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语文(山东专用)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 第二章 文言语句翻译(教师版) 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第二章文言语句翻译
增分突破一四类实词,字字对译
[考情快递]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考试说明》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既考查识记能力,又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应学生
用书P19
(201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
还京,励精
..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
中原荡覆
..,典章殆尽,
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

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
..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
..,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解析励精:振作精神。

答案 C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句子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生应牢记“字字落实”的原则,找准采分点。

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于休烈)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连一点倦
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

于休烈性情纯厚谨慎,机敏聪明。

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

考中进士科,被授予秘书省正字。

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

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奋精神听取臣下建议,曾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录下来,这才是良史。

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他回答说:“夏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国君,不忘纠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当时中原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

于休烈上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并没有保存下来。

希望交付御史台审问勘查史馆的有关官员,令府县招致访求。

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实录》的,如果送到官府,重金购回并从优奖赏。

”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叛军之中,此时进入东京,到此将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

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

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连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酷好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到去世。

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

皇上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

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匹、布五十端。

派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

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把握不好。

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但不少学生在做题时仅凭主观臆断,不注意字字对译,这一点在训练中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

2.不分单双。

在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3.弄错通假。

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

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明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5.不辨古今。

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把握动态语境,义与境合
分析句子成分,确定类属
利用句式修辞,前后贯通
联想课文例句,善于迁移
借助相关成语,触类旁通
代入句中验证,语意顺畅
对应学生
用书P20
现场阅卷——评阅试卷,明确得失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

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

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
众。

二十三年,奉使江南。

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

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

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
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桑哥既诛,复奉
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②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 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 .则劳.
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 .民不胜.
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 .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
其家 籍:登记,没收。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4分)
采样得分 (1)0分 (2)①2分 ②3分
③3分
扣分依据 (1)B 项“劳”为慰劳、犒劳之意。

“劳”为烦劳,是现代汉语之意,用在此不正确。

(2)①供:供奉,属一词多义,理解错误。

祭礼:应是两个词,属单双不分,应各自翻译成双音节词,祭祀和仪式。

因此扣2分。

②左右:左右的人,随从。

属古今异义,未翻译出来。

因此扣1分。

③良:的确,诚然,确实。

未能翻译出来。

扣1分。

规范答案 (1)B (2)①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②(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③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对应学生用书P20
定向规范 六种实词释义方法
一、音形训义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可以通过字形来解释词义,是谓形训;还可以通过字音来解释词义,
是谓音训(或者叫声训)。

如: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解析昧,形声字,从日,未声,音mèi。

从日,与光线有关。

《说文解字》:“昧,爽且明也。

一曰暗也。

”可见,“昧”字本义为“日出前天将明而未全明”,引申为“糊涂”“冒犯”“违背”等。

而C项中理解为“冒犯”,不恰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解释为“违背”才通顺。

答案 C
二、对文断义法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

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意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意,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

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

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

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如:
2013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
..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如反覆
..手耳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舆:众多。

D.政由.一家由:如同。

解析D项,“由”应该理解为“出于”。

而C项干扰较大,致使很多考生误选。

其实C项中“人众车舆”是一个典型的对文,“人”和“车”都是名词,根据对文的特点,“众”和“舆”词性也应该相同,意义也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再联系上下文,文中是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因此可以猜测C项,将“舆”解释为“众多”是对的。

答案 D
三、语法辨义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要判断文言实词的具体词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词性、用法和意义。

如:
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解析A项,命题者将“著”解释为“显著”,理解为形容词,修饰限制后面的“令”字,这样理解明显不妥,因为这个句子中,“著”处在谓语位置上,并且后面带有宾语“令”,因此,应该理解为动词,意思是“表述”“写成”,“著令”的意思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

答案 A
四、语境推义法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词义是不确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确定一个实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我们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是,又。

解析C项,“预”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古汉语中确实有“参与,加入”的意思,但在这里将“参与,加入”的意思代入到句中,觉得不通。

再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第五段整体上是围绕曹彬的“料事在前”来写,因此“预”在这里应该是“预先”的意思。

答案 C
五、成语证义法
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
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追究。

C.不痛绳.之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解析C项,“绳”字后面带了代词“之”作宾语,“绳”字在这里活用作动词,题中解释为“捆绑”,不合语境意思,应该解释为“约束,制裁”,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C项中“绳”字的词义。

答案 C
六、联想明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即所谓立足于教材,选材于课外。

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联想学过的课文例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牢记课文经典例句。

如:
2013年高考大纲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旷:空缺。

解析B项,将“遏”理解为“禁绝”,不妥,因为“遏”后面带的宾语是“水陆津要”,是地方,如果解释为“禁绝”,那应该是禁绝某些事务。

从语境来看,文段是说九真太守李逊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交趾赴任,就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阻止滕逊之上任。

因此,这里的“遏”宜理解为“阻止、阻拦”。

这一义项我们可以联想到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浪遏飞舟”来印证。

答案 B
专项一文言语句翻译
请解释加点的20个常用实词并翻译全句。

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爱:吝啬。

译文: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徐有功纵逆党。

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按:审理。

译文: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

3.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拜:授官,任命。

译文: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郎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鄙:边境。

译文: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和尚么?
5.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北:失败。

译文:要是让他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6.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担心,忧虑。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7.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除:授官。

译文: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

8.师退,次.于召陵。

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次: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9.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趣:通“促”,赶快。

译文: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10.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存: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贷:宽恕。

译文: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逮: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3.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耽:沉迷。

译文: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14.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多: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15.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夺:改变。

译文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专项二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

崇祯中,起官南
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

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

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史;未至,改吏部尚书。

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

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
加恩定策,五等延世。

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

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

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

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

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

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

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

仆祖敏、李升从死。

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
应,且.疏劾之。

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

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①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论:判罪。

B.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讽:暗示。

C.因发.朗内通之罪发:揭发。

D.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属:亲属。

解析D项,属,通“嘱”,请托。

答案 D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徐石麒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

(2)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就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
等人吗?
(3)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

【参考译文】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

徐石麟为他出力奔走,魏忠贤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

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以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

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苛;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

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史,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

徐石麒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

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等七件事,都被皇上褒奖采纳了。

徐石麒正要以推举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贿,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麒经常用祖宗的法律制裁他们。

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

徐石麒上奏说:“世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

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就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

”马士英就
怀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开始,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庇护他的死党,改换了近一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麒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朗贿赂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

徐石麒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麒,徐石麒就称有病请求离任。

不久,耳鼎上两封奏章弹劾徐石麒,马士英也帮着他们说话。

徐石麒更加气愤,就坚决地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

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麒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

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

”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十七日。

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殓,他的脸色还像活着时一样。

仆人祖敏、李升跟从他一块自杀。

闵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谥号“忠襄”。

徐石麒在朝中明正端方清廉耿介,正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托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麒还上疏弹劾他们。

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

徐石麒性情随和,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

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引荐。

增分突破二虚词不虚,重在落实
[考情快递]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如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

其考查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与文言翻译题两种形式。

对应学生
用书P23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
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①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