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注重提升执行力(草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要注重提升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由美国资深的企业家保罗〃托马斯和企业管理学家大卫〃伯恩提出的概念,认为执行力就是“做”的能力,即企业选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近年来,“执行力”一词逐步由企业向政府延伸。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一执行力的内涵
执行,通俗地说就是落实,从最高层一直到最底层,统统都要有落实。
“执行力”,就是“落实”上级交办事务的能力与力度。
就个人而言,具体表现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把上级分配的工作干得好、干得快;就组织而言,执行力是组织把所定的目标一步一步落到实处的能力。
它是把战略目标、方案规划转化成为现实、成果的关键。
领导干部执行力,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命令,从而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就是把握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就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句话,执行力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
从领导干部执行力概念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领悟力。
领导干部只有充分理解政策的重大意义,才会自觉地、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去执行;只有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才能完整准确地去执行,达到预期效果。
否则,执行就会发生偏差,就可能南辕北辙。
二是实践结合力。
它要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了解“上情”,也就是充分领悟上级政策或决策的目的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理解“下情”,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去“结合”。
政策结合力是执行力的核心,结合力强不强,结合点找得准不准,直接影响执行力的强弱。
三是团队建设力。
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团队得到弥补,而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却可能因缺少强有力的团队支持而黯然失色。
一个组织、一个班子、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团队。
只有优秀的团队才能有强大的执行力。
打造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是政策执行的保证。
是否善于与人团结共事和精诚合作,是衡量一个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关键。
四是协调沟通力。
执行力是一种服从,但绝不是消极、被动和盲目的服从,而是理性的服从,是建立在主体能动作用基础上的服从。
领导干部要善于打造多元的执行沟通平台,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吸纳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扩大决策的群众参与面,善于疏通执行过程中的梗阻。
五是过程控制力。
过程控制力是一种约束力、监督力和惩治力。
领导干部在执行中的过程控制力直接关系到政策是否变形、落实是否到
位、群众是否认可。
领导干部执行过程控制中,必须以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讲成本、讲质量、讲效益,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
二全面认识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意义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认为,“政策目标的实现,方案确定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管理学中的格瑞斯特定律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反映出的古代文化“执行”的思想。
这说明,决策再好、思路再好、制度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缺乏执行力,计划就会打折,机会就会丧失。
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执行和落实的结果,没有执行和落实作保证,再好的战略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
上至国家下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的发展也是一样,只有意图、决策、战略不行,最重要的是执行。
执行有力、执行到位,就会事半功倍;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就会一事无成。
(一)提高执行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更高标准上的现实需要。
执行力是构成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领导干部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发展,影响教育事业的前进。
(二)提高执行力是密切同群众关系,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于我们教育行业来说,执行力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没有执行力,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更加迫切多样,惠及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对政府执行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办事不力、工作不实,就会严重降低党的政策的威信,惠及民生的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从世界范围公共行政改革来看,各国都把提高行政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力求通过提高行政执行力有效解决政府效能问题,通过提高政府公信力解决政府诚信及与公民的关系问题。
党员干部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要切实改进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努力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这既是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使发展真正惠及民生的重要保证。
(三)提高执行力是着力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与教育事业新要求不适应问题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的执行力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当前,我们教育行业各级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
但是也应当看到,与发展的任务、群众的需求相比,一些党员干部在执行力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执行标准不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热衷于上报纸、上电视争彩头、出风头;有的党员干部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执行力度不大;有的干部执行办法不多,习惯于“老套
路”,习惯于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问题,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委、政府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如不抓紧认真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转变作风抓落实,勇挑重担,敢担责任,真正担负起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历史重任。
三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途径探索
执行力是一种纪律: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执行力一种激励:优胜劣汰,追求更好,力争更优;执行力一种作风: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一抓到底;执行力一种合力: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团队力量、行为合力。
具体来讲,做为领导干部,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做为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主渠道。
(一)要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党员干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要树立“拒绝借口,无条件执行”的执行理念,培养执著的执行意识;要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执行理念,培养创优的执行意识;要树立“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执行理念,培养雷厉风行的执行意识。
说干就干,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把各个重点项目一项一项推进到位,把各项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到位,敢拼敢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二)科学进步提升执行素质。
提高执行力光有一种“精神”是不够的,
还要善“谋”、善“干”和干成事。
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关键在人。
要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五种意识。
一是要增强学习意识,培养好学上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二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令行禁止、上下同心的良好作风。
三是要增强民主意识,营造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增强自律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切实做到“四慎”:慎初,慎独,慎微,慎交. 五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为民、务实的干部形象。
(三)力求改进执行方法手段。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也是提高党员干部执行力的真谛。
一要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执行手段的合法性。
没有执行就没有作为,但是执行绝不是乱作为,执行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要以政策为界限。
依法行政是健康发展的轨道,是通向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
随着法制的健全,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了,干部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办事。
二要上下结合,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对群众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要耐心细致地晓之以理,反复做工作,把群众说懂、说通、说服。
三要统筹兼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有机结合,是执行力的核心。
党员干部在执行中要善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把上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四要改革传统陈旧的执行方法。
要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力削减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执行的效率。
(四)要有科学管用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量化管理、责任明确、考核有据、奖罚分明、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保证。
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创新,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是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
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和强化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制。
要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将制度的弹性降到最低、人为操作的空间压到最小。
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具体量化每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坚持业绩导向,加强目标考核,把执行力强弱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把问责始终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做到有权必问责,问责必从严。
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对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不力,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部门,坚决问责,责令整改,严肃查究。
要大力推进制度公开,让制度的“腰杆”在阳光下“挺”起来,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荣誉、不干事的人以危机,在抓落实的成效上见分晓、比高低、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