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4(14):41-44.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41・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3
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研究
郭海健,彭春玲,刘小霞
(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呼吸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PFI)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80例IPF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常规采用伏立康@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注治疗。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时间为(14.02±3.34)i,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49±5.07)d(P<0.05);研究组临床总显效率为02.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55%,低于对照组的
34.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是治疗IPF)的安全有效手段。

关键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伏立康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局部灌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53(2022)14-041-04DO):14.7619/jcmp.222014011
Study on amphotericin B atomization inhalation
plus local perfusion combined with voriconazole in the iertment of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
GUO Haijian,PENG Chunling,LIU Xiaoxin
(Department of'Respiratory Medicine,Ganzhou Municipal Hospital^Ganzhou,Jiangxi,341000)
Abstrech:Objective To oUsene thd clinicai effect of amphotericin B aerosol inialatiou com­bined with locai perfrsiou ani vencouazoic in the treatmeci of invasive pulmouao frnaai infections (IPFI).Methodt A total of80patieaio with IPF)were selected and divined into coumcu gnup ani study group by simpic rantom groupina methou,with40cases in eacO group.T0c。

皿谥group wao giver intraveaous infpsiou of vvncouazoic,while the ouseoatiou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erosot inaala-hoa of B ana iocai perfusion by finrnnacaoscopy oa tha basii of tha coutroO group.Tha clinicai efpcacy,treatmedt timc s S anverse reactious were camparea bawaa tha two groups.
Resultt TI ic dpratioa of treatmedt in W c stupy group wss(14.32±3.36)dayi,w O ic O wss sioniO-cantiy seoncn thna(21.49±5.07)dnys in W c coutrot group(P<0.05).The wml effective om in W c stupy group wss sionificantiy highcr thna thnt of thc coutroO group(82.05%verses66.00%,P<
0.05).Thc totW iacineaco of l voo reactioas in thc stupy group was lowcr thaa thai in thc coutroO
group,bpt thc dimeredco was sot statisticaliy sionificaat(22.55%versss32.55%,P>0.05).
Conclusion AcoscO infalatiou of amppotencin B combiaea with local perfpsiou pips vencoaazoee is safe anf effective in thc treatmedt of IPFI.
Key worft:iavasive pulmoaao pinfai infectious;vericouazoic;amppotencin B;aerosoO infa-latiou;local1x^00reactioas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是指真菌直接侵犯肺部或支气管所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疾病。

致病真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青霉属、根霉属等,其中/%以上临床确诊的IPFI患者是由念珠菌属和曲霉属引起,且多继发于严重原发病。

IPFI患者早期临
收稿日期:2020-05-20
床症状表现不一,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状,若诊治不及时,病情恶化后可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经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如伏立康@是目前治疗IPFI的主要手段,对减轻患者症状和控制病情有积极作用,但单药治疗效果欠佳,疗程较长,IPFI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单药治疗的疗效明显欠佳[1-4]0两性霉素B是传统治疗IPFI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杀菌效果明显,疗效肯定,但以往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0近年来,两性霉素B的用药途径再次成为IPFI临床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其中以雾化吸入和局部灌注最受重视。

本研究探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治疗IPFI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411年9月—2419年1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0例IPF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症状体征、胸部CT影像学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符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的诊断标准⑷,即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1项主要或2项次要肺部感染临床特征,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②患者入组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③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严重过敏者;②近3个月接受过放化疗者;③接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后口服免疫抑制剂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80例IPF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1~72岁,平均(61.35±6.44)岁;继发疾病类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22例,脑出血或外伤手术0例,脑梗死6例,其他4例。

研究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2-73岁,平均(61.44±6.41)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24例,脑出血或外伤手术2例,脑梗死6例,其他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方法
对照组采用伏立康@注射液(美国Pfizer Lim­ited,205mg/支)静脉滴注治疗,负荷剂量1mg/kg,每12h滴注1次,连续使用2次;维持剂量4m//k/,每12h滴注1次。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1m/支)雾化吸入和局部灌注治疗。

雾化吸入时,将25mg 两性霉素B溶于20mL灭菌注射用水中,每次取11.4-12.4mL雾化吸入,4次/d;局部灌注时,结合胸部CT或X线胸片检查结果确定感染的肺叶或肺段,将支气管镜置入病变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开口处,吸除痰液,先用22mg两性霉素B加250mL生理盐水分3次对病变支气管进行反复灌洗,灌洗后尽量吸出灌洗液,然后将5mg两性霉素B和22mL生理盐水留置在病变部位,操作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血氧饱和度=585%0患者灌注冲洗次数根据其病情和耐受程度而定,一般每周2-3次,治疗时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而定,治疗期间均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尽可能消除危险因素。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2组患者体温、痰液颜色及痰量、肺部啰音、血常规、痰液病原学及电子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GM试验、胸部CT影像学的变化情况,治疗2周后评估疗效。

疗效评估标准:①治,患者体征、胸部CT、
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②显效,指患者症状及体征、胸部CT、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有3项恢复正常,仅1项未恢复正常;③好转,患者体征,有定,不够明显。

④无效,指患者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继续加重,甚至死亡。

比较2组治疗总显效率,总显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x110%°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记录2组患者、、、、胸、和
常不良反应发生情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3.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土s)表示,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治疗总显效率比较
本研究无中途退出或死亡病例,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P <0.05o
2.2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经简单对症治疗
后逐渐好转,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治疗耐受性较
(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仃士s)["( %)]
组n
治愈显效 有效效效
对照组448(20.00)16(40.00) 11(27.50)
0(12000)
24(60.00)研究组
44
14(35.00)
19(47.50)
5(12.50)2( 0000)
33(2.50)*
好。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00%,低于 对照组的32. 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n 头痛恶心、呕吐皮疹胸闷低血钾肝肾功能损害合计对照组442(00 )
3(700)2( 00 )1(200)2( 00 )
3( 700)13(32.50)研究组
44
2( 00 )
1(200)
3( 700)
1(200)
2( 00 )
9(22.5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
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
的广泛开展,IPFI 高危人群数量增多,病原菌菌
谱发生变化,使得IPFI 尤其是继发性IPFI 的发病 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0'6]o 本研究IPFI 患者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且患者
合并的高危因素较多,如患者大多为老年人,身体 机能明显衰退,呼吸功能、排痰能力较差,免疫功
能和抵抗力下降,受长期反复感染、机械通气和大
量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影响,机体致病菌菌群失 调,肺功能明显下降,较易引起各种病菌感染,是 IPFI 的高危人群,病死率较高[7-8\近年来,IPFI 早期诊断技术和对症支持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但
IPFI 的临床治疗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其
中制定疗效更佳且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案是重中 之重o
伏立康@是临床常用的三@类广谱抗真菌药
物,能抑制真菌麦角E 醇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真
菌作用,对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均具有杀菌作
用,是临床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适用于
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食道念珠菌病、对氟康@耐药
的其他真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足放线菌属
和镰刀菌所引起的严重感染以及假丝酵母菌感染 等⑼。

但随着伏立康@在肺部真菌感染疾病治
疗中的广泛应用,真菌耐药性逐渐增强[10-11],使 得单独应用伏立康@治疗IPF 【的敏感性下降,患
者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加重了生理痛苦和
医疗负担,部分病情严重的IPF 【患者疗效欠佳,
甚至因治疗无效导致死亡。

两性霉素B 是传统
治疗IPFI 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抗菌机制主要是
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
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的一些重要物质外漏,从 而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抑制真菌生长[14_14],临
床适用于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环抱子菌属、
念珠菌属以及部分曲菌属感染,抗菌谱广。

但两
性霉素B 的毒性较大,以往通过静脉途径给药后
易引发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和食欲不
振等不良反应,且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
度的肾功能损害,往往无法承受治疗剂量即中止
治疗,增加了患者负担,也加大了治疗难度。

出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考虑,近些年临床
着重探讨IPF 【的局部用药疗法,以期增强临床疗
效和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其中两性霉素B 雾化吸
入和局部灌注治疗备受重视。

本研究在采用伏立
康@治疗【PFI 的基础上,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
医护团队的谨慎评估,创新性地采用两性霉素B 雾化吸入和局部灌注疗法治疗IPF 【。

雾化吸入给
药相较静脉给药更加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
性较好,吸入后药物保持较高浓度并迅速到达病
变部位,呈微粒状均匀分布,保留时间较长,可使
药物充分发挥抗菌作用,同时有利于气管内痰液
引流⑴"4。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为目前治疗重症
肺部感染的有效手段,是将支气管镜置于病变部
位支气管开口处,吸除痰液后进行反复灌注冲洗,
保持气道通畅,直接将药物送入病变部位,杀菌作 用显著[4],需注意的是灌注冲洗期间应密切监测 患者生命体征。

两性霉素B 雾化吸入和局部灌
注联合应用,杀菌效果更佳,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
・44・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orecl of Clinicei Medicier in Practice第24卷
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显效率显著提髙,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证实了 研究组的治疗方案具有显著优势。

可见,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加局部灌注联合伏立康卩坐治疗IPFI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李同林,周航,王俊力.伏立康坐联合卡泊芬净序贯治疗
拟诊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的疗效[J].湖南师范大学学
报:医学版,2015,15(6):142-150.
[2]赵燕,饶爱华,孙密芬,等•伏立康坐和伊曲康坐治疗血
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
的作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5):703-
726,714.
[]宋杰,徐莉莉,王晓娟,等.支气管镜在侵袭性肺真菌病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肺科杂志,2011,23(6):
1155-1159.
[4]周新•解读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206,26(21):1752-
1753.
[5]高东田,申爱华.GM试验和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
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评价[J].检验医学,ZU,33
(1):44-49.
[6]黄猛,黎国喜,陈天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p-D葡聚
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早期诊
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9,2(6):992-995.4]郭晓斌,冯可青,赵丽敏,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
染学杂志,2015,25(9):1313-1315,1323.
J]王瑞玲,张继跃,刘慧君•慢阻肺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痰培养结果分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
志,2015,15(7):751-754,785.
4]方会慧,许杜娟,孙旭群,等•伏立康坐预防/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应用分析4]安徽医药,2015,22(1):
163-167.
40]况红艳,蒋亚芬,曹帆,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坐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杂志,2019,33(5):499-500.
41]汤雯,姜春燕,孙颖,等•口服伏立康坐治疗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高龄患者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4]・药物
不良反应杂志,2020,22(1):12-11.
42]卞星晨,刘笑芬.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J].中国感
染与化疗杂志,2019,19(2):229-229.
43]廖梓隽,林小俐,吕志强.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治疗肺毛霉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4].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
23(1):54-57.
44]件永枫,画伟,张玉林,等.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观察4]医学临床研究,
2019,36(3):455-459.
[15]冯靖,吴波,张静,等•两性霉素B经支气管镜肺部局部
注入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流程[J].天津医药,2019,47
(4):365-367.
(上接第36面)
富含多种矿物质、纤维素及低聚糖,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具有调节血糖、血脂水平和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的生理功能,对预防肠道肿瘤也有积极作用41]0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膳食纤维联合使用,对调节肠道菌群效果更佳。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ALT、AST、y-GT、内毒素、IPD、hs-CRP水平均显
著较低(P<0.05),与李文刚等44报道吻合。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膳食纤维联合用的应用,治疗
间患者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说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

参考文献
4]杜秋菊,束龙,叶翔,等•杭州市6所高校大学新生膳食模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9,40(3):434-436.
[2]曾庆敏,李嘉.基于膳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
物模型4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27(13):535-
541.
4]中华内科杂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1年1月修订)4]•中华内科杂志,2019,49(3):275-273. 4]许传芳,穆湘霖,胡振斌,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34(6):
177-179.
4]曹海霞,范建高•酒精性肝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肥胖4].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3):477-480, 4]邵幼林,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现状与危害4]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10-13.
4]朱珍妮.肠道菌群失调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研究进展4]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5(12):944-951.
4]李东宇,陈莞X,刘玉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4].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9,13
(1):31-33.
4]王艺璇,张珊,程丹颖,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肝脏病杂
志:电子版,2019,11(3):3-13.
40]杨钊,汪芳裕,杨妙芳.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26(10):1100-1102.
41]任士萌,梅璐,黄煌,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生物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27(5):369-375.
[12]涂宏飞,费素娟•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
肝脏,2013,23(4):347-349.
[13]杨光,窦琳,唐蔚青,等•高脂饮食和西方饮食诱导的非
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特征比较4]医学分子生物学
杂志,2015,40(1):
44]李文刚,吴冬寒,符亮,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NAFLD患者的疗效及血清NO、内毒素、RBP4的影
响4]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7(1):99-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