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州区2019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

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

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红楼梦》)
B .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

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指的是徐庶虽被曹操用老母威胁到自己部下,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

C . 卡西莫多是圣母院的敲钟人,外形奇丑,心地善良。

他因副主教弗罗洛对他的养育之恩而极其感激。

在受刑时因为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感动不已。

他勇劫法场,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悉心照顾,并深深爱上了她。

最后他杀死了邪恶的弗罗洛,自己也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而死。

他是理想化的人物,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人道主义精神。

D . 《家》中的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

觉新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2. (2分) (2015高一上·天津期中) 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 . 菲薄(微薄)彳亍(走得很慢的样子)峥嵘岁月稠(不平凡,不寻常)
B . 立仆(倒下)桀骜(性情倔强)粪土万户侯(视……如粪土)
C . 怅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出离愤怒(超出)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 . 颓圮(坍塌,破败)漫溯(逆流而上)浪遏飞舟(阻止)
3. (2分)下列语句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用不穷其犹张弓欤
B . 损不足以奉有余欲以观其妙
C . 功成而不处生而不有
D . 天之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4. (2分)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B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译文:(曹操)固然是一代的英雄,但是如今怎能还在呢?
C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及十分之一。

D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取的缘故啊。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5. (7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① 。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

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

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

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②,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

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1)
文中划线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幽辟沁人心脾
B . 呢喃油然而生
C . 凋谢流连嘻戏
D . 凭添安详慈爱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竟散发消逝
B . 竟焕发消失
C . 竞散发消失
D . 竞焕发消逝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 . 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 . 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 . 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6. (7分) (2018高三下·凯里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出过大学生。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不光要读书,还要有胆量。

B .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强烈批判。

C .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7. (14分) (2017高一上·遵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

”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
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

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

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

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

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

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

”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的更快更肥更多。

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
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

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

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他,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

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

”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

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
了。

”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B . 小说以医生的话“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可以让娘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也彰显了本文播撒爱心的主题。

C . 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D . 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2)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为儿子的“他”为捐献骨髓对娘采用了欺骗的方式。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8. (5分)(2019·深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

(2)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________”来与之对比,表达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接着,“________”又以反问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心志的坚定。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9. (16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
B .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
C .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
D .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③④⑤⑥
D . ①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 . 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 . 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5)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10. (9分) (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六、小作文 (共1题;共10分)
11. (10分) (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 展开你的想象,合理运用描写手法,恰当地添加动作、神态等,将下面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100-150字。

今天教室里安静极了。

七、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高一上·绍兴开学考)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

②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

③字数在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8-1、
8-2、
8-3、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9-1、
9-2、
9-3、
9-4、
9-5、
9-6、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10-1、
10-2、
六、小作文 (共1题;共10分)
11-1、
七、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