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中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是校园安全问题,更是涉及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近几年学校的三例典型心理危机个案入手,进行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分析,并分享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危机干预;个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012-04
一、心理危机典型个案
镜头一:周末回校的路上,高二男生小C与妈妈发生激烈争执,原因在于妈妈唠叨了几句“你这次考试怎么这么差,你看你们班的某某学生,又比你考得好!”一气之下小C扭头就跑出了校园。
妈妈急得到处找,却始终没见踪影,无奈发动了微信朋友圈,全校老师帮忙转发共同寻找小C。
终于在失踪三日后,好心人提供线索,在龙游的新华书店找回小C,所幸没有大碍。
镜头二:高三女生小A,有严重的强迫症,并已发展到自残倾向。
有时脑中闪现一个念头,比如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会有怎样的痛感,就会有强烈的冲动去尝试,有一回真的割
了,所幸见到一点血感到害怕没有继续割到要害;有一次体育课,她独自一人留在教室,坐在窗户上,把双脚挂在窗台外,幸好被政教老师及时发现并制止。
她说自己最怕的是哪天想体验死亡的感觉,爬上桌子站在寝室窗台上,可能就往下跳了。
镜头三:高一女生小T,敏感多疑,自我中心,思维极端。
自称讨厌班级学生,始终无法融入集体,并且不喜欢周围的很多人,常常怀疑别人讲自己的坏话,恨不得他们从世界上消失。
有一次,寝室里的学生先用了沐浴间,她便怒火中烧,认为凭什么她们不打招呼就先用,应该先自己用好别人才能用;几次考试后,成绩一直在年级中等水平上下波动,她非常不甘心,自负地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凭什么他们能考好,最好他们都死掉。
这几例都是我校校园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他们客观存在于一小部分中学生群体中。
近几年心理咨询接待的几百例来访者中,类似于这样的心理危机案例已累计有四五十例。
二、中学生心理危机简述
心理危机的界定
心理危机是指遭遇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或境遇,以常规方法无法有效应对,进而引起急性认知、情感、行为和躯体反应等方面功能失调的危险状态[1]。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世界充
满好奇,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不确定,加上高考等学业压力,是心理危机高发的年龄段。
心理危机的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为一般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学习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由于身边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的学生。
小T即可归为此类,因为适应困难和学习目标难以达成而迁怒于他人,逐渐发展为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的心理焦虑。
2.第二类为严重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并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如近期家庭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重大考试或事件失败;与学生、教师、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等,导致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
小C即可归为此类,在学校的高一新生心理普测中得分很高,已达到严重心理问题的程度;加之与母亲发生剧烈冲突之下不顾后果地失踪数日。
3.第三类为重大危机,指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
症并已确诊的学生,以及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小A即可归为此类,常有自杀意念,情绪上通常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矛盾冲突感,以及希望马上结束自己生命的痛苦感,行为有时极端、无常,且被医院界定为强迫症,休学一段时间,在家定期服用药物,情况基本稳定并有医院证明后返校学习,班主任及心理组密切关注。
心理危机干预
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
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全程危机干预,不仅仅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预警,以及危机应急干预后的评估与总结[2]。
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要从广义的危机干预概念入手。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中学生应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情绪长期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睡眠障碍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K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当然,心理危
机带来的后果是长期的、反复的,很难保证经过一两次危机干预就能使当事人完全恢复。
三、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分析及对策
典型案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对于镜头一的小C,尊重理解是解除心理危机的关键。
中学阶段的孩子进入心理和身体的迅速成长期,强烈要求摆脱父母过多的管束。
然而由于思想不成熟、生活及社会阅历有限,一旦遭到家长的斥责,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排斥与家长的沟通,一般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代沟”。
其实,根本症结在于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无视孩子的努力一味地与他人比较,当众呵斥孩子伤害其自尊。
若家长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则能更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因势利导,进行无阻的沟通交流。
找回小C后,班主任对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小C慢慢打开心扉、倾诉了事件的原委和内心的想法,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任性,另一方面也因得到了包容与理解而拉近了与班主任的距离,这就方便了之后的沟通交流。
妈妈在经由此事后,改变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亲子关系逐渐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