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基础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第一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相应的答案。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1、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2、胶头滴管(简称滴管)
(1)作用:取用少量溶液。
(2)使用注意事项:
①竖直:有利于将液体直接滴入受滴容器。
②悬空: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以免滴管沾上其他试
剂(液体)。
③缓慢:以免滴加过多。
④使用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防止液体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
⑤用过后应立即洗涤干净,未经清洗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
3、酒精灯
(1)作用:常用于加热
(2)使用注意事项:
①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②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
于l/4。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加热时用外焰,外焰的温度最高。
(从外到里,火焰分外焰、内焰与焰心)④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⑤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着,防止酒精蒸发,用时就不易点燃。
⑥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4、放大镜
适当远离物体,能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第四节:科学测量
1、什么叫测量: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相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认: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一小格)(2)放: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一般0刻度对准物体一端,或自已规定起点。
(3)读: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4)记: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计值与单位。
5、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立方米(米3)常用单位:(固体)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液体)升(L)、毫升(ml)
1立方米=1000升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分米3
(3)、体积的测量工具:
①规则的物体:刻度尺测量长、宽、高,用公式求体积。
②不规则物体和液体: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体积。
(4)、量筒和量杯使用方法:
①首先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保持相平,俯视读数会偏大,仰视偏小。
④量杯的刻度不均匀,上密下疏。
6、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测量温度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4)、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5)、温度的有关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代表1℃。
(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7、体温计:
(1)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而水银柱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细管内的水银柱高度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使读数会更加准确。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在35℃—42℃之间,最小刻度为0.1℃。
(⒊)内部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处,水银柱只会上升不会自动降,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4)使用前要消毒,还要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5)玻璃外壳呈三棱形,有利用放大水银柱,方便读数。
第五节、科学探究
探究主要过程: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验证方案4、收集事实证据5、得出结论6、交流
第二章
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
1、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①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的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③生物都能生长发育④生物都能繁殖后代⑤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⑥生物都有应激性(对刺激作出反应)⑦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说明:一般生物都具有上述特征,而非生物可能具有上述的一条或几条,不可能全部具有。
周围的物体是否属生物就看它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2、观察蜗牛:
蜗牛的结构:蜗牛有壳、触角(二对)、眼、口、足等结构。
蜗牛的足会分泌粘液且粘液是银白色的,所以蜗牛爬行时会留下银白色的痕迹。
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
通过考察蜗牛的感觉器官发现: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四种感觉,没有听觉。
蜗牛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反应,这是动物的一种应激性。
第二节:细胞
1、细胞的发现史:
①1665年英国胡克首先发现了细胞,提出细胞的名称。
看到的是细胞壁,
②1831英国布朗发现了细胞中有细胞核。
③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的”。
这就是细胞学说(最初)。
④德国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2、细胞学说(较为完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3、细胞很小,种类很多,形状多样。
4、细胞的结构特点:
①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②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⑴细胞膜的作用:主要起保护和控制细胞和外界物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
⑵细胞核的作用:含有遗传物质,生物的各种特征由遗传物质决定。
⑶细胞质的作用: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它是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⑷细胞壁的作用:主要由纤维素组成,能保护和支持细胞,使细胞有一定的形状。
⑸叶绿体的作用: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⑹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我们吃的各种水果中的汁水都是液泡中的细胞液。
③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④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即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显微镜的结构:见书41页。
①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一端稍大,T形。
物镜圆柱形,一端有螺纹。
②物镜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
③遮光器上有光圈。
大光圈视野更亮。
④反光镜有两面,凹面镜能会聚光线,光线暗时使用。
另一面是平面镜。
6、显微镜的使用:
(1)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接近光源处,略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不能用手扳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低倍镜观察范围大,便于找到像)。
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大光圈光线充足,便于完成对光)。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睁开。
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中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
(3)放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观察对象要正对通光孔中间。
(4)调距:
①从侧面注视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为止,防止物镜压破载玻片。
左眼向目镜内看(两眼都睁开),同时向后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②粗焦螺旋提升镜筒的速度快,可节省调焦时间,但易错过最佳观察位置,细准焦螺旋虽提升慢,但不易错过最佳观察位置。
③如果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没有看到像,要重做以上动作。
④左眼在目镜内观察时,镜筒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
(5)观察:
①因为低倍镜观察到的范围大,便于找到观察对象,所以调焦时要用低倍镜,进一步仔细观察才换用高倍镜。
②高倍镜看到范围是低倍镜看到范围中间的部分。
在换高倍镜前,要将要观察的像移动视野的正中间。
③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看到的像可能会变模糊,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了。
低倍镜换高倍镜的顺序是: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正中——转物镜转换器——调细准焦螺旋
④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指的是将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放大的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⑤物与像之间的关系,不但形状上下左右相反,运动方向也上下左右相反,如果将玻璃片向左上方移动,则像会向右下角移动。
⑥低倍镜观察到的范围大,物镜所对的范围也大,得到的光会比高倍镜多一些,也更亮一些。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会变暗,有时还要调节亮度。
⑦视野亮暗的决定因素:周围环境、反光镜的选择(凹面镜亮一些)、大光圈亮一些、低倍镜会亮一些。
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①人体和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人体的复杂结构是受精卵不断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而形成的。
②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③细胞生长: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它们能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的长大,这个过程叫细胞生长。
④细胞分化:在细胞生裂过程中,有些子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的分化。
⑤说明:细胞的分裂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讲能够产生新的个体,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讲能使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多。
2、组织
①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胞群。
(组织由细胞构成)
保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具有保护功能。
如:树叶表面、洋葱表皮。
输导组织:具有输送物质的功能。
营养组织:能储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表皮细胞:扁平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保护组织 植物的叶叶肉细胞:在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组织
(器官)叶脉: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输导组织
说明:器官之一的叶子是由组织构成的,其它器官也一样,所以植物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
③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④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表皮:主要起保护身体和防止细菌侵入的作用----由上皮组织构成
皮肤的结构:真皮:里面有血管、立毛肌、热敏和冷敏小体等---结缔、肌肉、神经组织构成 (器官) 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能缓冲撞击,储存能量。
说明:器官之一的皮肤是由组织构成的,其它器官也一样,所以动物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
3、器官和系统
①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感觉器官:眼、耳、鼻
消化器官 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等 呼吸器官:肺或鳃
动物的器官 循环器官:心脏、血管
排泄器官:肾、膀胱 生殖器官:睾丸、卵巢
②系统:由许多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这些器官的总和叫系
统。
即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的。
说明:植物的一些功能基本上由单个器官就能完成,而动物都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完成,如消化不能只靠胃,所
以在动物中再加一个层次叫系统。
③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系统。
④说明:构成人的八大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协同工作的,它们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
同工作,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9、生物的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
动物: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生物体
植物: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说明: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
1、分类: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
对事物进行分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清晰。
2、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小(如“种”),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生物的种类越少。
分类等级越大(如“界”),所包括的生物体间的共同点越少,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种类越多。
脊椎动物(分类与特点,见第5点)
动物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特点,见第6点)
生物
4、种子植物(分类与特点,见第7点)
物体植物
孢子植物(分类与特点,见第7点)
非生物
5、有些动物体内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脊椎骨组成,这些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及特点(从左到右为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衣藻、变形虫
腔肠动物:水螅、水母、海蛰、海葵、珊瑚等
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等
6、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蛔虫、蛲虫等
多细胞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等
节肢动物:蝗虫、蜻蜓、蜘蛛、苍蝇、蜈蚣等
棘皮动物:海星、海参、海胆
软体动物:河蚌、蛤蜊、乌贼、鲍鱼、章鱼、蜗牛等
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与足分节,有外骨骼。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
昆虫的基本特征:(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
(3)胸部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
益虫: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如:蚕蛾、螳螂、蜻蜓、蜜蜂等。
可帮助农作物传粉,消灭害虫,为人类提供食物等原料。
害虫: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的昆虫。
如蝗虫、蚜虫、苍蝇、蟑螂等。
可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
第六节物种的多样性
一、单细胞生物
说明: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所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体是由多个细胞构成,叫多细胞生物,而有些生物,个体微小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叫单细胞生物,这样的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都在这个细胞内完成。
单细胞生物很多,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蓝藻等
①衣藻的结构:有鞭毛、眼点(红色)、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杯状)液泡等。
三、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其他生物,
大多数生物的灭绝原因都是因为丧失了其栖息地造成的,乱砍乱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质,都会使生物生存环境恶化,造成生物的灭绝。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采取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室台上,用胶头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上,撕一小块透明薄膜。
(4)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展平。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6)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或稀碘液)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7)把制作好的载玻片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
漱净口,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口腔内壁上沿同一方向轻刮几下,把刮下来的口腔上皮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尽量涂均匀。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平(避免气泡产生),制成临时装片。
3.在盖玻片一侧加1滴亚甲基蓝溶液(或稀碘液),在相对于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是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4.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 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圆弧形。
站得高
望得远;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像;麦哲伦般队环球航行。
2、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 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
去是很圆的。
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3、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和 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与地图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内地 核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图
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与注记。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
比例尺的形式:
(1)数字式:1:60 000 000
(2)线段式:
(线段为1厘米)
(3)文字式: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600千米
说明:大比例尺:如1:100000,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中50000厘米。
小比例尺:如1:5000000,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中5000000厘米。
所以小比例尺表示的
范围大。
小比例尺是将大范围内的地理事物画在差不多的图上,如上例是将实地距离5000000厘米内的地理事物,画在图上1厘米内,所以不可能画得详细。
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指北)、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 图例与注记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识别: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
2
3矿、煤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
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2、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 进行得十分缓慢。
3、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变曲,或引发断裂,这里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4、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5、地壳变动的信息(证据):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变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600千米
图上距离
火山:
1、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2、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日本富士山属于活火山。
3、火山喷发物有气态的(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4、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
5、火山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6、火山的危害:摧毁城市、污染大气等。
有利影响:火山和火山喷发可作为旅游资源,火山附近往往有地热和
矿产资源,火山有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
地震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3、地震要素: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震中是震源在地而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是地
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4、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逃生方法: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或坚固的桌子边,头顶书包等。
第五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形成自然原因
1、山区(陡峭的地形)
2、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
其他: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3、泥石流的发生除了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如:人类不合理的开垦,破坏植被,开矿、采石形成的矿渣、弃土,修建公路、铁路和其他建筑时破坏的地表等
4、逃生事项
•遇到泥石流发生时,要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往两边的山坡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5、泥石流灾害的防御
1、预警
2、搬迁疏散
3、植树造林
4、工程措施
5、抢险救灾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大陆漂移学说——由魏格纳提出
主要观点: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先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证据。
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由于舌羊齿的“种子”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一方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海。
说明它们在以前曾是连成一片的
二、海底扩张学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
主要证据: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意义: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三、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
主要理论:1、地球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4、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
板块内部一般较稳定。
5、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1、高原——特点:海拔较高,顶面较大,相对高度(起伏)较小。
如:在我国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
2、平原——特点:海拔较低,地面宽广、平坦,相对高度小。
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山地——特点: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
如:太行山、大兴安岭、南岭、武夷山、秦岭等
4、盆地——特点:周围为山脉,中部相对较低、平坦。
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5、丘陵——特点:有高有低,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不大,地表起伏较小。
如江南丘陵,它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苏等一些地区。
二、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三、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四、地形的变化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如: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2、在降水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3、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4、波浪的作用会形成海蚀柱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它们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处于平坦。
内力作用是指板块的张裂与碰撞,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
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运动论:
(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例子: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要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2)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中,这种运动叫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快。
例子: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例子:铅柱粘合实验证明有引力,气体不可能无限制地被压缩说明存在斥力。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质量的大小只与物质的多少有关,它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其它单位还有: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1千克=1000克=1公斤=2斤1吨=1000千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工具:杆秤、台秤、磅秤、案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