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三步松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三步松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孙刚毅;尚子义;陈军
【摘要】目的:观察椎动脉三步松解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推动脉三步松解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12 mg,每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ESCV评分及DHI评分的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2.00% (23/25),明显优于对照组64.00% (16/25)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P <0.01;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三步松解法能更好的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18(035)003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推动脉三步松解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作者】孙刚毅;尚子义;陈军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山东省职业病医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工作中坐姿时间越来越长,颈椎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眩晕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有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已达3.8%~17.6%,超过60岁的人群发病率高达50%,其中椎动脉受累者高达70%[2]。

在未来50年内,该病将在整个脊柱疾病中上升成为骨伤针推科最主要的临床疾病之一[3]。

推拿、针刀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临床中治疗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椎动脉三步松解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可为临床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较为系统有效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我院推拿科在2016年6月—2017年2月间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50例。

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57.98±8.56)岁;病程(2.35±0.47)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6.48±8.03)岁;病程(2.38±0.45)周。

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9.48±8.97)岁;病程(2.31±0.51)周。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4]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4)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
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1.3 排除标准
1)其他原因导致眩晕者,如因脑血管因素、耳源性因素等导致的眩晕者;2)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者严重出血倾向者;3)惧怕或不能耐受治疗者;4)筛选前1个月内曾接受其他影响本病疗效判定标准的治疗手段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使用椎动脉三步松解法:1)第一步通过推拿手法操作于头面部和椎动脉周围软组织,主要包括在头面部施以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推抹眼眶、拿五经等手法,以及在颈部的枕下三角肌群(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施以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弹拨法和拿法。

2)第二步通过针刀重点松解第二颈椎棘突点、第一颈椎横突点、枕部头后大直肌附着点、肩胛内上角点。

3)第三步通过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调整移位颈椎关节,从而解除椎动脉孔移位导致的椎动脉扭曲变形。

第一步每天治疗1次,第二、三步每3天治疗1次。

1.4.2 对照组
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6 mg/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12 mg,饭后服用。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4]中关于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1.6 观察指标
1.6.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
总分为30分,包括眩晕(16分,其中眩晕程度8分,发作频率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疼(4分),头疼(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4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5]。

ESCV量表能够全面反映病情的变化情况。

1.6.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
通过对25个项目进行评分(每个项目均有3个等级,分别为是、有时和无,得分依次记为4、2、0分),总分在0~100分之间,眩晕程度越重,得分越高[6]。

DHI量表能够系统的反应眩晕的严重程度。

1.7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0%(23/25);对照组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0%(16/2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方案较对照组更为有效。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E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症状,且治疗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510(40.00)7(28.00)6(24.00)2(8.00)92.00*对照组
252(8.00)7(28.00)7(28.00)9(36.00)64.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2516.35±5.2527.51±7.12*▲对照组2516.28±5.4223.48±6.3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
DHI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DHI评分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
晕的严重程度,且治疗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2549.92±21.8118.22±11.54*▲对照组2551.54±20.2924.36±12.7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病”范畴,其发病机理多因“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7],因此气血不能上
达头面是眩晕发作的主要机理。

而针对这一病机进行的头面部推拿手法,能够明显改善头面部的气血供应,并能引全身气血上达头面,从而改善眩晕症状“上气不足”这一主要问题。

基于现代医学中椎动脉的机械压迫学说[8],从椎动脉的解剖角度出发[9],椎动脉
在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到进入颅内所分的四段当中,其第二段(颈椎横突孔内移行段)
常因颈椎小关节移位引起横突孔错位,从而导致椎动脉发生扭曲变形,进而容易引发颈性眩晕,而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发病因素[10];椎动脉第三段(椎枕间隙段)多因日常生活中姿势不良等导致枕下肌群等劳损而发生痉挛和炎症,从而导致椎枕间隙狭窄,刺激在此处本就存在多处曲折的椎动脉而引发颈性眩晕。

针对这一因素,通过小针刀及推拿手法松解枕骨下缘软组织可以有效地解除椎枕间隙对椎动脉的压迫刺激[11]。

椎动脉三步松解法,从最容易引起椎动脉压迫的三个基本机制出发,设计出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十分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压迫情况。

此治疗方法系统、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才,洪芳芳.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4):325-327.
[2] 谢兴文,王春晓,李宁.颈椎病发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7):46-47.
[3] 王君鳌,陈文治.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医正
骨,2004,16(10):49-5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2:189-190.
[5]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48.
[6] JACOBSON G P,NEWMAN C W.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0,116(4):424-427.
[7]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
[8] 王勇,沈峥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
志,2006,27(6):501-505.
[9] 刘兵,戴玉景.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及流体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3,16(2):81-83.
[10] 陈松.针刺疗法联合改良型定位旋转斜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90-91.
[11] 李少芳,黄漫华,林卓鹏,等.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3):297-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