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
篇一:葛洪《抱朴子外篇》中儒学因素探析
摘要:《抱朴子外篇》是是魏晋时期一部才大思深的子书。
笔者以《抱朴子外篇》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为主要依据,结合葛洪的家学、师承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研究著述和论文,深入文化层面,探寻《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的儒学因素。
关键词:《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庸
一、《抱朴子外篇》简介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
《抱朴子》是葛洪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子书之一。
其中外篇内涵丰富,既言社会、政治、法律,也谈文学。
关于文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钧世》《尚博》《辞义》《应嘲》《喻蔽》《文行》等篇。
二、葛洪文论中的中庸之道
要研究《抱朴子外篇》的文论思想,理清葛洪的各方面的思想来源是十分必要。
葛洪的知识博览五车、铄古切今。
《晋书?葛洪传》评“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从他的家学和师承也可看出此点,《抱朴子?自序》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但贪广览,??,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
”葛洪杂糅各家,思想难免博杂,但仍可理出一条主线。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可见儒家对葛洪思想和外篇文学理论形成的至关重要性。
再者,葛洪家学和师承都来自儒学,葛洪祖父“有经国之才”,父亲“以孝友闻,行为士表”,家学具有浓厚
的儒学底蕴;其师郑隐被葛洪等人尊为大儒士,而老师鲍玄学问享誉儒林。
从这两方面来看,葛洪思想皆来自于儒学,而儒学的统治地位又形成“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的文化现象,儒学为正经之海洋,百家为增胜之川流,虽出处各异,最终却仍汇于儒学,为儒学所用。
《自序》中也提到《抱朴子外篇》属儒。
所以以儒家的文学传统来探究葛洪的文论思想渊源应更为贴切。
纵观外篇中论述文学的理论,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评价文章要从古今、文质等多方面看,而且指出各自的优劣,思虑周全。
由此可看出其评判留有余地,绝不一棍子打死,尽量做到公正全面的批评原则。
这种不偏不倚、辩证对待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贯穿儒学始终、孔门最高之道――中庸。
“中庸”二字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对以儒学为家学启蒙,并师从儒士郑隐、鲍玄的葛洪的影响非同一般。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传统诗学便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反映在文学理论便是文质彬彬,即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葛洪的对中庸在文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应用较为显著。
首先,葛洪在品评作品时,从文学创作的时间、作家修养与风格、文本内容与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并指出各方调和者才为上品,“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y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
其次,在古今文之辩中,《辞义》篇有较为集中的论述。
葛洪并未完全偏向一方,而是全面把握,从形
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古今得失,主要观点概括为从发展的角度看,今文在形式上略胜一筹,这是对文学体裁和形式的认同,也是对文学特质的进一步认知。
但言语和形式运用不当,语言冗杂,“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或肤浅无味,“妍而无据,证援不给”,使得内容不能达到古文“臧否世事,言人间得失”的作用和效果,“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就相当于“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蕙不救冰寒之急”,故而提倡言之有物,反对华而不实。
在葛洪看来,过于偏重内容,忽略文学发展规律,则陷入复古主义,成守株之徒;若过于偏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实际作用,则陷入形式主义,文章毫无价值可言。
可见葛洪追求的是一种文质彬彬、辞义互长的和谐效果,”即“繁华日韦晔,则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则侪玄渊之无测。
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
”跨越时空来探讨文质关系,重视文与质的相互配合,这有力的批驳了当时贵古贱今和
尚今忘古的两种文学鄙见。
与说作者在这里对比古今,倒不如说是借古通今,达到针砭文学时弊之效。
三、结论
《抱朴子外篇》中的文论思想多从前人或儒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虽不系统,却在魏晋这一特定时代,为推进文学取得独立地位,加深时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探讨儒学在魏晋时的存在状态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丁宏武.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XX(2).
[3]杨明照.略论――前言[j].社会科学战线,1990(2).
[4]金毅.葛洪概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5]陆侃如,牟世金.葛洪的文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1963(1).
[6]王琳.试论汉晋字书之兼容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58
(5).
[7]郭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郭娜,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篇二:葛洪
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
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
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
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
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
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2]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
其父悌,继续仕吴。
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
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
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
……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
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
隐器重。
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2]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
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
每以异闻,则以为喜。
虽见毁笑,不以为戚。
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
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
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302年),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
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
又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
[2]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
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
”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
于江东,归涂隔塞”。
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
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
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
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
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
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
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
[2]建兴二年(314),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2]
建兴四年(316年),还归桑梓。
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
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
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
太宁三年(325),友人干宝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坚持不去上任。
后因生活所迫,再出任咨议参军等职。
[2]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3]漏令,遂率子侄同行。
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
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
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
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
其间,邓岳拟任葛洪为东莞太守,葛辞不就。
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
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
[2]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
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
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相传葛洪夫妇还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越岗院(即今三元宫)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
该书分内、外两篇。
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
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
《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三:葛洪与罗浮山
葛洪与罗浮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葛洪仙迹遍江南,他为诸多名山增辉。
拙文“葛洪在广东”指出,葛洪除在广州和罗浮山炼丹外,在广东始兴、德庆等地均有葛洪遗址。
在国内,还有杭州西湖旁的“抱朴道院”,亦称葛仙庵、抱朴庐,相传为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设炉炼丹修炼之所,旧时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
“抱朴”之名,来自道教教义,即保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雍容超脱,所谓“行道归朴”,有点返朴归真的味道。
抱朴也是葛洪的自号,足见其平生志向。
广西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相传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
公元357年至361年,葛洪云游三清山,在此节庐修道,三清福地至今还留着他当时炼丹留下的痕迹。
在湖北省鄂州市洋澜湖畔有葛山,而葛店比葛山更为出名。
葛店在鄂州市城西,相传葛仙人骑梅花鹿云游天下,曾栖息于此,炼丹采药,医治群众疾病,故得名“葛仙镇”,后又称“葛店”。
博闻深洽著富班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