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9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2020.09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
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论,“融梗”一词也随
之进入大众视野。

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
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

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
批评者则指责其实质为抄袭。

“融梗”究竞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
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

“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和“原创”的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

网络文学生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在更深层面上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

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幻、修仙在内的
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网络文学 20 年发展的重要收获。

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
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陆续展开。

再如,读者前
所未有的参与性。

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
的交流网络。

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

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
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

对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融梗”只是关于写作资源使用的经验式描述,本身并不具
备道德或法律,上的贬义,但这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

《少年的你》和其他网络文学
影视改编作品所引发的抄袭与否的讨论,恰恰提醒我们,网络文学绝不是著作权的法外之地,必须
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又能保持网络文学创作活力的道路。

(摘编自储卉娟《网络文学:既要秩序也要活力》) 材料二:
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商业性产物,或
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
漠视。

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
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

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做出分门别类的回应与安置。


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

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恐怖小说却很流行,它不仅说明人
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原因。

太平岁月,人对危险的警
觉水平下降,所以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松弛愉悦,这种心
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每种小说类型,都聚集着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

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

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
菜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

在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
面貌,既有《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天使与魔
鬼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方玄幻小说诸种神力元素,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

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
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电影《少年的你》引发了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讨论,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
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B.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网络小说类型化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大
众读者的热情推动。

C.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是网络小说呈现类型
化形态的根本原因。

D.网络小说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与人类新的情感体验相适应的晚近的发明,又有在原有
类型基础上的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
力逐渐丧失。

B.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
似的情感体验。

C.玄幻小说的成就启示作者,网络小说创作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又要从西方文学作
品中获得借鉴。

D.网络小说类型化虽然能满足读者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
品的产生。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悬念巧妙设置,故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主人公充满个性魅力,是网络小说吸引
读者的常用方式。


B.“现实生活中缺失获取情感体验的机会,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在想象中
形成情感经验。


C.“大多读者不关心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聚焦于作者是否完成既有
类型的接续和延展。


D.“必须正视网络文学特殊的生产机制和阅读机制,探索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从而
保护和激发创造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 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如何实现网络小说写作的创新。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

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

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

棵稞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

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
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

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

他饶有兴致地
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

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

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

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

自 2002 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

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
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

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
就是这个样子。

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

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

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

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

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

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

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

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
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邵。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
捞不着。

”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
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
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

”这是当地
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色的土
地和枣园。

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

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
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

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
枣尺蠖。

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

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

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

智慧的枣
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

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
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
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拄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

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
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关好.明天……
(摘编自2020 年08 月22 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
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

适合枣树生长。

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
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
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
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
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
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 分)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天祥以法天不
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

帝亲拔为第一。

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寻丁父忧,归。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


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

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
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
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
召入卫。

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
搏猛虎。

”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

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
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

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义胜者
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

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
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压山,使为书招张
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
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

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
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

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
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

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

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
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4 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 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15- 16 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萬今日想纷拔,家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危。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英迪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

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入的某地长满蓬高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

C.
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 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

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写动物和人物的反应或感受,侧面写箫声的语句是:“,
”。

(3)姚而《登泰山记》中“”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象,进而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昆明气候好,秋来无一点萧瑟之感,只是百物似乎更老熟深沉了一些。

早晚稍凉,半夜读书写字须加一件衣服。

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番的春天。

经过了雨季,①。

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

美人蕉站了好,远看猩红一片,仍旧像开着花。

饭能像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昆明七八年,
都只是一群游子,谁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落地生根。

包括老吴和老鲁。

教员里有的是想出国的,
有的想到清华、北大当助教,也有想回家乡办一种什么事……有一位老兄似乎自己是注定了要当副教授的。

②,三间北房,四白落地,后面还有一个小园子,可以种花种菜。

他还把老吴、老鲁也都设计在他的住宅里。

老吴住前院,管洒扫应对。

主人不在,有客
人来,沏茶奉烟,请客人留字留言。

老鲁呢,挑水,还可以把左邻右舍的用水都包下来,包括对门卖柿子的老太婆的……他把将来的生活设想这样具体,而且梦寐以求,有点像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主人,于是大家就叫他“醋采”。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救场如救火” ,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C.“ 戴车匠”在我们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

D.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己。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 无边际地聊开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强学者的学术毅力。

②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③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

④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⑤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⑥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⑦而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⑧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为探索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13 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4 大领域,分地区、分主题、分批次开展22 项试点任务。

试点省市将通过培育若干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出台一批政策规划、标准规范,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在辽宁凤城大梨树村万亩果园最高峰,矗立着一座近 10 米高的“千字碑”,见证着致富带头人毛丰美苦干实干的三十余载岁月。

他在世时与大家一起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吃粮靠救济的穷山沟,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看见“千字碑”,想起毛丰美,不禁对实干精神的体悟又加深了一层。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面向迈入高三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