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主要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主要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陈波涛;田汉;周世敏;金林巧;曾亚军
【摘要】为推进麻疯树良种选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挖掘麻疯树的遗传改良优良特性,提供种子园、采穗圃等建设优良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贵州巧马采育林场和罗甸国营林场开展了主要野生或半野生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试验.贵州册亨、贞丰鲁容及鲁贡、望谟乐元及乐康、罗甸和广西隆林、田林8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不同家系差异不显著.巧马试验点80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极显著,罗甸试验点24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变异程度均大于地径,两地的变异系数CV为42.79%和18.59%,而地径为CV17.75%、8.88%.罗甸国营林场试验点的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都较高,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的地径家系遗传力高于苗高,两地的苗高家系遗传力为0.29、0.68,地径为0.41、0.68.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引起,地径变异程度具有较高遗传控制.麻疯树的良种选育应直接从优树选择开始,通过苗期种源试验对麻疯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选择无效.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10(029)003
【总页数】4页(P26-28,32)
【关键词】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家系遗传力
【作者】陈波涛;田汉;周世敏;金林巧;曾亚军
【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贵州省黔西南州巧马采育林场,贵州,册亨,552203;罗甸县林业局,贵州,罗甸,650001;贵州省黔西南州巧马采育林场,贵州,册亨,552203;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4.3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又称小油桐、小桐子、膏桐等,是大戟科麻疯树属木本油脂植物。

我国野生或半野生麻疯树资源主要分布于云、贵、川和桂、粤等省区,它是我国“十一五”优先鼓励种植发展的油料能源林树种,也是我国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优良造林树种[1]。

但是,麻疯树在热带及南亚热带干热河谷地区主要以绿篱形式被广泛栽培[4,5],产量较低[4,6~8],生产上急需优质高产抗逆品种,从而使麻疯树良种选育日益受到重视。

常规育种在林木良种生产上的重要性已得到了世界各国育种界一致认同,我国对麻疯树的组织培养、RAPD分析、基因转化和遗传多样性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多[9~17],常规育种研究较少,未见优树测定的研究报道。

为充分挖掘麻疯树的遗传改良优良特性,为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优良材料,推进麻疯树良种选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开展了主要野生或半野生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测定研究。

1.1 试验地概况
育苗试验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巧马采育林场和罗甸县国营林场,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温热干燥气候类型,土壤主要是砂页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土层厚度60 cm左右,石砾含量较多,土壤肥力中等。

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的海拔660 m,年均气温20℃,≥10℃年积温6 472.6℃,最冷月平均温(1月)9℃,极端最低温-2℃,无霜期345 d;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平均相对湿度85%。

罗甸国营林
场试验点的海拔430 m;年均温19.6℃,≥10℃积温6 260.0℃,最冷月平均温10.1℃,极端最低温-3.5℃,无霜期34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67.9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

1.2 材料
参试材料主要来源于贵州册亨、贞丰、望谟、罗甸县和广西的隆林、田林县,为2007年9~10月表型初选确定的优树,选择标准和方法参见文献[18]。

对初
评的优树采集果实阴干,处理种子干藏备用。

巧马采育林场参试家系80个,罗甸国营林场参试家系24个。

1.3 方法
对选用的圃地全面深翻35 cm,清除石块、杂草和灌木根兜,碎土耙平后作床,
床高25 cm、宽100~120 cm。

苗床及种子未进行消毒,巧马采育林场播种育苗时间为2008年4月16日,罗甸国营林场播种时间为同年3月6日。

采用点播,株距15 cm,行距30 cm。

播种后盖土3~5 cm。

参试家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每小区条播2沟,每沟10粒种子,重复3次。

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以当地混种为对照(ck),罗甸国营林场试验点未安排对照。

苗期试验统一不施用底肥和追肥,苗木出土后主要开展除草。

苗木出齐后调查苗木高度和地径,选择小区中间植株
10株苗木进行定点观测。

第一次在2008年5月13日,每隔15 d观测1次,直到苗木落叶。

1.4 数据分析
本次分析数据为2008年苗木落叶后的年终调查结果。

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7
进行。

在分析参试优树苗高和地径差异的同时,利用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同一产地优树苗木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后计算参试麻疯树种源间的苗高和地径的差异。

变异系数CV(%)=标准差/平均值×100%,家系遗传力采用H=1-1/F(F为参试优树方差分析中的均方比)估算。

2.1 不同种源和同一种源不同家系的方差分析
2.1.1 不同种源方差分析
麻疯树种源间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贵州册亨、贞丰鲁容及鲁贡、望谟乐元及乐康、罗甸和广西隆林、田林8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7 MAS的麻疯树苗高平均54.3 cm、地径0.29 cm。

本次试验计算结果与2007年在罗甸县开展的37个全国不同地理种源苗期试验一致,参试种源间6 MAS和8 MAS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1],通过苗期种源试验对麻疯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选择无效。

2.1.2 同一种源不同家系的方差分析
贵州册亨、贞丰鲁容和广西隆林种源不同家系子代的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同一种源不同家系的苗高和地径差异不显著,贵州望谟乐元、乐康及罗甸种源计算结果也是差异不显著。

不同家系在重复间苗高都达到显著水平,而重复间的地径差异为显著和不显著,说明麻疯树的营养生长主要受环境控制。

另外,同一产地不同家系麻疯树共祖率很高也可能是导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之一。

2.2 优树子代苗期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
2.2.1 方差分析结果
巧马采育林场和罗甸国营林场参试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表3),巧马采育林场80个家系子代的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极显著,罗甸国营林场24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巧马采育林场重复间的差异为苗高极显著、地径不显著,罗甸国营林场苗高和地径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环境对麻疯树的苗木生长影响很大。

2.2.2 遗传参数值估算
巧马采育林场播种时间比罗甸国营林场晚10 d,参试优树的苗高和地径均值及变异系数均高于罗甸国营林场,而家系遗传力值较小(表4)。

两地参试优树的苗高分
别为57.5、43.6 cm,地径为 2.9、2.2 cm。

苗高变异程度在两地的均大于地径,苗高CV分别为42.79%、18.59%,地径 CV 17.75%、8.88%。

两地的苗高家系
遗传力为 0.29、0.68,地径为 0.41、0.68,罗甸国营林场试验点的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都较高,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的地径家系遗传力高于苗高,苗高表现出明显的环境效应。

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引起,地径变异程度相比苗高稳定,受遗传控制的程度较高。

麻疯树不同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不同家系的苗高和地径差异不显著。

优树子代苗高和地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引起,地径变异程度具有较高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达0.68。

麻疯树的良种选育应直接从优树选择开始,通过苗期种源试验对麻疯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选择无效。

开展种源试验,研究地理变异,选择优良种源是林木改良计划的第一步,在林木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19],对用材林特别是针叶树种是必不可少的。

Heller较为
系统开展的麻疯树种源试验没有任何种源的种子产量达到实用价值[4],ISSR分子标记表明,麻疯树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17],同一产地不同家系共祖率高
且自交亲和力较强的麻疯树良种选育其个体改良的潜力大于群体改良,以次生代谢物为培育目标的树种改良是否应开展种源试验值得探讨。

【相关文献】
[1]李文刚,林泽信,蒙剑,等.麻疯树不同地理种源苗期生长初探[J].种子,2009,28(6):73 -75.
[2]Heller.Promot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use of underutilized and neglected
crops.1.Physic nut(Jatropha curcas L.)[Z].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Rome,1996.
[3]陈波涛,邓伯龙,郁建平,等.贵州省麻疯树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6,
85(6):55 -57.
[4]Henning,R 1996.The Jatropha project in Mali Weissenberg-Germany:Rothkreuz 11.D-881 38.
[5]张无敌,宋洪川,韦洪岿,等.麻疯树开发与元谋县生态环境保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1,21(5):37-42.
[6]施宗明,李云,杨林,等.能源植物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和栽培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1992,12(2):31-37.
[7]林娟,唐琳,陈放.麻疯树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3):22. [8]孙晴,徐莺,颜钫,等.麻疯树RAPD分析的影响因素[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
8(3):259 -261.
[9]陆伟达,魏琴,唐琳,等.麻疯树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快速繁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2):127 -130.
[10]魏琴,陆伟达,廖毅,等.从麻疯树上胚轴外植体再生植株(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
学学报,2004,30(4):475-478.
[11]李姜茹,李国清,关国江.影响农干菌介导的麻疯树基因转化因素的研究(简报)[J].分子细
胞生物学报,2006,39(1):83-89.
[12]张金平,秦小波,徐莺,等.麻疯树(Jatropha curcas)毒蛋白Curcis基因家族成员的分离和描述[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5):1 042 -1 046.
[13]任琛,侯佩,邓骛远,等.麻疯树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6,43(3):717-719.
[14]何玮,郭亮,王岚,等.麻疯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13(4):466 -470.
[15]向振勇,宋松泉,王桂娟,等.云南南部不同种源地小桐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云
南植物研究,2007,29(6):619-624.
[16]苏孝良,于曙明,陈波涛.贵州木本生物质能资源[M].贵阳:贵州省科技出版社,2007:62
-76.
[17]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