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白银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干旱、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城市环境污染等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白银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白银;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1问题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北临腾格里沙漠,南接陇西黄土高原,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全市境内生态环境异常严酷,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干旱问题
2000年气像资料显示,南部的会宁县为389.20mm,年蒸发虽为1 693.60mm,是降水虽的4.40倍,北部的景泰县年降雨虽为148.60mm,年蒸发虽则为2 590.20mm,是降水虽的17.40倍。

若以500mm等雨线作为干湿分界线,全市三县两区均属干旱地区,且降雨虽低于300mm的地域面积在70%
以上。

据记载,自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发生大小旱灾就达35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发生一次。

2000年在
全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自1999年10月至2000 年7月持续近10个月时间未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造成全市所有干旱山区夏粮因无法下种而受灾,以致大部分灾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给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危胁。

1.2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区主要由黄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构成。

黄河流经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和景泰县,全长214km,其支流祖厉河纵贯会宁全境和靖远5个乡,全长
150km。

根据白银市水土保持区划,白银市水土流失面积1.93 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

除景泰西北部降雨稀少,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外,其它地区均以水蚀为主,全年降水的60%〜70%形成地表径流,年流失土壤6 112万吨,土壤侵蚀模数达
3174.09t/km2o仅祖厉河流域年侵蚀总虽就达4316.0万吨,占全市水土流失总虽的70.60%。

相当于每年流失表土4.50mm左右,大虽的泥土随水顺河流走,使祖厉河成为黄河水系上有名的泥河。

1.3草场退化问题
综合白银全市植被分布状况,大体可分为山地草甸草原、山地森林灌丛、干旱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植被类型。

草场退化问题则集中反映在干旱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植被分布区。

在水平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由草原向荒漠过渡,植被草场呈明显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天然草原面积的缩小和牧草产虽的下
降两个方面。

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毁林毁草开荒,因大面积开荒造成植被破坏、草场面积缩小的程度虽无准确数据可查,但从各县
(区)土地概查资料中全市耕地面积(51.49万公顷)与统
计资料中全市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两者之间的差距(21.32 万公顷)而言,就足以说明毁林毁草开荒的程度。

在开荒问题比较严重的祖厉河流域,据调查,部分农户开荒耕种面积相当甚至大于承包地面积(以上涉及的数据只作论证问题时参考);除此,草场退化问题则主要表现在草原荒漠化引起的牧草产虽下降方面,退化草地平均草产H下降30%〜50% o 客观分析造成退化的原因,既有大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干旱等自然因素造成草场退化的不可抗因素,乂有长期超载过牧、滥樵乱采等超过草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极限形成草场退化的人为因素,但随着草场水平分布的不同,造成退化的的原因也有明显差异,南部以草原草场为主,其退化因素主要为人为因素,兼有不可抗因素;北部以荒漠草场为主,其退化因素则主要为不可抗因素,兼有人为因素;最受人们关注的则是平川、靖远北部的草原沙化问题,有关调查资料表明,该区内已有近2万公顷荒漠草场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1.4城市环境问题
白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矿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一是水体污染。

据统计,全市每年向
黄河排放工业废水达 2 5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 1 693万吨,占排放总虽的67.34%,生活污水821万吨,占32.66%,工业污水处理虽为1 160万吨,仅占排放虽的68.50%,处理达标率仅为30.69% ;由于大虽的工业废水未经彻底处理便排入黄河,造成黄河白银段重金属严重超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黄河,造成黄河白银段大肠菌群常年严重超标;二是大气污染。

城区大气主要呈煤烟型污染,目前市区年耗煤虽达100.36万吨,其中工业煤70.36万吨,民用煤30万吨,每年排放烟气151.97亿立方米,净化处理129.84亿立方米,净化率84.55%;年排放二氧化硫2.897万吨,烟尘及粉尘1.25 万吨,空气总悬浮微粒和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三是噪音污染。

目前,一类混合区昼间等效声级超标 1.2 0分贝,交
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等效声级超标0.4 0分贝,形成了较为
严重的噪声污染。

在表明白银生态环境严酷的上述四个主要因素中,既有原生的自然环境问题,乂有次生的人为环境问题。

对此,在制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中要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既要重视对次生环境问题的改善,乂始终不可低估原生环境问题对全市生态环境的基本影响,
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治理。

2对策
2.1三水齐抓,拓宽水路,以水治旱
干旱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白银来讲,水既是生存条件,乂是发展要素,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希望。

就生态环境建设而言,水既是维护生态的决定因素,也是建设生态的必备条件,立足白银实际,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全力抓好水利建设,走以水治旱的路子。

2.1.1有效蓄集天然降水白银境内降雨少,且分布不均,春夏多旱,秋季乂宜形成洪涝灾害。

因此,对天然降水进行有效蓄集,是保障生态建设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

自“121”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境内传统旱作农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靠工程措施集雨并实行节水补充灌溉,调节改善降雨在时空和雨虽分布上的不均,实现了以水治旱的目的,保证了旱地农作物及林木生长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变被动为主动抗旱,变侧重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到同时利用天上水,形成了“三水齐抓”的新思路。

对此,今后的生态建设中还须进一步在推广中予以创新和发展。

首先在集雨方式上,由单一的庭院屋面集流向集流场集流、道路集流、坡面集流、排洪沟集流、耕地轮歇集流发展,其中坡面是水土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段,也是实施生态建设的主要区域,地形复杂多变,集雨方式灵活多样,目前,大多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实现雨水蓄集,这些措施已在过去生产中得以实践,对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是完全必要的,今后还须严加规范,并积极引进推广集水面处理新技术,如覆膜、喷洒防渗材料
有机硅、乳化沥青等,使过去单纯修筑蓄水池窖、塘坝的蓄集方式向以土壤为“水库” 的大田富集方式上扩展,通过合理配置集水工程,使坡面上的空闲地得以科学利用,实现全方位综合集水;其次在用水目的上,要由主要解决人畜用水向保障生态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农田补灌方面延伸;在用水方法上由单一的人担车拉点灌向滴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发展。

2.1.2高效利用灌溉用水目前,全市已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25.98万亩,已形成了以高扬程提灌为主,井泉库灌为辅,集雨节灌为补充的新格局。

根据水利建设规划,今后15年, 全市将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累计达到226万亩,农村人均1.50亩。

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水资源的进一步贫乏,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问题,将成为今后水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立足白银水资源和灌溉方式现状,近期宜抓好常规节水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高技术含虽的微、喷、滴灌工程技术。

在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渗灌、插管根灌、膜孔灌以及利用注水枪根部注水等技术措施,以总体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1.3强化土壤保水性能地面水分蒸发是
造成土壤含水虽低,导致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银境
内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土壤水份年平均蒸发虽高达近2
000mm,是年平均降水虽的7倍多。

因此,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粒数虽和孔隙度,抑制土壤水份物理性蒸散,增强土壤的
蓄水、保水性能,实现土壤内部以肥调水功能,提高土壤水份利用率,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干旱问题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对土壤进行保护性耕作、科学施肥、轮作倒茬等。

近年来,通过研究和实践,乂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土壤保水抗旱技术,如目前已广泛应用的覆盖塑料薄膜、铺压砂石、秸秆、厩肥以及造林中在穴内添加草、锯末、绿肥等抗旱技术,今后在生态建设中必须加以推广应用,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保水剂、ABT生根粉、
菌根菌、稀土、生物合成剂等高新技术材料。

2.2按山系布局,整流域推进,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依据白银地域特征,实施水保治理宜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布局,在县(区)内不论大流域还是小流域均应坚持“按山系布局,整流域推进”的原则,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并统一步调,协同进行,限期完成。

水土流失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只能采取综合性、社会性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实践证明,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政策完全正确有效,并且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 效益高的特点。

今后应根据流域间的差异性,从当前着手,从长远着眼,在两者的最佳结合方案上多做研究,建立不同
流域间的最佳治理模式,既治山乂治水,既植树种草,乂修桥通路,真正做到山田水林路综合治理。

2.3法律保障,科技支撑,恢复林草植被
草场退化问题的形成发展与人为活动影响密不可分。

因此,恢复林草植被,首先必须从控制和消除人为活动影响入手,重点解决好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林地资源的依法管理问题,林地资源既包括有林地,也包括宜林地。

但在管理过程中普遍侧重有林地的管理,对宜林地资源底子不清,管理疏漏,造成大面积宜林地资源流失,特别是陡坡开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为此,对现有的相关法律必须加以完善,强化群众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已遭破坏的植被依法进行恢复,对新的破坏活动给予严厉打击;二是封山与火牧的关系问题。

超载放牧是白银境内植被退化、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对此可采取切块封禁和舍饲圈养两种措施加以解决。

近期内宜结合天保工程,对重点区域予以切块封禁,并逐年扩大封禁范围,封禁区严禁一切放牧活动,人工促进天然恢复植被;长远考虑应引导群众走舍饲圈养的路子,并逐步建立相关的法规制度进行约束。

饲料来源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结合生态建设发展人工种草来解决。

三是科技支撑问题。

从目前白银的实际分析,科技支撑的重点应放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示范上,当前急需在节水灌溉技术,集雨补灌技术,抗旱造林技术,优良品种培育技术,资源保护和持续经营技术等方面狠下功夫,同时还要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使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在植被恢复重建中的支撑作用。

2.4城乡一体,标本兼治,亮化城市环境
白银是甘肃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通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丰
富的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使白银成为黄河上游经济区开发潜力最大的经济圈之一。

今后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必须坚持“城乡一体、标本兼治”的原则。

首先从维护居民基本生存条件的高度出发,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特别对工矿企业“三废”排放问题要建立长期跟踪监查制度,从源头抓起,根治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要不惜一切代价抓好城市绿化工作。

城市绿化是当今世界社会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我国的城市林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白银城市林业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全国城乡一体化绿化试点城市建设和中韩合作大环境绿化等项目即将在白银启动,形势非常有利。

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城市林业建设工作,在一次性搞好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庭院、厂区、居民区绿化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的大环境绿化。

我们的起步虽晚,但起点一定要高,要立足大手笔、大动作创建绿化精品工程,力争用10〜15年时间,把白银建成一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 朱俊风,中国沙漠化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9.6-7, 21-26.
[2] 甘肃省林业厅造林处.甘肃造林种草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