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阅•经典
1.(3分)经典阅读有什么意义呢?请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和语境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经典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们不再盲目地pái huái①在现实的繁杂suǒsuì
②之中,在màn cháng③的历史长河中,zhěng lǐ④人
类思想的guāng huī⑤发掘周边生活的míng mèi⑥与làng màn
⑦tàn suǒ⑧生命的zhēn lǐ⑨与意义。
现在让我们一起谈谈六年
来读书的shōu huò⑩吧!
2.(10分)经典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品读下列片段,按要求完成任务。
ㅤㅤ清晨,小东江被一层薄薄.(báo bó)的轻雾笼.(lóng lǒng)罩着,被柔.(róu1óu)和的微风吹拂着,被绵绵的细雨滋润.(rùnùi)着。
细雨白雾,把整个江面装扮得如梦似幻,宛若身披白纱的出水少女。
旭日东升,轻雾在朝阳下慢慢____,飘飘忽忽的,将江上的渔舟,两岸的山林渲染成一幅幅山水画。
这时,身着红衣的渔夫抛出渔网,落向水面,激起一阵水花,河面随即泛起阵阵涟漪。
此情此景,恍若天上人间。
(1)给文段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2)对文段中“飘飘忽忽”一词的理解,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雾轻的特点。
B.写出了雾薄的特点。
C.写出了雾迅速飘动的样子。
D.写出了雾轻轻飘飞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词语是。
A.扩散
B.扩大
C.扩展
D.扩充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仿照着写一句话。
二、阅•积累
3.(5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对阅读积累颇有感触。
请你补全对话并完成相
应任务。
成成: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
明明:阅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笔下早春的细雨和泛绿萌动的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
心心:阅读让我感受到《诗经•采薇》中用杨柳表达的惜别之意:“昔我往矣,”
思思:阅读让我在《竹石》中体悟到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气节:“,任尔”
念念:阅读让我明白了不能死读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2)成成说,通过阅读可以欣赏四季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请你读读下面的诗句,把相应季节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①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坚持阅读不仅能增长我们的学识,还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如果需要你鼓励身边的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下列哪句话不合适?
A.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三、阅•分享
4.(9分)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探讨和交流,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1)在阅读中,我们结识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智慧启发。
请
你填写下面的阅读卡,为同学们分享你最喜欢的书籍和其中的人物吧。
阅读分享卡
书名
①《
》
最喜欢的人物②
印象深刻的品质
③
与该人物相关的事件④
(2)在阅读交流会上,通过分享书中个性十足的人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请仿照
例句,发挥想象,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描述你生活中见到的某个人吧。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急激动喜欢笑我选这个词语来写句子:
四、阅•演变
5.(7分)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ㅤㅤ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
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材料二
ㅤㅤ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
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ㅤㅤ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
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
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
ㅤㅤ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
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缩微胶卷”是一种奇妙的新型图书。
B.东汉时期的东方朔用3000片竹简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
C.古往今来,人类通过书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
D.现代的书籍比古时候的书籍体积更小,文字容量更大。
(2)简牍出现在时期。
A.商周时期
B.两晋南北朝
C.宋代
D.清代
(3)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成很大冲击。
你认为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吗?请结合材料和读书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五、阅•明理
6.(23分)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明理。
《说勤》写了学业精深造诣的秘诀。
请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阅读理解。
说勤
—林家箴
ㅤㅤ①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ㅤㅤ②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ㅤㅤ③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ㅤㅤ④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作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五十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他不懒不息,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ㅤㅤ⑤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选自浙教版语文教材,入选有所改动)(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概莫能外:
②与日俱增:
(2)本文围绕“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这一意思,写了、两部分内容。
(3)下列关于“勤”的名言,哪一句是高尔基说的?
A.一勤天下无难事。
B.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C.天才出于勤奋。
D.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4)把第④自然段所举的两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
②
(5)“业精于勤”中“精”的意思是。
A.经过提炼或挑选的。
B.完美;最好。
C.仔细;周密。
D.娴熟;精通
(6)除了文中列举的事例,古今中外有关“勤奋”的事例有很多,请你列举一个,简单写下来。
(7)联系上下文理解“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的意思。
六、阅•生活
7.(30分)习作
ㅤㅤ生活是一本大书,需要我们认真阅读。
让我们重温六年美好时光,在班级毕业茶话会上,表达心声,获取新的生长。
请以“___的时刻”为题,写一篇记录小学生活的文章,表达你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惜别之情。
ㅤㅤ要求:(1)以小学生活为题材,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难忘的时刻、感动的时刻、幸福的时刻、得意的时刻、懊悔的时刻……(2)写小学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把内容写具体,把真情实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3)字数在400字以上。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经典
1.(3分)经典阅读有什么意义呢?请阅读下列文段,根据拼音和语境把词语写在横线上。
经典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们不再盲目地pái huái①徘徊在现实的繁杂suǒsuì②琐碎之中,在màn cháng③漫长的历史长河中,zhěng lǐ④整理人类思想的guāng huī⑤光辉发掘周边生活的míng mèi明媚⑥与làng màn浪漫⑦tàn suǒ探索⑧生命的zhēn lǐ真理⑨与意义。
现在让我们一起谈谈六年来读书的shōu huò⑩收获吧!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①徘徊②琐碎③漫长④整理⑤光辉⑥明媚⑦浪漫⑧探索⑨真理⑩收获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10分)经典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品读下列片段,按要求完成任务。
ㅤㅤ清晨,小东江被一层薄薄.(báo bó)báo的轻雾笼.(lóng lǒng)lǒng罩着,被柔.(róu1óu)róu和的微风吹拂着,被绵绵的细雨滋润.(rùnùi)rùn着。
细雨白雾,把整个江面装扮得如梦似幻,宛若身披白纱的出水少女。
旭日东升,轻雾在朝阳下慢慢____,飘飘忽忽的,将江上的渔舟,两岸的山林渲染成一幅幅山水画。
这时,身着红衣的渔夫抛出渔网,落向水面,激起一阵水花,河面随即泛起阵阵涟漪。
此情此景,恍若天上人间。
(1)给文段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2)对文段中“飘飘忽忽”一词的理解,描述不当的一项是C。
A.写出了雾轻的特点。
B.写出了雾薄的特点。
C.写出了雾迅速飘动的样子。
D.写出了雾轻轻飘飞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词语是A。
A.扩散
B.扩大
C.扩展
D.扩充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仿照着写一句话。
比喻。
细雨像美丽的珠帘一样,从天空飘了下来。
【分析】文章描述了清晨小东江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东江的喜爱之情。
【解答】(1)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
薄:[báo]厚度小的(跟“厚”相对)。
[bó]微;少。
结合语境和词义,应选“báo”。
笼:[lóng]养虫、鸟或装东西的器具。
[lǒng]笼罩。
结合语境和词义,应选“lǒng”。
柔:[róu]温和。
润:[rùn]滋润;使润湿。
(2)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飘飘忽忽”指云、雨、泉等轻轻地飘飞。
结合语境,在文中这个词语写出了雾轻、薄、轻轻飘飞的特点。
没有写出雾迅速飘动的样子。
故选C。
(3)考查了选词填空。
A.扩散:向外扩展分散。
B.扩大: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常用于扩大政治影响、放大范围、扩展领域等。
C.扩展:向外扩张、伸展。
D.扩充:扩大充实,使增多。
结合“轻雾在朝阳下慢慢”“飘飘忽忽”,故应填“扩散”。
(4)考查了修辞手法、句子仿写。
“细雨白雾,把整个江面装扮得如梦似幻,宛若身披白纱的出水少女”将白雾比作身披白纱的少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时注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故答案为:
(1)báo lǒng róu rùn;
(2)C;
(3)A;
(4)比喻。
细雨像美丽的珠帘一样,从天空飘了下来。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二、阅•积累
3.(5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对阅读积累颇有感触。
请你补全对话并完成相应任务。
成成: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
明明:阅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韩愈笔下早春的细雨和泛绿萌动的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心心:阅读让我感受到《诗经•采薇》中用杨柳表达的惜别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思思:阅读让我在《竹石》中体悟到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气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念念:阅读让我明白了不能死读书,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
(2)成成说,通过阅读可以欣赏四季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请你读读下面的诗句,把相应季节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①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A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5)坚持阅读不仅能增长我们的学识,还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如果需要你鼓励身边的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下列哪句话不合适?C
A.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文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有诗文词句理解。
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依次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经•采薇》,清代郑燮
的《竹石》,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①通过“桃花”可知是春天。
②通过“霜叶”可知是秋天。
③通过“千秋雪”可知是冬天。
④通过“荷花”可知是夏天。
(3)考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C选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选项A、B、D都是谈读书的好处。
只有选项C 不是关于读书的内容。
故答案为:
(1)草色遥看近却无杨柳依依千磨万击还坚劲东西南北风绝知此事要躬行;
(2)①A②C③D④B;
(3)C。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三、阅•分享
4.(9分)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探讨和交流,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1)在阅读中,我们结识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智慧启发。
请你填写下面的阅读卡,为同学们分享你最喜欢的书籍和其中的人物吧。
阅读分享卡
书名①《红楼梦》
最喜欢的人物
②
贾宝玉
印象深刻的品质③
敢爱敢恨,天性纯朴,有才气与该人物相关的事件④
衔玉而诞
(2)在阅读交流会上,通过分享书中个性十足的人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请仿照例句,发挥想象,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描述你生活中见到的某个人吧。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
......了。
急激动喜欢笑
我选激动这个词语来写句子:听到中国篮球队夺冠的消息,我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分析】本题考查了实践作业、学习交流、句子的构成、句子仿写。
实践作业是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答】(1)根据自己积累的阅读知识填空即可。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是夸张的描述,说人要喜得发疯,说明了喜得程度,据此仿写。
故答案为:
(1)①红楼梦
②贾宝玉
③敢爱敢恨,天性纯朴,有才气
④衔玉而诞。
(2)激动听到中国篮球队夺冠的消息,我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阅•演变
5.(7分)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ㅤㅤ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
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材料二
ㅤㅤ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
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ㅤㅤ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
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千克。
材料三
ㅤㅤ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
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缩微胶卷”是一种奇妙的新型图书。
B.东汉时期的东方朔用3000片竹简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
C.古往今来,人类通过书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
D.现代的书籍比古时候的书籍体积更小,文字容量更大。
(2)简牍出现在A时期。
A.商周时期
B.两晋南北朝
C.宋代
D.清代
(3)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成很大冲击。
你认为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吗?请结合材料和读书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不可以。
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分析】材料一主要写了书的发展历程演变。
材料二主要写了书籍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变化过程。
材料三主要写了电子阅读带来的弊端。
【解答】(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二“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可知,是“西汉”而不是“东汉”,故选B。
(2)考查获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可知,简牍出现在商周时期。
故选A。
(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回答即可。
示例:不可以。
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故答案为:
(1)B;
(2)A;
(3)不可以。
因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要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多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阅•明理
6.(23分)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明理。
《说勤》写了学业精深造诣的秘诀。
请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阅读理解。
说勤
—林家箴
ㅤㅤ①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ㅤㅤ②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ㅤㅤ③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
《浮士德》。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ㅤㅤ④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作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五十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他不懒不息,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ㅤㅤ⑤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选自浙教版语文教材,入选有所改动)(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概莫能外:普遍适用,没有例外。
②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或发展。
(2)本文围绕“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这一意思,写了勤出成果、勤出智慧两部分内容。
(3)下列关于“勤”的名言,哪一句是高尔基说的?C
A.一勤天下无难事。
B.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C.天才出于勤奋。
D.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4)把第④自然段所举的两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