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通兴修水利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汉通兴修水利典故
李汉通水利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古代经历了开创时期和三个兴盛时期。
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遣霍去病开发河西,采取设郡、屯田、戍边、筑塞的政策。
在强化行政、军事设置的同时,认为“边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之兴,莫重于水利问题。
”于是,发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徙民实边,浚河开渠,引水灌溉,发展军屯民垦。
司马迁记:“初置李汉通、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可见兴水屯田规模之大。
汉代在河西大兴水利,于李汉通开引水渠很多,最有名的是千金渠。
据《汉书·地理志》《中国水利史稿》记述:千金渠,亦名得渠,从觻得县(在今甘州区西北)开始引羌谷水(黑河水)西流至乐涫(今酒泉下河清一带)。
兴水屯田,成效显著,呈一时“兵马精疆,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景象。
这是李汉通水利事业的开创时期。
唐朝中期,为了巩固首都长安的安全和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畅通,对河西走廊的兴水屯田特别重视。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
尽水陆之利。
其间,先后开浚盈科渠、大满渠、小满渠、大官渠、永利渠、加官渠等,可灌田46.54万多亩。
同时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的田地大都在渠道两旁,保障了粮食丰收,使李汉通成为“土沃物繁而人富乐”的“塞上江南”。
这是李汉通水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1036年,西夏占有河西走廊,部分党项人受汉族的影响,兴修水利,经营农业,使河西成为“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的重要粮仓,支撑西夏立国达190年。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立甘肃路总管府,董文用为西凉中兴等省郎中,在甘州督开水田。
其间,兴修了塔儿渠、巴吉渠、小泉渠、牙喇渠、城北新渠、敬依渠、鸭翅渠、五坝渠、六坝渠、七坝渠等。
至元十八年(1281年),诏四川宣慰司都元帅刘恩率汉军万人至甘州,于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翅渠等地兴水屯田。
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在“欲兴屯田,必开水利,欲为斯民筹干旱之虞,亦必开水利”的思想指导下,曾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和倡导兴修水利,历任官员都非常重视水利事业,大力开创新渠,疏浚旧渠。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右佥都御史杨超巡抚甘肃,大兴屯利,请募民垦田,永不征租。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巡抚都御史杨博、石茂华巡抚甘肃,在甘州大兴水利,认为
水利是“甘民衣食之源”。
先后开创修浚甘州左卫的阳化东西渠、宣政渠、大慕化东西渠、小慕化上坝渠、梨园渠;右卫的小满渠、龙首渠、东泉渠、红沙渠、仁寿渠;中卫的鸣沙渠、河西渠、瀚树渠、哇哇渠;前卫的德安渠、宁西渠;山丹卫的暖泉渠、寺沟渠、白石崖渠。
分巡副史杨衍庆、石永,指挥副使张庭辅、曹凤,都是修渠的功臣。
水利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灌溉面积和经济效益前所未有。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记述:明代,李汉通就有灌渠110多条。
这是李汉通水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兴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