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简史(58)北魏拓跋焘——“三武灭佛”第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简史(58)北魏拓跋焘——“三武灭佛”第一人
姓名:拓跋焘
生卒时间:408~452年,享年44岁,按现代人的寿命正值壮年,但古人来说却已是老年。
在位时间:29年,算是一个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王朝已经稳定传承第三代,而他又在位时间如此长,建立功业基本是必然的事情,否则无法存在这么长时间。
出身:太子出身;
如何上位:父亲病死后继承皇位;
如何死的:被近臣中常侍杀死;
帝号含义: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一个武字完全可以看出拓跋焘的武功之盛,基本整个北魏的版图中,一大半是他打下来的,而且还是亲征的那种。
皇帝亲征打天下,任何一个汉族皇帝都不可能做到,也不允许这么做,但少数民族的皇帝可以。
已经第三代皇帝了还称祖,而不是称宗,就是因为他开疆拓土的范围太大,一点也不比开国皇帝拓跋珪少。
年号含义: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主要辅政大臣:崔浩;
生平:
拓跋焘是拓跋珪的孙子,拓跋嗣的长子。
408年出生在拓跋珪称帝后的都城——平城。
据说拓跋焘出生后体态容貌都非常奇特,拓跋珪非常喜欢,认为这个孙子是能够兴旺北魏的人。
409年爷爷拓跋珪被叔父杀死,父亲杀死叔父登基,拓跋焘后来被立为太子;所以他是以太子的身份,名正言顺的登上帝位,对后来他的统治打下了法理的基础。
422年,拓跋焘14岁,被父亲封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焘为相国,加授大将军。
五月,拓跋焘开始监管国事,提父亲处理国家大事、日常事务。
十一月,拓跋焘亲自统领六军出镇塞上,讨伐柔然。
后来父亲生病时,都是任命拓跋焘总管朝中事务。
不论是当朝处理政务,还
是领兵出征,拓跋焘的聪明和能力都显露无遗,对大小事务应付裕如。
让朝廷上下佩服不已。
423年,父亲明元帝病逝,15岁的拓跋焘以太子身份,胜利登上帝位,成为北魏的第三代皇帝。
拓跋焘先是花了两年时间,从424-425年期间,先后两次领兵进入草原,打击北方草原最大的威胁——柔然。
在暂时控制住北方局势,一边修建长城、建立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的骚扰和抢掠,减少北方的压力。
然后在429年,再次派大军出征草原,终于击溃柔然,让其失去南侵的能力,从此拓跋焘全力经营中原大地。
这是所有北方政权最稳妥的战略,先稳定北方草原,然后在图谋南方,否则,只会像是宋朝一样,半途而废,只能拥有半壁江山,而且还天天仰望着人家。
在稳定北方防线后,拓跋焘开始整合北方各方势力和各个政权。
从425年到439年间,拓跋焘多次亲自出征,先后征服、吞并了胡夏、北燕、北凉、南凉等多个政权和其他各种少数民族部落。
在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再次在乱世中实现了统一。
而且,这次统一时间较长,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也正是有了拓跋焘的统一,才有后来知名皇帝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故事。
446年,拓跋焘镇压了匈奴部落盖吴领导的大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万人,历时两年。
拓跋焘再次稳定了北魏政权,这一年,拓跋焘36岁,已经在位23年。
446年,拓跋焘借助盖吴反叛的事件,认为长安首都的僧人参与了盖吴的起义,从而开始大规模屠杀僧人、毁坏佛像和庙宇,禁止民间崇拜佛教。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灭佛行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
朝廷和皇帝发动的灭佛运动。
450年,北魏政权更加稳固,所有的对手之中只剩下南方的刘宋。
所以内部鲜卑贵族与汉人官僚、大家世族的斗争开始加剧,最后拓跋焘在感觉到汉人官僚和大家世族过于强大,成为鲜卑人的威胁后,对以崔浩为首的汉人官僚集团、北方知名的大家族痛下杀手。
崔浩被夷九族,北方汉人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只有少数几个家族的个别人逃脱,后来有些还顺利重建家族。
这也是在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胡汉难以融合的主要原因。
450年,刘宋皇帝刘义隆发兵北伐,拓跋焘也开始将目标对准了南方的土地和刘宋政权。
拓跋焘先是亲自督战,击溃了入侵并包围滑台的刘宋军队,然后乘势攻向南方。
兵分五路,采取攻打柔然式的方式,轻兵突进,纵深穿插。
在十二月五路大军都到达长江岸边,距离统一南方看似只有一步之遥。
但始终长江的天险、南方情况的不了解、长途奔袭、北方刚刚统一等综合原因,拓跋焘只能含恨而返。
这个时候,南北以长江为界的对峙正式开始。
刘宋主动北伐,非但没有占到便宜,还丢失了长江以北、两淮流域的大片国土,成为最大的失败者。
之后,拓跋焘开始实施恐怖统治,严刑峻法、无故杀人、杀完又后悔的事情经常发生。
包括杀崔浩,拓跋焘也多次悔恨不已。
在皇帝失常的情况下,北魏国内政治开始混乱,连太子都在中常侍的怂恿下
被他杀死。
但因为之前灭佛、屠汉,而且南北都没有了威胁和对手,北魏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虽然朝廷和皇帝都挺乱,但好歹还能坚持。
这种恐怖统治并没有持续多久,也没有完全摧毁北魏的政治环境和朝廷系统,在452年,太子被杀死后,中常侍宗爱因为怕怂恿杀太子事件泄露而遭到诛杀,竟然将皇帝拓跋焘杀死。
一代枭雄,统一北方的伟大君主,就这样死在一个小人手里。
可见,在汉人官僚被摧毁后,整个北魏的政治和朝廷的管理都非常混乱,连皇帝、太子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拓跋焘一生育有11个儿子,两个女儿。
因为太子拓跋晃已经被杀,最后小儿子拓跋余被各方势力拥立为帝。
但在同一年,被宗爱称祭祀祖先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在夜晚杀死。
一个大臣,连杀两个皇帝,估计这也是历史第一人了更加离奇的是,这个宗爱竟然能杀死拓跋焘后不被发现,还能杀死第二个皇帝。
疯狂的人真的是无法理解。
拓跋余被杀后,皇位传给了前被杀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并没有传给拓跋焘的其他儿子,或者是拓跋余的儿子,可见其中的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宗爱最后是被拓拔睿所诛杀。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1、消灭柔然:首先消灭悠然是拓跋焘的基本策略,因为他认准了不消灭柔然这个背后捅刀子的对手,他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统一北方、进攻南方。
否则只会背腹受敌,疲于奔命,两头都要挨打。
所以,拓跋焘上位后第一次大型的军事行动,就是讨伐柔然。
从他在位的时间上来看,拓跋焘讨伐悠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其登基第二年即424年到425年间,两年三次与柔然对战。
第一次是424年初,柔然大肆进攻掠夺北魏的起源地云中和北魏第一个都城盛乐。
这一年拓跋焘年仅15岁,毅然率兵出击,攻击入侵的柔然。
可惜反而被柔然起兵包围,形势非常危急,最后靠幸运的射死对方的主将,逼退了柔然大军。
424年9月和第二年,拓跋焘不服输,两次带兵进入大草原,寻找柔然大军进行决战。
第一仗与柔然的一支军队相遇,拓跋焘大发神威,斩首几千,缴获马匹上万,第一次给柔然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第二年六月再次出击,东西两个方向,五路大军围向柔然可汗的驻地。
最后虽然两军没有交锋,但柔然可汗被吓的慌忙向北的大漠深处逃窜。
算是给柔然人一个下马威,暂时止住了北方草原骑兵不断南下抢掠的烦恼。
第二个阶段是429年,这一次拓跋焘非常幸运,在年初集结大军,
兵分两路,取偏路进入草原,直取柔然可汗的驻地。
最后拓跋焘采取轻骑兵快速突击的战略,很快找到柔然主力,一举破之,消灭了大批柔然有生力量,俘获非常丰富。
然后率兵继续西进,一直进入蒙古草原深处,今天的蒙古国中心,收服柔然最大的部落之一高车部,缴获百万牛羊而回。
据说这次是重创了柔然的势力,让柔然再也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中原。
在整个拓跋焘一生之中,他13次率军进攻柔然,经过他这种不弃不舍的打击,柔然最后几乎在他手上被打灭亡。
而且,在这种力度的打击下,柔然后来还真的没有对中原形成过大的威胁,更加没有机会进入中原,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这是历史上最悲催的草原霸主,也是最没有知名度的曾经统一过草原的民族。
2、消灭后秦南燕北凉等对手;
在搞定了柔然后,拓跋焘没有了后顾之忧,431年即开始统一北方之路,从431年到439年8年间,拓跋焘先后扫荡了北燕、胡夏、北凉、南凉等多个效果,彻底结束了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这是拓跋焘最伟大的功绩,统一北方,结束战乱。
奠定了北魏统治中原一百多年的历史。
拓跋焘领导下的北魏,作为一个新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短短四十多年就能够统一北方中原,当然有他和北魏政权的过人之处。
首先,从拓跋珪到拓跋嗣到拓跋焘,三代都实现平稳、有序的权力交接。
估计也是部分得益于拓跋部落的“子贵母死”的传统。
在权力斗争中,缺少了母族的参与,也就将权力之争限制在了家族之内,没有更多的外族、妻族、母族方面的参与,对有序过渡奠定了基础。
第二是拓跋珪的建国过程中,有效的清理了其他部落的统治阶层,没有像其他草原政权那样,留下各个部落的统治者继续统治部落。
这同样也减少了权力斗争时外部势力的介入或者是直接的反叛。
从拓跋珪到拓跋焘的近50年间,民间大规模的反叛较少,没有形成什么内部的压力。
说明拓跋氏之外的人很少介入皇位的权力斗争。
唯一一次的大规模的起义,也让拓跋焘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后面再说。
第三是北魏政权从拓跋珪、拓跋嗣开始,就已经不断推动汉化,
学习汉人传统和儒家文化,朝廷也是重用汉人和大家族子弟,除了按汉人成熟的制度建立官僚体系外。
因为重用汉人及大家族的子弟,朝廷与大家族关系良好,得到了传统北方大家族的支持。
政权得于未定下来,并有序传承。
第四,是拓跋焘坚定的执行先北后南的战略,在看到中原周边的政权没有什么威胁之后,全力解决草原的威胁后,才动手清理中原各方势力。
安全的实现统一北方的战略。
如果不是先解决柔然,北魏可能早就在柔然的不断骚扰中失去了应付的能力,失去威信和各方势力对他的臣服和信心,然后开始分崩离析了。
通过打击柔然,拓跋焘不但有效的解决了北方最大的威胁,而且还给中原的其他政权和势力树立强大的实力形象,有力的震慑了各路野心家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从而,拓跋焘才有精力应对复杂的局面。
3、镇压盖吴起义
这次起义不但规模大,影响广,也是拓跋焘领导下的北魏政权当初面临的最大危机,甚至比柔然的进攻还要危险。
之所以叫盖吴起义,是因为这次起义是一个匈奴部落首领,名字叫盖吴领导的起义。
起义的原因很多史书都说是因为拓跋焘的少数民族政权,未完全汉化,实行的是草原式的弱肉强食的残酷统治。
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受到残酷的压迫,走投无路之下,唯有造反。
其实这是拓跋焘在完成统一北方之后,在战略上准备讨伐南方,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北方的各地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以便更好的稳定后方,才能放手南征。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原来不注意的较小的部落就成为了加强管理和削弱其权力的对象。
而且,南征也有可能需要筹集更多物资,北方人们的负担可能也会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秉性就很快发挥出来,直接造反就是最常见的行为。
这次盖吴起事,声势浩大,与西边的蜀族先后爆发叛乱,叛军多达十万人,给北魏造成严重的威胁。
最后在拓跋焘的指挥下,第二年八月就完全镇压。
一个内部稳定、外无强敌的中原政权,一般的叛乱是无法撼动的。
对历史的影响:
1、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这三个皇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打击佛教的事情,这三次灭佛事件历史上称为三武灭佛。
后世还应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行动,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这是佛教中国历史上最惨痛、惨绝人寰的事情,也是佛教历史上存在对这几件事情空与不空的长期争论的事件,可见其影响。
拓跋焘是第一个开启先河的人,他的这次灭佛,对中国社会及佛教思想、宗教控制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上,这次灭佛,重新让佛教成为了方外之人。
俗世间的最高权威,始终是皇帝和军队。
自从佛教在东汉进入中国以来,得到了持续了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乱世中,中国人唯一在佛教身上能找到一些希望、一些出路和心灵的藉慰,世俗已成无法轮回的地狱,而西方极乐是唯一的向往。
在这种乱世之中,佛教发展特别快,而且佛教思想、教义的解释、思想的内容等等,都是不受控制的,是自由发展的。
所以佛教在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朝廷的统治者,越来越多不符合政治和统治的思想也在蓬勃发展。
随着全面信佛时代的到来,寺庙的兴盛,佛教掌握的固定资产和资金也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富裕阶层。
连朝廷和皇帝都看着眼红。
在思想、权力、王朝稳定和财富的吸引下,掌握军队的皇帝就不可避免的对潜在的威胁和对手下手进行打击,因此,灭佛行动开始。
灭佛之后,虽然很多其他皇帝的朝廷还是支持佛教,但却给佛教增加很多的要求和规矩。
包括佛教很多的戒律都是后来的一些皇帝制定,强制要求僧人执行的,为的就是要求他们减少对世俗权利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佛教最后只有禅宗等少数宗派发展较好,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要远离世俗权力之争,不要过多的介入世俗的生活中去,更不要主动的发展信徒,和信徒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等。
拓跋焘是历史上灭佛第一人,对后世宗教政策、佛教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夷崔氏九族:
崔氏,清河崔氏,就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家族。
崔氏子弟崔浩等人,是北魏建立和发展的主要的协助者,甚至可以说,没有崔浩,就
没有北魏的强大和发展。
崔浩和众多大家族的子弟,随着北魏的发展和重用汉人的形势下,而不断进入北魏朝廷及权力核心。
汉人官员及大家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包括拓跋焘灭佛等事情都有崔浩鼓动的影子,崔浩在最得势时,可以直接和太子竞争,主要官位使用崔浩推荐的大家族子弟,而不是使用太子的门人。
可见崔浩等汉族官员在北魏朝廷中的强势和地位。
也正是这种强势和汉人崛起过快,可以说是侵占了北魏贵族、部落、建国功臣、军队首领等无数人的利益和位置。
双方矛盾就在相互的竞争中不断激化和增加。
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拓跋焘在鲜卑贵族等势力的胁迫和要求下,借助所谓的史书事件,对汉人官员痛下杀手。
基本上清除了所有掌握权利的汉族官员,以及官员身后支持的大家族。
崔浩被夷九族,这是历史全所未有的屠杀,基本上北方所有大家世族都被杀光。
如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太原王氏等。
因为在当时,大家族之间通婚是非常普遍的。
政治斗争很多时候就是如此的残酷,手中有军队者,面对任何存在的对手和隐患,都会痛下杀手,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