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自媒体语境下的逆转新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自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营销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并且随着新媒体裂变式的发展,这种冲击和影响还将更加剧烈,而且势不可挡,客观上加剧了媒体的竞争。
面对传媒业的挑战和洗牌,传统媒体不得不加快新闻生产流程,更新新闻生产方式,追求渠道取胜,手忙脚乱中,容易弱化新闻真实及“内容为王”的基本新闻理念。
逆转新闻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媒介业态的演化、新闻竞争的加剧有关。
作为一种新闻现象,新闻反转剧在媒体上频频上演。
其实质是新闻人职业伦理的缺失而导致的新闻失实,消蚀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公众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不信任感。
所以,逆转新闻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逆转新闻及其特征
(一)何谓逆转新闻
所谓逆转新闻,或称反转新闻、新闻反转剧,又称新闻乌龙事件,是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
[1]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逆转新闻中逆转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记者的报道角度和结果,[2]进而引起受众对事件或当事人的态度逆转,即不同的报道内容所引发的舆论逆转。
(二)逆转新闻的特征
1.事件触“焦”
这里所说的“焦”并非焦点事件或舆论焦点,而是指逆转新闻事件触发了社会焦虑,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逆转新闻背后反映的是焦虑的社会情绪和浮躁的舆论场。
逆转新闻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或夹杂对立因素,或涉及社会矛盾。
如“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背后就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焦虑,再次激起公众对于“老人该不该扶”这个话题的道德思考。
2.生命周期短暂
自媒体语境下,网络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平台,加快了媒体或社会各界对新闻事件调查的速度,使其能够迅速对失实报道进行辟谣。
逆转新闻的剧情反转往往在短时间内上演,舆论随之急转,当真相得以揭示之后,事件又迅速淡出公众视野,舆论恢复平静。
如“安徽女子救儿童被狗咬事件”,媒体的初始报道使该女子“救人义举”广为人知,公众赞扬并同情,主动为其捐款,再到女子男友承认“救人被狗咬”是谎言,引起公众愤慨,前后不过一周时间。
3.逆转方向具有单一性
逆转新闻事件中,从初始报道到最终的事实真相,剧情变化急剧,逆转方向单一,没有中间的过渡阶段,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报道非黑即白,导致了公众舆论的一边倒现象。
例如“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前期报道称老人“碰瓷”,经调查后媒体进行辟谣,为老人澄清“碰瓷”属于失实报道。
事件逆转方向的单一性,使舆论一边倒地从指责老人转向对做出失实报道的记者的声讨。
4.有“图”为证的不对应性
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倾向于相信“有图有真相”。
当配有图片或视频佐证的新闻事件被曝出时,
试析自媒体语境下的逆转新闻现象
□吴星星靖鸣
【摘要】自媒体语境下逆转新闻现象层出不穷,逆转新闻事件触发社会焦虑,存活期较短,其逆转方向具有单一性,“有图未必有真相”。
逆转新闻“剧情”反转过程中信源可信度
存在问题;受众对某类新闻事件或人物也存在刻板成见,并受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的影
响,无法理性看待复杂的新闻反转剧;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传媒联动使逆转新闻得以
广泛传播;舆论的反转呈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
逆转新闻贻害无穷,危害新闻当事人的
个人生活,消解社会信任感,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基于此,媒体应认真调查研究,还原新闻
真相,审慎报道,理性发声,引导公众理性表达,以避免新闻反转剧频频上演。
【关键词】自媒体;逆转新闻;刻板成见;拟态环境;负效应
即使只是表象也会很容易使人相信。
在逆转新闻事件中,会出现“有图未必有真相”的不对应性。
例如“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中,视频中显示女导游的确对游客进行了辱骂,媒体和公众凭此就加以定性指责,经过进一步调查才发现女导游骂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二尧逆转新闻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逆转新闻发生的原因在于媒体对最初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与事实真相有出入。
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前后期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报道,其原因很多。
从客观因素看,这类新闻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容易引发争议,有些新闻当事人刻意隐瞒真相,导致媒体前期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证据有限,无法做出全面的报道。
从主观因素看,媒体缺乏质疑精神和专业素养,只看到新闻表象,未进一步挖掘证据和深入调查。
在新媒体语境下,自媒体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其影响力与日剧增,尤其在新闻反转剧发生过程中,公众借助自媒体平台更多地参与到新闻制作和传播中,自媒体成为舆论的酝酿和发酵之地。
(一)刻板成见是导致逆转新闻的心理因素
刻板成见是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
媒体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之前,记者和编辑会有自己的刻板成见,而且多少会影响到他们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客观性。
公众不仅有自己的先入之见,还会受到带有刻板成见的媒体报道的影响,这使得他们遇到复杂性的新闻事件时,很难保持客观理性的围观态度,进而不明真相地参与舆论的反转。
如2015年“五一”期间发生的“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很容易受刻板印象的影响。
导游作为提供服务的一方,理应对游客保持友好的态度,而视频中的导游却对游客进行辱骂,且近几年导游与游客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导游似乎被贴上“利益熏心,素质差”的印象标签。
媒体受其刻板印象的驱动对该事件草率定性,做出有失客观全面的报道。
而公众对该事件也有先入之见,因此在媒体前期做出报道之后,公众自然会一边倒地指责导游没有职业道德、素质差。
然而随后网友在论坛发帖,披露了该事件的一些关键细节,才发现该事件中被骂的游客是以一元钱参加的“低价购物旅游团”,这样的低价团,导游的带团费是与游客的购物消费额挂钩的。
该导游在带团进购物店时引起游客不满,还
受到一些游客的言语侮辱。
导游委屈之下就骂了游
客,被游客拍下视频进行投诉,随后涉事旅行社对部
分游客进行了赔偿。
在事情得到和解之后,5月1日,
游客还是将导游骂人的视频上传到微博,媒体和公
众在不知道事件原委的情况下,以其刻板成见进行
评判,媒体报道和舆论直指该导游。
在事件的全貌展
现出来后,舆论又迅速反转。
该事件中最该受到指责
的并非导游,而是旅游行业的顽疾。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事
件调查总是需要时间的。
看到新闻报道时,一些读者
受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没有耐心了解全面
事实,就基于刻板印象和固化心理,仓促下结论”[4]。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心理因素,不会单独起作用。
在逆
转新闻中,一方面,权威媒体渠道发布信息资讯缓
慢;另一方面,自媒体和一些传统媒体为抢时效、片
面求快而匆忙发声。
新闻事件中的刻板成见作为一
种主观因素,虽不能被完全消除,但媒体应尽量避免
被这种先入之见蒙蔽事件真相的新闻报道,在新闻
事件调查和报道中,应追求“完美主义”,即《纽约时
报》的奥克斯所说的“我要的是全部细节”。
新闻报道
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外部世界信息,媒体做
到客观准确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受众的刻板成见,引导其清醒围观和理性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
(二)拟态环境是催生逆转新闻频频上演的环境因素
公众生活在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下,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
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
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5]公众的生活自然离不开信息,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信息的获取大部分源于媒体。
自媒体语境下,新旧媒体共同为公众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
在逆转新闻中,公众的助推和围观成为舆论反
转的关键。
而公众之所以无法理性参与,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媒体的报道不等于事实和真相,公众在
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对具有复杂性的新闻事件的
辨别和判定会偏离客观现实。
以2015年国庆期间曝
出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为例,该事件发生在2015年8月21日,10月4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上传一张日文告示,内容大致是说一位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微博一出便引发争论。
10月5日,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在微博上发布一条标题为“独家:日本京都的‘碰瓷’事件是真实的”的报道,该记者称其得
到了当地居委会等部门的证实。
该微博被大量阅读并转发,随后凤凰卫视在晚间新闻也播出了这一新闻。
一时间国内民众纷纷指责该老人“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10月5日晚,应老人女儿要求,导游发帖辟谣。
当事者、中国老人的家人和涉事旅行社领队坚决否认碰瓷,并给出了老人受伤的各种证据。
随后《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及央视进行调查报道,澄清该老人并非碰瓷。
[6]于是舆论迅速反转,转向指责凤凰卫视记者李淼的错误报道。
在这个新闻反转剧案例中,公众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媒体对老人碰瓷、摔倒讹人事件的报道给公众塑造了一个标签化的老人群体,生活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会失去理性和客观标准。
作为“社会瞭望者”,新闻媒体时时注视着环境的变化,站在最接近真相的边缘,掌握着信息资源和话语权,所以,基于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媒体应该将最真实和最全面的现实世界展现给受众,塑造一个近似于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
当负面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应客观报道,适度评价,切勿过于渲染负面能量和煽动社会情绪,要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信源可信度存在问题导致受众对逆转新闻的态度不一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霍夫兰在进行说服与态度研究时提出信源可信度是影响受众态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霍夫兰的理论,可信度高的信源传播的内容更容易使人相信,其态度更容易发生变化。
[7]信源可信度的差异是新闻发生逆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逆转新闻的信源呈现多样化,如自媒体、传统媒体、事件内受众、事件外受众等。
相比而言,自媒体和事件外的信源可信度较低,传统媒体和事件内受众的信源可信度较高。
各类信源的可信度不一导致公众的态度和舆论指向出现差异,发生新闻反转剧。
分析2015年9月“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可以说明这一点。
2015年9月8日上午,小袁骑自行车去上课的途中,从一位老人身旁经过,随后老人倒地喊疼。
之后小袁和她同学把老人送进医院治疗,老人的儿媳咬定是小袁撞的老人。
在事态严重的情况下,小袁于当天在辅导员的陪同下向当地警方报了案。
由于事发地点是道路监控的死角,警方无法判断小袁是否撞了老人。
但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老人一方称是小袁所撞,而小袁坚持称其没撞到老人,于是发布一条“扶老人被讹寻证人”的微博,引发热议。
随后有一名网友发微博为小袁作证,称当时小袁与老人的距离不足以撞到老人。
加上众媒体的报道对事件定性为“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引发了舆论对该老人的攻击和谩骂。
然而事情又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反转,在9月15日,安徽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时间》节目中,3名目击者称听到小袁向老人道歉,并承认自己撞了人。
于是小袁又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
9月21日,当地警方称经过多方取证认定该事件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负主要责任,老人负次要责任。
[8]
之后小袁申请复核并以6个犀利反问为自己辩解。
该事件一波三折,无疾而终。
在该案例中,新闻事件发生反转与各方的信源可信度相关。
事件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分别寻找于己有利的证据。
而该事件中未出现无可辩驳的信源,监控视频拍不到事发地点,这一关键证据缺失。
医生也无法诊断老人的伤势是被撞还是自己摔倒。
尽管目击者作为事件内受众,其信源可信度相对较高,但是该事件中双方都有支持自己的目击者,也难以判定谁是谁非。
对此事件的报道,媒体过于轻率,在尚未得到证实之前就已将其定性为“被讹”,缺乏理性。
警方作为权威信源,却未提供确切的证据,因而其对事件的认定并未能使该事件就此终结,小袁提出申请复核。
由于信源的可信度,舆论出现反转。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新闻采编规范文件对“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完善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等均有明确规定。
[9]自媒体平台虽然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但是由于其新闻准入门槛低,缺乏把关机制,其中不乏虚假信息。
该事件最初出自社交媒体的爆料,专业媒体介入调查后,事实真相得以澄清。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都要遵循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在采用信息时要核实新闻信息来源,不能听信一面之词。
此外,自媒体要加强平台约束,完善信息把关机制。
对于公众来说,也要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对信源可信度的辨识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清醒围观,理性表达。
(四)“沉默的螺旋”是舆论反转的关键因素
新闻反转剧中的“舆论摇摆”在一定程度上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体现。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作用,并把舆论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10]。
自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营造了更为自由的意见环境,尽管网络群体的匿名性削弱了公众对被孤立的恐惧感,但在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的引导下,公众寻求身份认同,仍倾向于与主流意见保持一致。
2015年5月3日,一段“女司机遭暴打”的视频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疯传。
视频中显示一名驾红
色私家车的男子将一长发女子的私家车逼停,并打
开车门将女司机拖出,拳脚相向。
该视频是一辆路过
汽车的车载记录仪拍摄的。
于是网络舆论对男司机
的暴力行为的谴责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被打的女司
机则获得多数人的同情。
四川新闻网随后跟进报道, 5月4日晚,男司机张某的行车记录仪被曝光,视频中被殴打的女司机卢某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交
通事故。
此时舆论开始出现反转,从一边倒地对男司
机进行谴责转向指责女司机危险驾驶。
[11]之后女司机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其之前的不文明驾驶行为及各种隐私都被曝出,更加深了舆论对被打女司机的指责。
该案例中,在第二段视频披露之前,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女司机,声讨男司机的“路怒症”;但是第二段视频显示出女司机曾两度突然变道险酿事故后,支持男司机、声讨女司机的声音开始上升。
这就是自媒体语境下舆论“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一种体现。
三、逆转新闻的负效应和影响
逆转新闻实质上就是一种新闻失实,虽主要集中发生在社会新闻中,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对新闻当事人、媒体、社会、公众等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新闻反转剧与其说是闹剧,不如说是悲剧,贻害无穷。
(一)逆转新闻给新闻当事人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逆转新闻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新闻当事人。
无辜者遭受莫名的舆论谴责,承担着巨大的舆论压
力;过多的新闻曝光给新闻当事人正常的个人生活
造成很大困扰;过错方除了受到舆论声讨外,还可能
会遭到网络时代更为恐怖的“水军攻击”“人肉搜索”
等。
这些舆论暴力的影响远超过涉事者应受的处罚。
(二)逆转新闻带给公众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认知偏差,加剧了社会焦虑
公众在逆转新闻中虽然更多地扮演“看热闹”的
围观者,但由于其舆论主体的身份,公众也会受到间
接的伤害。
新闻事件的逆转使公众对某一新闻事件
或人物的认知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之间颠覆,
这样急剧的反转给其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
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差,甚至产生对人性、社会
信任感、公民道德等的质疑,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舆
论的浮躁。
(三)逆转新闻滥用新闻自由,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逆转新闻由媒体主导,最终又伤及媒体自身。
媒体的立身之本在于其权威话语权所产生的公信力,媒体口碑犹如企业的品牌,需要较长时间方能树立,一旦出现话语失范和失实报道,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就会毁于一旦。
在逆转新闻中,作为信息发布源的媒体,无视新闻理性,为求时效不经核实仓促发声,是对新闻自由的滥用,也是对公众信任的过度消费。
媒体公信力下降并非从逆转新闻开始,但的确被逆转新闻所加剧。
[12]
四、结语
通过对逆转新闻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其成因的传播学解读,发现逆转新闻由媒体和公众共同推动,自媒体中弱把关的传播机制和混乱的传播秩序则加剧了新闻逆转这种乱象。
逆转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闻失实,不仅给受众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带来了困扰,更消解了公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
应对复杂性新闻事件,真相不明时,媒体勿轻易主观定性,应保持理性和克制,引导舆论良性发展,同时公众也要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表达意见,避免发生新闻反转剧。
参考文献:
[1]石焱,刘冲.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4(4下).
[2]刘宏.逆转新闻频繁出现说明了什么[EB/OL].人民网-传媒, 2015-07-29.
[3]宫承波,管璘.传播学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 20-21.
[4]智春丽.舆情反转———谁在制造,谁在传播,谁在受伤[N].人民日报,2015-12-25.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113.
[6]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始末[EB/OL].中国网新闻中心, [2015-10-6]/2015-10/06/content_36749846.htm [7]宫承波,管璘.传播学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 77-79.
[8]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逆转”女生负主要责任[EB/OL].新民网,[2015-9-21]/xmsq/2015/09/21/ 28625572.html.
[9]智春丽.舆情反转———谁在制造,谁在传播,谁在受伤[N].人民日报,2015-12-25.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99-200.
[11]钟滔.女司机遭暴打反转新闻的舆论审视[J].中学语文,2015 (8).
[12]魏如翔,谢康.新闻何以屡遭“逆转”———从“北京老外撞人事件”说起[J].青年记者,2014(4中).
(吴星星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