉴赏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仰视)
语序: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作者借“雁”的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在《一剪梅》中出现过,因而说是“旧时相识”。

原来,看到大雁,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而如今,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变成“悼亡之悲”。

另外,作者也把大雁看成是家乡来的(北雁南飞),也可以说是“旧时相识”,还能勾起作者的“怀乡之思”。

(让学生带着赏析去读,读出感情来,个读,齐读)
【通过诵读,体会了上片冷清的氛围,凄惨的情感,让我们跟随李清照的视角走进下片。


【下片赏读】
鉴赏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俯视)
黄花,菊花。

满地堆积,可以说是菊花经过风雨摧残,无人赏,无人摘,也正如词人的晚年,经历了丈夫去世、国家灭亡,以前的幸福都变成了悲伤,在世上孤苦飘零,无依无靠。

花憔悴,亦是人憔悴,年华已流逝,容颜已“憔悴损”,满地堆积的黄花让人联想到她的孤苦无依、她的悲凉。

鉴赏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作者为什么难以熬到天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一个人守着窗儿,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呢?极力去写愁苦之深重,也写出了寂寞难耐的痛苦。

也有熬到天黑已这么难,那漫漫长夜又如何度过呢?
鉴赏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作者借“梧桐、细雨”的意象渲染出什么氛围?
“梧桐”这一意象,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而黄昏冷雨又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

作者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氛围。

在这句词里,情景交融,作者做到物我合一,这点点滴滴打在梧桐叶上的细雨,点点滴滴的雨就如同点点滴滴的泪,滴打在作者的心上,
这怎能不更加愁苦呢?
鉴赏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愁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纷繁说不尽的思绪,都化为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样的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作者的愁绪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春忧秋愁这种个人心态的描写,而是把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仇家恨(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让学生带着赏析去读,读出感情来,个读,齐读)
五、回顾朗读
1、播放配乐朗诵,结合赏析,体会情感。

2、自由读、个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PPT课件展示)
试比较它下面这首《点绛唇》与《声声慢》在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cù):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chǎn):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总结】
李清照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的闺阁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七、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教学反思】
附:
【板书】
学生层次不同,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注意分层次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贴近学生学情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课后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掌握,程度差一点的可以回头再看课件。

针对所教班级学情,本着因人施教的理念,特设计此有针对性的学案设计。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2、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四、 李清照其人其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人。

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女时期,生活优裕。

少妇时期,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中年以后,国土沦陷,家破夫亡,境遇孤苦。

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的闺阁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去世;在杭州金华一带,遭遇金兵,所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一直受着孤零漂泊生活的煎熬,这对于孤独无依的老妇来说,有着难以言传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明确:
三、文本赏析
(逐句解读的方式进行)
【上片赏读】
鉴赏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连用七组叠字,叠字对表达愁情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
这七组叠字,包含有几个情感层次?
明确:
鉴赏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由上面的茫然而带来的愁苦,使自己回到现实中来。

鉴赏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本欲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淡酒”无力,怎能抵挡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

“淡酒”是作者自己的感觉,真的淡吗?
明确:
鉴赏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了解“雁”这个意象,结合课本下的注释来理解。

明确:
【下片赏读】
鉴赏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情景交融。

重点赏析“黄花”这个意象。

鉴赏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作者为什么难以熬到天黑?
明确:
鉴赏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作者借“梧桐、细雨”的意象渲染出什么氛围?
明确:
鉴赏四:“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合课本注释去理解。

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妙处?
明确:
四、拓展阅读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句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cù):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chǎn):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白话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望着,回头嗅着青梅。

[4]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
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李清照这样描写也是有所本依的。

唐人韩偓《香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较之韩诗,有青出于蓝之胜。

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声声慢》效果分析
一、课堂参与活动效果
这节诗歌鉴赏课分别从上下两片出发,共设置问题8个鉴赏问题,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学生参与效果较好。

据统计,本节课学生大范围参与活动3次,学生单独回答10多次,从回答效果看,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对该词的理解较为透彻。

二、评测练习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提取和归纳能力,在学生的实际训练中发现,应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认识和归纳。

通过拓展训练也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需要强化,应做到将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训练中去,应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对于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
新课标倡导的是多维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出现了教材体系与考试要求相背离的情况。

我们所追求的效果,往往是知识目标的达成,至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往往不能实现,这一方面,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另外,针对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效果,也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学习评价,对问题回答不佳的学生也多多鼓励。

《声声慢》教学反思
拿到这个课题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围绕诗词赏析、有感情朗读来展开教学。

让学生通过诵读去体会情感,通过诗词意象的提取,使其了解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说法。

通过让学生找意象、析情感,告诉他们意象、景情关系等知识点。

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最后,通过词
的赏析,进一步强化诵读,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乃至背诵!
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我的教学设想是: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诗歌鉴赏课的特色,增加课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艺术情境;重视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形象思维的训练及诵读训练。

所以我这节课设计思路是:以诵读为主线,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

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

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在设计本课思路时,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愁"。

通过自读,听名家读,配乐朗读感受本首词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愁,然后通过品读,细读来体悟作者是如何展现愁的,最后探究作者"为何愁"等来展开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作的愁绪,上课时播放《声声慢》的配乐朗诵,亦是希望创设伤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本词伤感的意境中。

通过课件,学生充分了解了词人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身世。

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对于词人为何愁,愁之浓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次,根据学生鉴赏诗词毫无章法,无从下手的实际,我依然延续了鉴赏词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论世,找词眼,抓意象,希望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赏析词人"怎么愁"这个环节上。

在赏析"怎么愁"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词人"如何展现愁",即本文的艺术手法。

但是一堂课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

因而在上课时,本课仍有不足。

第一,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现自己,更是展现自己的理解。

第二,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力争做到不断提高!
教材分析
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本专题为古典诗词赋专题,选取了唐诗4首,南唐及宋词4首,唐、宋赋各一篇。

这些作品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艺术,熟悉与否,成为一个人是否有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标
志。

从小学以来,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了许多古典诗词,进入高中,应从更高层次,即从积累整合(同一作家、或同一流派、风格、体裁的作品的归纳、比较等)、文学鉴赏角度去学习。

教师也要从这样的要求去帮助、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中必要的作家、作品知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去鉴赏、评论的方法,掌握诗歌评论的一些术语。

还应该围绕课文中的作家作品适当拓宽阅读面,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领略和鉴赏到更多作家不同风格的名篇佳作。

【课文教学要点】
《声声慢》(词)李清照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内容分析: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

李清照因金兵占领,避难至南方,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生活凄凉。

此词即写出晚年生活的心境、环境,抒发内心的深沉凄苦。

开头即用14个叠字刻画其愁苦心境;接下去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晚年生活的孤苦无依和愁绪笼罩,配以秋风黄花、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南飞北雁的凄凉景色,细致刻画其情感。

末尾以直抒胸臆结,为全词的意象作了点题之笔。

艺术特色:李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即是指这种用通俗明白而又俗中有雅的语言,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细节,刻画出鲜明而又蕴藉的形象,表达深沉强烈的情感。

评测练习
【分析意象】
在《声声慢》中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2)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3)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拓展训练】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
含义与作用各1分)
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
本专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中“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2、学习建议: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