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课通《马说》(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考高效复习之部编版文言文课课通
专题23 《马说》(八年级下册)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二、主旨归纳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三、参考译注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二)古今异义
1.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是.马也古义:指示代词,这,这样的今义:对,正确
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今义:安定,使安定,安全
5.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三)一词多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马鞭)
(四)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五)重要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同“只”,只、仅;奴仆)
2.骈.死于槽枥
..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
3.一食或
..尽粟一石.(吃;有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同“饲”,喂;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6.才美
..不外见.(才能和优点;同“现”)
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8.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正确方法)
9.执策.而临.之(马鞭;面对)
四、问题导读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案】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答: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
4.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文章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做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