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之我见
作者:夏元林
概要: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

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

在语文
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

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

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

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引发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

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

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
“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
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
悦目的美感。

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

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

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

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

因为朗读能
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課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
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

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

上课时,我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

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

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

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

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难,不偏爱、不苛求。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