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戊戌变法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
1.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內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完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一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疑。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疑;责成骨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斷,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戊戍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丈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疑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4#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是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猜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3.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艾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企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幸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冬抒所见”。

以奕助、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淸末新政与戊戍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戍变法与淸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拯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并指岀淸末新政的实质。

4.材料
爱新觉罗・昙耆是淸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莓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昙耆出任祟文门监督,幵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基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耳耆的这些措施是淸政府新政举措的重成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毎耆与淸末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

答案:
1.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淸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淸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2.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冇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3.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
而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 (1)条件:出身权贵,手握实权:思想开明,敢用新人:廉洁自律,不惧权贵。

(2)评价:是淸政府新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立社会秩序;一泄程度上推动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英新政主观上是为了消弭革命,维护淸王朝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