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成效
李晓慧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
观察组采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
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评价两组病人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改善状况。
[结果]观察组采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病人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改善状况得分高于干预前水平,并且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加强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和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4(000)034
【总页数】2页(P4285-4286)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糖尿病;健康教育
【作者】李晓慧
【作者单位】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8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
综合征[1]。
糖尿病患病人数正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的改变逐年增加,在我国大约9 240万人患糖尿病,居世界第一位。
因此,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
对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
我院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将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0例糖尿病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文化程度(例)组别例数性别(例)小学初中高中以上观察组男女年龄岁110 60 50 62.18±4.16 29 56 25对照组 110 58 52 63.85±4.75 27 50 33 P>0.05 >0.05 >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采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是健康状况的干预,倡导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激励病人自我决策,应用病人的见识和技术实施自我管理[2]。
糖尿病为慢性病程,其自我效能与病人的情绪、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等密切相关。
如何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以增强病人的生活满意度,依据自我效能理论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从入院当日开始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采用激励、直接经验、替代经验、目标设定、监控和强化、社会支持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措施促进病人的自我效能[3]。
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都会导致自我效能的改变,病人在饮食及生活习惯有所改善后不适症状减轻,心情愉悦,治愈疾病的信心增强,护理人员应及时激励病人,发挥自身潜能,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自身的成功经验可以提
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鼓励病人加强自身护理模式的制定,如糖尿病的运动计划、饮食计划、血糖监测计划、药物应用计划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不足,及时修订,制定更加适合自身的目标,从而提高自我效能;临床护理中让病人与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进行成功经验交流等替代经验的方法指导病人提高自我效能;监控病人的行为,良好的结果可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进一步规范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调动病人的家属及其社会力量,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鼓励同病种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促进关系,精神上、行动上相互支持,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同样要建立一种依赖、信任、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是提高病人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1.2.2 评价工具干预后6个月进行健康知识测评,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科室自行编制的心理状况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自我效能感量表[4]由Lorig等通过对605例慢性病病人进行测试,得出该量表的Cronbach’sα为0.91,共有6个条目,分别包括疼痛管理、运动功能、疲乏、饮食状况、遵医行为、自信心等项目,每个条目1分~10分,1分为“毫无信心”,10分为“安全有信心”。
根据结果将该量表中的6个条目分为自我效能及用药依从性两大项目进行统计,每个项目30分。
自行编制的心理状况调查量表满分30分。
问卷调查均采用匿名,共发放220份,回收220份,有效220份。
1.2.3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用药依从性及负性情绪得分情况分时间组别例数自我效能(40分)用药依从性(30分)负性情绪改善状况(30分)110 10.2±1.7 9.6±3.9 8.5±3.6观察组110 11.3±1.8 9.9±3.2 8.6±3.7干预后对照组110 18.9±2.9 15.6±3.5 13.5±4.4观察组110 27.3±4.8 27.2±2.2
28.6±2.5注:两组病人干预前各项比较,P>0.05;干预后各项比较,P<0.05。
干预前对照组
3 讨论
自我效能与各种行动最为相关,自我效能的高低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行为,还进一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血糖的监测、药物的应用、饮食的控制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病人提高自我效能,改变和调整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加强症状的自我监控,自我效能理论强调激发病人潜能,鼓励并增强病人的自护行为,是一种在护理过程中从增强病人自我效能的角度为护理提供解决问题的健康教育措施,自我效能理论干预的健康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自我效能、
用药依从性和负性情绪改善状况等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病人坚持健康行为的有效促进因素,只有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人才能采取并坚持有效的自护行为,随着糖尿病病人逐年增多,疾病防治,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5],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效果显著,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9-584.
[2]樊教华.自我效能理论在脑血管病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1415.
[3]蒋晓莲,薛咏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
(5A):763-765.
[4]钱金娟,袁长蓉.慢性病自我效能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9A):2266-2269.
[5]杨辉,宁卓慧.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9A):226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