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使学生掌握欣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因此,激发学生自主运用视觉感知,并联系自身兴趣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情境下新课程理念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概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情而设,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可参鉴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由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即“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兴趣。

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品味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

常用的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声、形、色并茂,直观性强,给学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如,在讲《清明上河图》作品时,利用作品的动态视频演示,刺激学生的直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教学比起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教师创设情境,将音乐、表演元素融入美术鉴赏课,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对美术作品主题、意境、艺术语言的理解。

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在学生对作品背景、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模仿纤夫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情境,体验画面中纤夫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

当学生进入联
想境界后,教师用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
“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

”原先模糊、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备受苦难的纤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中混然震颤,学生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体验式教学法
高中美术新课标特别指出: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介为道具,创设有价值的活动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通过体验完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经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挪威画家蒙克在作品《呐喊》中,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变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

单纯看这幅作品,阴暗的色彩、扭曲的线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美的。

于是,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孤独苦闷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情绪。

有的学生说出被朋友孤立时的那种郁闷的心情,有的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无人帮助的时候,心情是孤独、苦闷的,等等。

然后,笔者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欣赏《呐喊》这幅作品。

有了这种心情做铺垫,学生很快就了解到作者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限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会到了画面中这个人物的孤独、恐惧的感受。

这时,再让学生把作品中这个人物孤独、恐惧的心情表演出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3.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是有目的地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

如,在讲《意象艺术》一课时笔者采用比较欣赏法,在解释了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后,笔者选取两件有代表性的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进行对比欣赏。

《教皇英诺森十世》和《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这两件作品都是表现教皇的作品,在比较和介绍之后,笔者让学生区别其中的不同之处。

《教皇英诺森十世》真实再现了教皇阴险、毒辣、不可一世的一面;而《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则用表现手法,暗示了教皇的极度孤独、愤怒以致狂乱的情绪。

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具象艺术家的意图是如实再现客观世界,而意象艺术家的创作不以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而是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反映,不能以“像”与“不像”作为评价意象艺术的标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赵淑艳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与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式的综合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该文作者尝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审美享受。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176
教学心得
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上接第175页)
4.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研究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发兴趣、获得知识的方法。

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作品时,学生对这幅名画并不陌生,但缺乏深入研究。

于是,笔者提出问题:“《蒙娜丽莎》这幅作品为何令人们如此痴迷?作品中到底蕴含着哪些秘密?作者画的到底是谁?为什么说是神秘的微笑?”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探究,搜集资料,分析讨论等,大家兴趣浓厚,各抒己见,都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蒙娜丽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有的学生说她的微笑柔美而又惬意,有的学生说她的微笑显得无可奈何,有的学生说她的微笑略带哀伤。

画中,光线照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她的双眼与唇部如同披上了一层面纱,因此才会有这种捉摸不透的神秘的微笑。

学生在探究中分析作品、评价作品,提升了审美能力。

5、角色互换教学法
角色互换指的是在教学方法上变换角色,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当助教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许多教学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仔细而深入的备课活动。

在这个备课活动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讨论,深入研究艺术作品。

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就会请教教师,或者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写出教案、做出课件,备课工作就算完成大半了。

如,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笔者课前让学
生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剪纸组、年画组、皮影组、风筝组、刺绣组、泥人组等。

各个课题小组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课堂上组长代表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展示交流,教师给予点拨补充。

这种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将静态课堂变为动态课堂。

学生充当小老师比被动听讲要有兴趣,并且通过备课训练,还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是综合化的,教学过程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不管教学过程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并在欣赏与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滦县第二中学)
编辑张泽
深入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形状、颜色、触嗅觉感受等进行比较,实物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也更生动、有效。

让学生在低年龄段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对生活多感受、多认知,不光是为了速写练习,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良好、积极的生活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艺术发展。

艺术创作高于生活。

学生在速写中单纯地再现生活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如果在作品中加入了创想的因素,那么作品的意义就不同一般了。

在速写训练的积累下,教师指导学生敏锐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把这种感觉加以提升——在引导儿童直觉生发的基础上,引起身心整体的直觉体验,唤起旧有经验。

两者交融后,对物象造型进行塑造。

在以美术文化兴趣引导为教学主导的情况下,适当渗透表现性的技法,如夸张、变形、联想、均衡、破图、重组、拟人、对比等,都可以在合适的画境处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对生活进行美的感悟,能够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

四、重在情境表达,力取情意审美评价
一幅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情意的表现是关键。

绘画作品的美有两种:一种是形式美,一种是内容美。

绘画作品的形式到达一定程度,会产生美感。

而在儿童画创作中,内容美应是第一位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绘画中表现情境,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学生在表现画面时,要用生动、有联系的内容诠释感情,
注重情节的表达,而不是为了画而画。

然后,再用一些合适的绘画语言加以润色。

如,表现激烈的场面,可以加入一些有激情、爆发力的线条,增强其激动人心的力量。

情节之间必要的关联,都可以用绘画语言加以体现。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不需要文字表现对话的,所以学生可以运用绘画语言表现,这是绘画作品灵动性的表现。

教师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绘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时,要及时发现画面内容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趋向情境性、统一性,这往往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敏感性和独树一帜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体现趣味性,这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现趣味性。

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学生才会更加喜爱绘画。

当学生的画面内容较散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串联、添加统一风格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也可以根据画面主题选择合适的色彩风格强调主题,提升画面的美感。

笔者认为,“速写—绘画习惯—作品指导—能力形成”这几个阶段是递进的关系,逐渐升华。

速写贯穿其中,是学生形成创作能力必不可少的纽带。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编辑王旭
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