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我住长江头》的演唱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我住长江头》的演唱风格
巫秉政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山西太原 030619)
摘 要: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通常由作曲家为诗歌谱曲而成,赋予诗词更加丰富、深刻的含义。
《我住长江头》是青主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之中的优秀作品。
全曲巧妙地统筹“我”“君”与“江”的关系,借水抒情。
本文通过浅析这首艺术歌曲,希望起到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把握演唱风格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 我住长江头 演唱风格
一、词曲作者
李之仪(1048~1128)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词婉约含蓄、清丽隽永。
并以《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著名。
青主原名廖尚果,是我国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美学家。
青主先生的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领域始终都是一朵与众不同而又瑰丽的花,《我住长江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
二、歌词意境
该曲歌词为宋词一首,描写相思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该词“起”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写两人分居异地,为下文抒发相思做铺垫;“承”在“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长江水。
”表明两人分居两地难于相见,却又日日相思难以释怀,虽然只是相思之情,却因“共饮”与“长江水”而把这简单的相思之情变得有分量。
下阕则走到了“起承转合”中的“转”,便引出了“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江水之隔的恨便是难于相见的恨,难于相见的恨却也是盼望着的爱;最后的“合”是作者吐露心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字字笃定、情真意切,是盼望的宣言、是守候的承诺。
[2]
由歌词可见这首词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以“我”“君”与“江”的关系展开叙事进而展开抒情,托“江水之隔”以抒“日日思君不见君”之情,情绪重叠回环、情真意切;而且作者所托之物为长江,江水生生不息又有浩然之气,令该曲具有清新隽永之感。
三、曲式结构
全曲共68小节。
由于歌曲的曲式较为自由,该曲采用了“A、
B、B1、B2”的并置的四段式结构来抒发作者的情思且全曲调性统
一、无转调。
1.A段由a、b两个方整非平行的乐句构成。
歌词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2.B、B1、B2段皆由c、d两个方整非平行的乐句构成。
词为“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由此可见B、B1、B2段为反复吟唱来起到增强抒情的效果。
在和声上使用了中国化的和声色彩,突出了“清新”的特点。
四、伴奏织体
作者在该曲一开始采用了以分解和弦为主地伴奏织体,由多个十六分音符构成,好似江面下滚滚的暗涛连绵不绝。
在歌曲行至二十九小节时,作者在伴奏部分做了明显的调整:于此之前,伴奏形式皆为“左手弹奏平稳进行的音程,右手弹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到了二十九小节时,则左右手伴奏形式互换,由左手弹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右手弹奏比音程和声色彩更为强烈的“七和弦”形式,在演唱情绪上强调了“只愿君心似我心”的迫切愿望。
随后的“定不负相思意”的伴奏形式完全改变:为左手弹奏八度音程,右手弹奏柱式和弦,营造一种“停顿感”。
这样的构思在于让之前不停流动的音乐暂停至此,为的是与前段相比作出形式变化,意在用伴奏音效上的反差来突出这一句歌词的情真意切。
五、演唱时须注意的要点
整体旋律采用的是连贯的、较平稳的、长气息的“legato”乐句
构成,该部分因音符时值较长,却不拖沓,其原因是配合流动性极强的伴奏织体,反而营造了一种“紧打慢唱”的效果,为演唱声部提供了极强的行进动力。
作者在给此曲定节奏情绪时,节拍标注的是“八分之六拍”,这种拍型为三拍子的复拍子形式,较四分之三拍速度更快、更具有流动感;速度术语标注的是“Allegro ma non troppo”意为:“快板,但不要太急。
”用速度赋予音乐以水的流动感。
在第五小节“我住长江头”,作者在“长江头”三字上做了渐强后渐弱地力度处理,十分含蓄。
句尾收回的力度也为后文地力度对比埋下伏笔。
在第十九小节中,“共饮长江水”的“水”字是一个高音,时值是六拍,作者明确标注了一个“弱(P)”,由于八分之六拍速度较快,且这个“水”字相对位置较高,所以有的演唱者为了力度的弱就延长了“水”字的时值,还有的演唱者为了完成高音于是用力把这个音唱得过于强。
水是柔软的、流动的,这个“水”字的处理需要在演唱有扎实演唱技术的支持,否则会把“流动的水”唱得太过生硬。
在这个“水”字的处理上我们一定要遵循作曲家设定的时值和力度,否则会破坏歌曲的风格。
从第三十二小节开始,作者在“似我心”的最后一字开始做渐强直到第三十三小节“定不负”中的“定”字时,作者给出了全曲第一个“强(f)”的力度记号,此时伴奏变为双手的柱式和弦,突出了“强(f)”的效果。
在第三十七小节中,作者标注了“回原速”和“弱(P)”,配合伴奏织体看,是从全曲第一个“强(f)”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之后的归于安静。
在第五十至五十二小节中,“意”字一共12拍,并且最后做渐慢,由于乐句较长,所以演唱者往往选择在“相思意”之前换气,但这样会破坏乐句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在演唱长乐句时,我们还是应加强“长气息”的训练。
在第六十五小节至全曲结束,“定不负相思意”中的“相”字给出了全曲最强的力度记号--“中强(ff)”紧接着标记了渐慢,在这一句的设计上,作者用力度上的“强”给出了抒情的突破口,又用渐慢赋予歌词“延伸感”,并且在“相”字之前不应换气,这样便不会破坏“相思意”三个字的意境。
在全曲中出现了两次变化音,分别在第十八小节处“长江水”的“长”字与第三十八小节“几时休”的“几”字。
前者“长”字为调式中的升四及,这一句使用了七声雅乐调式。
使“长”字与“江”字形成小二度关系,拥有比大二度更强烈的“解决倾向”感,而且小二度的“近”与“水”字旋律的四度跳进形成对比,让旋律更开阔、舒展。
后者“几”字为升二级,形成向六级离调的导七和弦,使听感上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了疑问句“此水几时休?”的迫切语气与浓浓的相思之情。
结语
综上所述,曲作者在这首宋词直白如叹又含情脉脉的基础之上
(下转第275页)
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叶娘胜
(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汕尾 516600)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学生都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在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努力和更多的时间,在普通学校所实施的生命安全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该如何开展残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我们主要就残障学生日常学习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做到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把生命安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通过更大力度的生命安全教育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安全、健康、文明、秩序、公德等方面的认识都有提高。
关键词:生命安全 教育残障学生 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在受教育过程中,同时增强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还是针对残障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缺陷、自卑心理、自我封闭的现象等等实际表现的情况,开设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克服自卑的心理,突破自我封闭的现象,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达到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面对危险的防卫能力,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奠定一定的基础。
[1]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面对残障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根据残障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灵活多变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灌输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2]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比如生活适应、思想品德、语文、体育等这些学科,充分地挖掘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素材,在这些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发掘凸显的和隐含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分阶段分层次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安全教育,并结合各科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地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自我价值。
学校通过教研活动开发以《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宣传画,通过画报宣传更加系统、灵活、适用和综合地加强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为构建健康、和谐、绿色、安全的校园文化提供支持,以发挥其最好的效果。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学校的防震减灾、消防安全演练计划,带领学生体验“防震减灾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活动"等应急疏散演习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学到了遇到危险时保持冷静不能慌乱,学习自救、互救能力,抵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理解生命对于每个人是多么的宝贵。
特殊教育教师应会关注每一个残障学生,注重残障学生个体的存在,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残障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残障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能够自主学习、学会倾听、表达自己、享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习,多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能及时地发现潜在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世界残疾人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等相关的这些节日上,老师们可以与残障学生形成帮扶的模式,通过家访或者是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的形式,与家长就如何开展残障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实践探索,让家长和学生都能认识到残障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关注残障学生的生命需要,由于自身缺陷,与外界的交流,以及部分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发展慢于正常人,在性格上出现自卑、猜疑等心理,敌视他人,对他人的不信任,以自我为中心,对亲人和同学感情淡漠,甚至有伤人和自残等偏激的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老师们要充分地多方面挖掘有关生命安全题材的内容,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当中来,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热爱生命、关爱生命,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建立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
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对话,不仅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对生命安全的认知。
学者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特殊教育需要保护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有效的开展特殊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能够不断提高残障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素质,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残障学生创造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而实现他们也可获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军军,刘忠,杨兰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01).
[2]骆凤波.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J].新教育时代,2015.
又再一次赋予该词更加真挚的情感及清新隽永的艺术个性。
我们应把握住曲中提供的艺术特点,细细品味作者细腻而又阔达的绵绵情怀,这样我们才能一定程度还原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准确演绎其风格。
参考文献
[1]夏滟州.中国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ISBN:9787807510888
[2]张若晨.《<我住长江头>的音乐分析》[J].湖北.2017年第13期.ISSN:1007-0125.
(上接第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