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叙事)和《楚辞》(浪漫主 义抒情)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 的艺术风格。
文学常识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 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 (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 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 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 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 光。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
人。
“五言之冠冕”
“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
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 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 美酒,被服纨与素。”)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 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①远道:远方。
②还顾:回顾。
③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④同心:感情深厚,今:齐心 ⑤终老:终生。
⑤均借设问方式,自问自答抒发情感。
六、艺术手法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如,诗的开头“涉江采 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出生动形象的的生活场景,“采 之欲遗谁”自然而然的引出离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情景交融 的艺术手法营造出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如“还顾”“漫浩浩”没有直 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便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②均借景抒情。《涉》诗借芙蓉、兰泽等意象抒情,李词借红藕玉簟等抒情。
③均借想象(虚写)抒情。《涉》诗着笔于想象的游子;李词“雁字回时”拟想雁归情
景。
④借对写抒情。《涉》诗一二联写女子的相思,三四联写男子的相思,同心离居,对写
彼此的相思;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设想,也是对写双方的相思。
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 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 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 闲。
荷的意象
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 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 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析抒情主体
游子
思妇
(实写)游子采莲、还顾 (想象)思妇采莲
(实写)思妇采莲 (想象)游子还顾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 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 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山峦 和江河,他们彼此相望,这时天地间 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 离居,忧伤以终老。
2: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如“还顾”“漫浩浩”没有直 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便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总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 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 《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 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 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 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 也不会消失。
对比阅读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涉江采芙蓉》和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
明确 ①均有直接抒情。《涉》诗“忧伤以终老”,李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看出:荷 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 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 的意味,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 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做铺垫。把人物放在美 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念远方的爱人的忧伤。
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 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 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运用叠词,给人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 明主人公的痛苦,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 效果。
以乐景衬哀情
轻松欢快
黯然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 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 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 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①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②女子采莲是旧俗。 ③“芙蓉”谐音“夫容”。 本诗可以看作是游子用悬想(对写)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 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妇 思念游子之真挚。
强化反馈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
____还__顾__望___旧__乡__,_长___路__漫__浩___浩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
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同心而离居 ,__忧___伤__以__终___老____。 (3)《涉江采芙蓉》中,“____涉___江__采__芙___蓉___, 兰___泽__多__芳___草_______”
“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 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 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 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是连词。连接“忧伤”和“终老”,因为相爱,我愿 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就把 “忧伤”所 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
一字千金。
——钟嵘
5. 《涉江采芙蓉》的“一字千金”体现 在哪里?
芙蓉: 莲,谐音“怜”,喜爱 芳草: 优秀的异性 远道: 有鸿沟 还顾: 蓦然回首,幡然醒悟 长路: 有鸿沟
析抒情主体
有人认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也有 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历来众说纷纭, 结合你对诗的理解,说说你的观点。
1: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 男子才出来 游历求学,女 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 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 男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周敦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
的开落。 ——《错 误》郑愁予
莲,佳人之花
莲,君子之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爱情之花
——《西州曲》
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 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 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 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 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hàn dàn]、净友、芰荷等。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 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吟哦讽诵
遗:wèi 还:huán
【作者】:佚名 【朝代】:汉
涉:从水里走过去 泽:低湿之地 芳草:兰草 之:芳草 遗:赠送
所思:所+动词/形容 词=名词性结构 还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浩浩:水流貌 同心:多用于男女间爱情关 系,这里说夫妻感情融洽 以:连词,表结果
2.找诗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春日忆李白》“渭
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游子思乡 的苦闷
“思妇词”的 虚拟方式
“悬想”手 法的使用
拓展:对写
对写
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 内涵 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侧重于空间转移。 古代诗词中,且以怀人诗和送别诗中常见,形式上,常用“忆”、“想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 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 行》、《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 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 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 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人的痛苦。
拓展延伸,背景探究
背景链接:《古诗十九首》创作于 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 时代。士子文人,为了自己内心的 追求,背井离乡,无奈与亲人分开, 但在这样的时代下却又根本找不到 出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 心情?
直抒胸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于无法与爱人相见的伤感,自己 将要忧愁伤心到老。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思考: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 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 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去 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
形式 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例 想着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效果 委婉含蓄、深切感人、曲折有致、情韵悠长
六、艺术手法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如,诗的开头“涉江采 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出生动形象的的生活场景,“采 之欲遗谁”自然而然的引出离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情景交融 的艺术手法营造出高洁清幽的意境。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今日良宴会》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
《古 诗 十 九 首》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
者 所编的《文选》,五言抒情诗,既无题目,也不知
作 品
作者,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 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 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 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叫“悬想法”或 “对写法”

对写(悬想)法

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诗人不从自己
探 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
究 发真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既
深化感情,又强化主体。
《古 诗 十 九 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
代 背 景
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族结党营私,文人士子 备受压迫。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
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妻子,“亲戚隔绝,闺
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
妇”的闺怨。这首诗就反映了游子思乡及怀念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