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更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合理的想像、展示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积极性高涨,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相反,学生无求知欲望,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

1、以趣促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兴趣是最活跃的情感因素,是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内部动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质量就得以保证。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

“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

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2、以动带静,变感性为理性。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完1/4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

又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再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

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注意力集中,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借疑引思,放飞合理的想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提出质疑。


者对某个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借此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1、善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作为教师,在丰富学生想像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观察后提出下列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棱长不是4×6=24(条),而是12条?(2)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不是12×2=24(个)顶点,而是8个顶点?(3)长方体与长方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长方体的
特征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2、抒发己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这又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如在教学“15-7”时,师生讨论了基本方法后,一位学生说出不同的做法:先是7-5=2,再10-2=8,所以15-7=8,这种方法引起了同学们的反对,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肯定了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

又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有所接触,有一学生便在教简算时对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提出异议:“乘法分配律既然也适用于减法,和三个数的和,为什么只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应该修改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的最佳体现。

教师对这些想法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他敢于向课本知识挑战的精神。

三、精练巧做,展示活跃的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标准》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才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练变式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达到纵横沟通,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强化创新意识。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练这样一题:“某学校三年级有女生282人,女生是男生的60%,这个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此题学生不难解答,练习后教师再提一问:“如何改变女生是男生的60%这一条件,使它变成另一道应用题?”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改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从中加深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倍数、比例应用题联系起来。

不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巧设开放题,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驰骋天地。

因此,教师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解法活的开放题。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以后,讨论怎样很快记住100以内质数,说说你的记忆方法,学生踊跃发表意见,说出了不同的记忆方法。

这样的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你喜欢怎样记忆,就怎样记忆,不求千篇一律,只求理解掌握。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记忆方法,知识得到了巩固,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来自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更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事实上,只要教师用心体验、细心挖掘、精心设计、专心实施,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无人不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让我们共同来实现:教师为创新而教,学生为创新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