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犁出定州花·定窑斜刀复线纹样刻划法初探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手犁出定州花·定窑斜刀复线纹样刻划法初探Ⅴ
三.斜刀复线刻划法
继刻、划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划花、篦花结合的技法。
在不断地实践中,定窑工匠们创出了一种适合于薄型器物上的立体效果的刻划工艺。
他们使用自创的双线(斜细纹组合刀具)和单线刀、篦划工具,在刻划主体纹样轮廓线的一侧同时划出细线相衬,结合单线纹和篦划纹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纹饰大多在盘、碗中心部位和立件的大面积空白部位,进行装饰。
1.工具和技法
划花刀具则呈针状。
刻划花刀又分单线刀,双线刀,复线刀等等。
技艺高超的刻花师傅,刻工相当娴熟、专业,每天可刻划器物数以百计。
不同的刀具,刻划斜坡线的斜度、宽度也有所不同,刀具必须齐备而且应手。
对于不同的纹饰采用相应的刀具,既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非常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线条,是定窑刻花装饰工艺用于表达艺术性的基本元素。
刻花工匠们以刀代笔,用书法的笔触融入到意象刻划花作品中去。
按照书法用笔,刻划时亦须指实掌虚,神注刀端。
使这些充满气韵的线条产生预期的效果,具有定窑独特的装饰个性。
刻划花的落刀、行刀、起刀这个里边很有讲究,起刀呢,有重落刀然后行刀,最后轻收。
或者是轻落轻起,行刀有长有短,转刀弧度大小不一,技术要领也不相同。
运用刀法技巧去表现,以粗细、曲直、刚柔、轻重,顿挫、转折、线与面的结合,简练传神,走刀潇洒脱俗,才能气韵兼得。
刀法的运用就似书法的用笔,讲究一气呵成,整个画面布局有度、疏密有致。
这就要求刻花工匠不但有熟练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书画功底,以中国画工笔构图。
定窑的装饰纹样繁多工匠们必须对所刻纹样了然于心,才能挥洒自如,刻划出好的作品。
双鸭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制作工艺方面:
北宋中期后叶,定窑创新的环形组合支圈已经成熟,采用覆烧法装烧,烧造时器物口部朝下,受力点分布均匀,因此在高温中不易变形。
胎体可以做得更加薄而俊逸,而对于薄胎瓷器而言,定窑早期那种偏刀深挖的技法显然已不适用。
加上此时图案纹饰极为丰富,对刻花的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勇于创新的定窑工匠,根据定窑生产工艺的变化,对刻花工具以及刻花技法作了改进,形成了刻划结合、深浅有致、生动流畅的斜刀复线刻划法,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定窑刻花工艺从此进入了成熟阶段。
刻划龙纹(定窑团队杨雨分享)
定窑的斜刀复线刻划工艺,它不是刻划工艺的简单提升,而是一次内涵丰富的创新。
它使装饰纹样更为生动而富有情趣,更为立体,主题更为清晰。
他突破了刻、划工艺相对单一的工艺手法。
展现了定窑独特的魅力,与器物生辣、爽利的刮削相得益彰。
增强了装饰纹样的立体感,使得纹样更加灵动,姿态万方。
利用不同的技巧,不同的纹样产生不同的效果。
它与定窑印花等其他工艺,各擅胜场,展现了定窑独特而丰富的魅力。
定窑“荷塘鸳鸯”印花模具河北省博物馆藏
通常斜刀复线刻划法在其运用的装饰纹样中,起到刻划主要架构的作用,在主轮廓确立了的情况下,再辅以其它的线条,包括浅刻、细划线,篦划纹等等。
成为适合于定窑这一产品的极佳选择。
把定窑细腻、白皙、莹润、质薄而坚的胎釉以最合适的纹样和刻划工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它的优美。
宋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商品社会。
定窑瓷器上达朝廷,下可亲民又要为士大夫文人和贵族阶层所青睐。
他必须要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当然作为贡瓷的产品,必须是比同时期的一般产品更为精良,必须保证它的品牌效应。
庄子說“技進乎道”,精巧的技能就是要建立在长期坚持和专注上。
所以古代的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定窑产品器走天下,并被争相仿效。
2。
斜刀复线刻划法应用的器型和纹饰
斜刀复线刻划法出现在北宋中后期,这个时期,定窑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器型繁多。
斜刀复线刻划大部分应用在碗盘碗类器型上,也有一部分应用在瓶、罐、壶等立件上。
通常都在这些器物的大块面上进行刻划。
定窑白瓷刻划装饰题材非常丰富,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甚至龙凤和几何纹样用简练的构图,疏朗的线条组合,作意象的图案化处理,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欣赏艺术。
纹样有荷花、牡丹纹、萱草纹、菊纹、芭蕉纹、卷草纹、鱼纹、鸳鸯纹、凫鸭纹、凤纹、龙纹、螭纹、鹤纹、草虫纹、云纹、洞石纹、几何纹等。
定窑白釉龙纹大盘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水波双鱼纹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英博物馆藏蕉叶纹
北宋中期后到晚期
定窑白瓷刻划双鹤祥云纹标本(定窑团队藏)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
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
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高22、口径5.5、足径6.4cm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
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后期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线描图
北宋定窑白釉刻折枝花卉直颈瓶大英博物馆藏
直颈瓶亦称纸槌瓶,造型上有盘口和直口之分,长直颈,折肩。
长腹稍鼓,直筒形腹,圈足。
此瓶刻折枝莲花。
北宋定窑划花莲纹长颈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高25.2公分口径6.6公分底径6.2公分足径6.7公分長颈瓶,喇叭形侈口,细长颈,梨形硕腹,矮圈足。
全器施牙白色釉,釉薄而明亮。
器面留有流淌的「泪痕」,腹的下缘和足圈壁及器底均有露胎处,胎骨轻薄,胎土呈白色。
器腹斜刀浅划两组莲花。
北宋白釉刻划花萱草纹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线绘水凫纹折腰碗(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刻花后刻“华苑”字款直口碗(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白瓷刻划蟠螭纹折腰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定窑白瓷刻划莲荷纹碗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
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
通体白釉,口部镶铜。
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
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北京故宫馆藏)
北宋定窑刻海水纹折沿盘(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刻划花折腹龙纹大盘
2009 年发掘定窑遗址涧磁岭北宋地层中出土的刻划花折腹龙纹大盘
定窑遗址出土“乔位”款蚩虎纹残片
考古队领队秦大树认为:其质量的确有优于同层的其他产品,堪称最精良之产品。
北宋定窑划花莲花纹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定窑白瓷刻划莲花纹洗
高24.5cm 覆烧银扣,此器看起来似较深的钵,但它底面宽阔,可以称为洗。
器的里外刻划流畅的莲花纹样,器壁的外侧有六条竖线,使之成为瓜形。
胎釉纯净,极为轻薄。
这么大的洗放在手上也非常轻巧。
住友集团捐赠(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北宋晚期“尚食局”款的刻划花龙纹碗
2009 年定窑遗址涧磁岭北宋晚期地层中出土
细白瓷敞口盘
北宋晚期,哲宗元祐元年一钦宗靖康二年(1086一1127年)。
尖圆唇,六曲花口,折腹,矮圈足。
内壁刻缠枝莲纹。
白胎细腻,白釉泛黄,外壁有垂釉痕,积釉处呈青绿色,光亮,芒口。
口径20.8、圈足径6.2、高5.2厘米(曲阳涧磁岭定窑遗址A区出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