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州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徽州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6高一上·庄河月考)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每一次读书,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每一次读书,我们都会有丰厚的收获。

现在年级要举行“好书共分享”活动,有以下任务等着你去完成;
(1)
拟写标语
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旨“交流、分享、进步”,拟一条简洁、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2)
探究材料,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手机的时代,指尖上的世界里,尤其是学生、上班族,他们走个路、坐个车、吃个饭、聊个天,几乎机不离手,差不多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了;有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被强迫的惯性,他们热衷用手机来看电子书,上百万字的书转化成了几M,拷贝进入手机里轻松得跟没事发生一样,读起来也轻松得跟没读一样。

材料二:书籍所承载的知识和思想信息,远远超出图片影像的有限范围。

好的书籍给人的精神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更是影像材料所无法企及的。

多少个世纪积累下来的印刷文本,它的价值和蕴涵的智慧,不是技术化的影像能够承载的。

处于思想成长期的青年学子,多闻一闻油墨香,多从好的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一定会比沉迷于读图快感的人多一份思想的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 (6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
李雷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引领的“微”风暴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移
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

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

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艺术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等微艺术,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

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它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

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

不同的民众,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术审美表达;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同时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些许别样的底层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手法,有利于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

再次,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所差异。

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一方面,他们可以摆脱专业艺术创作的诸多条框与教条的束缚,无须顾及所谓的创作忌讳,纯粹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已有的艺术认知出发“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可以轻松收集诸种创作素材,自如地将艺术灵感转化为带有鲜明自我印记的艺术作品。

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使他们的微艺术作品视角颇为独特,主题也异常丰富,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光明日报》2015年4月29日,有删节)
(1)
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
A .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文化逻辑。

B . “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

C .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和方法变得简便易行。

D . 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

(2)
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艺术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

B . 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但主要是由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艺术转变为艺术创作者。

C . 微艺术创作有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使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

D . 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种新型的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的审美文化逻辑,正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B . 在微时代,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被改变和重塑,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流程与秩序被颠覆,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也愈来愈高。

C . 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D . 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其作品视角不够独特,主题不够丰富,与现实生活的切合度不高。

3. (12分) (2017高三上·济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听茶
叶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

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己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

老天爷沉着脸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

山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

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朝前。

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

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

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

“正月采茶是新年,手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

安溪早年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

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

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

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蕉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

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欲滴,若是伸手去,片刻就染了指。

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

“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

茶师傅摇晃竹筛,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

这个过程叫摇青。

接下来是杀青,以高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

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茶有声。

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

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珍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再用细细的文火焙炼,如风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⑪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小的序曲。

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

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⑫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说的是苍天养育万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

一片小小的茶叶尚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⑬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茶是有声音的”一句,既照应了题目,又笼罩全篇,在表达作者意外之喜的同时,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的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 . 第⑥段借助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茶树描摹得生动可感;将古茶树与新茶树作对比,表现了古茶树竖忍不
拔、高贵不凡的特点。

D . 本文前半部分以在安溪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条理有致;后半部分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细腻深刻,饶有理趣。

(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 .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夫”是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B . “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 . 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B .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C .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 . 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②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20高三下·惠来月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①(选二)
杨万里
其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②方是远,中流③以北即天涯。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④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

②桑乾:永定河上游。

桑乾河流域已沦入金人之手。

③中流: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④王人:皇帝的使者。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其一中,“天涯”原意为在天的边缘处,这里是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

B . 其四中,写中原父老面对面地向南使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的痛苦。

C . 其四中,以鸿雁和中原父老作强烈对比,从侧面传达出作者对中原父老的同情。

D . 两首诗中,其一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其四则为中原父老代言,主题鲜明。

(2)请结合两首诗,简析“意不佳”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6. (3分) (2019高三下·运城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借前代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对月光下的洞庭湖进行细致描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7. (5分) (2019高三上·太原月考) 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式,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8. (5分)(2019·天河模拟) 2018年,我国表彰了100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改革先锋”。

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不超过80个字。

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他隐姓埋名40年,一生为国铸核盾,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等多项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做出杰出贡献。

曾宪梓:香港企业家。

积极组织海内外华人到内地投资,捐资支持国家教育、航天、体育、医疗事业达1400项次,累计金额超过12亿港元,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为香港回归祖国做出重要贡献。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2016·兴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

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1、
2-2、
2-3、
3-1、
3-2、
3-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1、
5-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6-1、
6-2、
6-3、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7-1、
8-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