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禅诗研究的三个维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之巨变,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变革如影随形。禅诗的研究进入人们的 视野,尤其受到新生代知识分子的重视。正如陆草所说,“大致从 1890年到 1905年。诗歌与佛学的 联姻,是由一代新知识分子促成的”。① 此时对禅诗的关注是由重新评估佛教文学在古典文学发展 历程中的意义而引发的,关注点集中在佛典译介文学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上,胡适在《白话 文学史》中肯定了南北朝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学的重要意义,他说:“好白话诗乃是后来王梵志、寒山、 拾得一班白话诗人的先锋。”②到了 20世纪后半叶,禅诗研究主要是从 80年代以后开始的,并逐渐回 到禅诗研究的本体论中,尤其是 1990年敦煌藏经洞的重大发现后,掀起了以王梵志和寒山为代表的 个别诗僧及“白话禅诗”的研究热点,并有学者开始从佛禅原典思想的视角去解读禅诗。回顾 20世 纪以来百年禅诗的研究脉络及视角,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即对禅诗概念的厘定及相关文献的整理; 佛禅原典义理与禅诗创作的观照;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下的禅诗新探。下文将分别阐述。
67
者结语,犹诗颂也’,拾得亦云‘我诗也是诗,有人换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① 目前流行 的有两种分法:一是笼统地将所有偈颂都归为僧诗;二是不承认偈颂是诗。两说都存在弊端。② 禅 诗的偈颂与古典诗歌的碰撞,实则为儒释两种思想的交互,“关于僧诗的分歧主要在于佛教偈颂与诗 歌的关系,历来意见不甚统一,或等而观之,或判分为二。认为断然否定释家偈颂为歌诗的观念,在 古代实非主流。《全唐诗文 序 》解 释 不 取 偈 颂 原 因 为 “以 防 流 弊,以 正 人 心 ”③,始 道 出 个 中 原 因。④ 到了宋代,禅诗的分类更加细致,王水照在《宋代禅僧诗研究引论》中,对于宋代禅僧诗的种类予以详 细阐释,认为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体制上与世俗文人无异的“诗”;第二类按中国传统的问题分类系 统,应属于“文”而不是“诗”,如题目为“赞”“铭”“颂”之类的韵文,俗人写得“颂”是文,而僧人写的 “颂”可能是“诗”;第三类是偈颂,多数虽然用韵,但语言浅俗,以此与诗相别;第四类是禅家特有的 “颂古”,以七言绝句体为常见,需要阅读相关的公案,才能索解。⑤
禅诗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偈语和公案中的颂古,对于偈颂的归类历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因为偈颂最初只是禅师们借用诗歌形式引领学人悟道的一种方便手段,“如支谦《法句经序》称‘偈
① 陆草:《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文学遗产》1989年第 2期。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年,第 121页。 ③ [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 144页。 ④ [日]市原亨吉:《中唐初期江左的诗僧》,《东方学报》1958年第 28期。 ⑤ 孙昌武:《佛教与唐代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126页。 ⑥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 44页。
关键词 20世纪;禅诗研究;维度 中图分类号 I207.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2020)03-0066-10
在古典诗歌的论域中,禅诗,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禅与诗的因缘际会,使得禅诗这一独特的 诗歌题材或曰形式应运而生,并折射出与众不同的诗学光谱,体现着空灵隽永的诗美追求。严羽《沧 浪诗话》有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① 在严羽眼里,禅道与诗道不仅毫无隔膜,而且 甚至是“道通为一”的,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便是“妙悟”。可以说,没有对“禅道”和“诗道”的“妙悟”, 也就没有“禅诗”。
一、禅诗概念的厘定及相关文献的整理
禅诗因禅悟妙趣而得,是禅宗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起源于高僧大德引领学人明心见性的偈语, 而后这种题材也被文人士大夫钟情承继,禅诗的外延得以扩大。就僧诗而言,创作主体特指佛门内 僧人,亦称诗僧。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称“似衲子者,其源自东晋来”③,由此可见,诗僧应始溯于 东晋。日本学者市原亨吉在《中唐初期江左的诗僧》一文中通过对唐代诗僧皎然所创作的《酬别襄 阳诗僧绍微》诗中创作时间的考证,同时结合诗人其后在《答权从事德舆书》中的内容“灵澈上人,足 下素识,具文章,挺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④认为“诗僧”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唐时期。当代 学者也对诗僧的概念进行了厘定,孙昌武认为:“诗僧可以说是以写诗为‘专业’的僧人,也可以说是 披着袈裟的诗人。他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⑤覃召文认为“自东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虽了真正的诗……因此,在中国僧诗的发展史 上,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为发端时期,而康僧渊、支遁、慧远等作为一代宗师也便成了僧诗之祖”。⑥
作者简介:齐兰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① 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 2页。 ② 任继愈:《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第 4期。
66
前仆后继,蔚为大观,近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皇皇 188册,足见其浩瀚与繁盛。 与创作的兴盛相应的是,禅诗的研究在 20世纪以来提上日程。20世纪初期,适值中国三千年未
2020.03
LANZHOU XUEKAN
20世纪以来禅诗研究的三个维度
齐兰英
摘 要 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思潮碰撞的加剧,佛教文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意 义日益彰显,禅诗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至 8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个禅诗研究的热潮。文章 结合 20世纪以来禅诗研究的发展脉络,梳理并探讨了百年禅诗研究的三个维度:一是禅诗 研究有关概念的厘定,以及僧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二是佛教原典义理与禅诗创作的深层观 照;三是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下的禅诗研究新探。这三个维度交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禅诗研究 的进一步深入。
众所周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本土化”进程,至隋唐终于落地生 根,发展而为中国佛教,并演变为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隋唐 以后分化为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的便是禅宗。② 六祖慧能后,禅宗从“以心印心”、“传 法而标榜不立文字”发展到宋代的“文字禅”,相关著作汗牛充栋,而在唐宋这样的“诗的国度”中,以 禅入诗、以诗明禅的禅诗,自然就成了“妙语悟心法”的最佳模式。此后一千多年,禅诗的创作和传播
67
者结语,犹诗颂也’,拾得亦云‘我诗也是诗,有人换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① 目前流行 的有两种分法:一是笼统地将所有偈颂都归为僧诗;二是不承认偈颂是诗。两说都存在弊端。② 禅 诗的偈颂与古典诗歌的碰撞,实则为儒释两种思想的交互,“关于僧诗的分歧主要在于佛教偈颂与诗 歌的关系,历来意见不甚统一,或等而观之,或判分为二。认为断然否定释家偈颂为歌诗的观念,在 古代实非主流。《全唐诗文 序 》解 释 不 取 偈 颂 原 因 为 “以 防 流 弊,以 正 人 心 ”③,始 道 出 个 中 原 因。④ 到了宋代,禅诗的分类更加细致,王水照在《宋代禅僧诗研究引论》中,对于宋代禅僧诗的种类予以详 细阐释,认为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体制上与世俗文人无异的“诗”;第二类按中国传统的问题分类系 统,应属于“文”而不是“诗”,如题目为“赞”“铭”“颂”之类的韵文,俗人写得“颂”是文,而僧人写的 “颂”可能是“诗”;第三类是偈颂,多数虽然用韵,但语言浅俗,以此与诗相别;第四类是禅家特有的 “颂古”,以七言绝句体为常见,需要阅读相关的公案,才能索解。⑤
禅诗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偈语和公案中的颂古,对于偈颂的归类历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因为偈颂最初只是禅师们借用诗歌形式引领学人悟道的一种方便手段,“如支谦《法句经序》称‘偈
① 陆草:《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文学遗产》1989年第 2期。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年,第 121页。 ③ [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 144页。 ④ [日]市原亨吉:《中唐初期江左的诗僧》,《东方学报》1958年第 28期。 ⑤ 孙昌武:《佛教与唐代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126页。 ⑥ 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 44页。
关键词 20世纪;禅诗研究;维度 中图分类号 I207.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2020)03-0066-10
在古典诗歌的论域中,禅诗,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禅与诗的因缘际会,使得禅诗这一独特的 诗歌题材或曰形式应运而生,并折射出与众不同的诗学光谱,体现着空灵隽永的诗美追求。严羽《沧 浪诗话》有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① 在严羽眼里,禅道与诗道不仅毫无隔膜,而且 甚至是“道通为一”的,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便是“妙悟”。可以说,没有对“禅道”和“诗道”的“妙悟”, 也就没有“禅诗”。
一、禅诗概念的厘定及相关文献的整理
禅诗因禅悟妙趣而得,是禅宗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起源于高僧大德引领学人明心见性的偈语, 而后这种题材也被文人士大夫钟情承继,禅诗的外延得以扩大。就僧诗而言,创作主体特指佛门内 僧人,亦称诗僧。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称“似衲子者,其源自东晋来”③,由此可见,诗僧应始溯于 东晋。日本学者市原亨吉在《中唐初期江左的诗僧》一文中通过对唐代诗僧皎然所创作的《酬别襄 阳诗僧绍微》诗中创作时间的考证,同时结合诗人其后在《答权从事德舆书》中的内容“灵澈上人,足 下素识,具文章,挺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④认为“诗僧”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唐时期。当代 学者也对诗僧的概念进行了厘定,孙昌武认为:“诗僧可以说是以写诗为‘专业’的僧人,也可以说是 披着袈裟的诗人。他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⑤覃召文认为“自东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虽了真正的诗……因此,在中国僧诗的发展史 上,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为发端时期,而康僧渊、支遁、慧远等作为一代宗师也便成了僧诗之祖”。⑥
作者简介:齐兰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① 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 2页。 ② 任继愈:《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第 4期。
66
前仆后继,蔚为大观,近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僧诗总集》皇皇 188册,足见其浩瀚与繁盛。 与创作的兴盛相应的是,禅诗的研究在 20世纪以来提上日程。20世纪初期,适值中国三千年未
2020.03
LANZHOU XUEKAN
20世纪以来禅诗研究的三个维度
齐兰英
摘 要 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思潮碰撞的加剧,佛教文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意 义日益彰显,禅诗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至 8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个禅诗研究的热潮。文章 结合 20世纪以来禅诗研究的发展脉络,梳理并探讨了百年禅诗研究的三个维度:一是禅诗 研究有关概念的厘定,以及僧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二是佛教原典义理与禅诗创作的深层观 照;三是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下的禅诗研究新探。这三个维度交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禅诗研究 的进一步深入。
众所周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本土化”进程,至隋唐终于落地生 根,发展而为中国佛教,并演变为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隋唐 以后分化为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的便是禅宗。② 六祖慧能后,禅宗从“以心印心”、“传 法而标榜不立文字”发展到宋代的“文字禅”,相关著作汗牛充栋,而在唐宋这样的“诗的国度”中,以 禅入诗、以诗明禅的禅诗,自然就成了“妙语悟心法”的最佳模式。此后一千多年,禅诗的创作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