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基德)“墙中洞”实验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3%与10%的差距
◆然而,如果我们将同样的技术推广到边远的农村 地区,假如那里的孩子原本的理解水平是30%, 引入新科技以后,他们的理解能力上升到40%, 这就是一幅完全不一样的图景了。 ◆所以,未来的教育技术应该朝着更好地帮助边远 地区儿童实现自我学习,以及帮助他们学会价值
判断这样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我可以充满信心地向你们宣布: 我们可以让竞争变得更加公平——这是当今世界所缺乏 的一种东西。”
二、“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
(一)“兴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指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所产生的积极的 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体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 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 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 视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这就是第一个墙中洞实验。贫民窟的孩子们不
但在极短的时间里学会了如何上网,还自学了
许多米特拉自己都没有掌握的知识(比如遗传
基因等)。
◆米特拉的一位同事猜测,或许是米特拉的一位
编程学生路过此地,教会了孩子们上网。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所以,米特拉决定在离新德里约200公里一个 村庄内再搞一次相同的试验。米特拉笑着说: “在这里,一位软件开发人员路过的可能性为 零!”
二、“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
(二)建构主义(协作)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
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
比尔盖茨等人
甚至称其代表了 未来教育 的方向!
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
2012年,“颠倒的教室” 、 “翻转课堂” 成为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高频率新词汇。
• 翻转课堂重新建构了课堂教学结构,过去的课堂教学 变革仅是在“讲”和“练”的时间划分上兜圈子,强 调“精讲多练”。比如变35+10为10+35,也就是说 45分钟一节课,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多。 • 翻转课堂把讲放在了课下,可以说整堂课都是“练”! •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革命,成为信息技术 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典型代表!
三、“墙中洞”实验引起的思考
(一)用机器取代老师是否有可能 ◆米特拉:如果一位教师连机器都不如,那么就该被机器 代替。
◆与传统的机器取代教师有根本的不同:传统的是“电 灌”,用一个“优秀的”老师取代所有教师,而现在是 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生自主的利用机器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1913年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 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用电影教授 人类知识的每一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 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
比尔盖茨称赞:“可汗把用在对冲基金上的160分
智商转移到了让更多人受益的大众教育领域中,当初 可汗夫人让他辞职,那一天绝对是个吉日。”
2012年4月,《时代周刊》评出了2012年影响世界 的百人榜,35岁的可汗位列第四。比尔· 盖茨在推荐 信里写道: “就像很多伟大的革新者一样,萨尔曼· 可汗原先并 不打算改变世界,他只是试图帮助在美国另一头的中 学生表妹辅导代数课。” • 2012年,又被认为是MOOC的元年,MOOC轰动 了整个高等教育界,认为它会对高等教育会带来革命 性影响。
◆我非常肯定,在这里,还没有人教会过那里的 孩子任何的新事物。那天天气很热(43摄氏 度)。我们迎来的第一个孩子刚刚退学了,他 那时是13岁。他来到机器面前,把弄了一下触 摸板,发现屏幕出现了一些变化。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要知道,这孩子在那之前还没有见过电视,所 以过了两分钟,他才明白是自己的操作使得画 面发生了变化。他不小心碰到了触摸板上的一 个按键,浏览器弹出新的页面。八分钟之后, 他已经懂得上网了。后来他还把村子里的孩子 都带到那里,教会他们上网,等到夜幕降临, 已经有七十个孩子学会上网了。 ◆只是一台镶嵌到墙里的计算机,还有一位孩子 的八分钟的探索,我们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吃惊:不会英文怎么学会使用电脑?
◆“你把这台机器放在这里,它只显示英语,
那我们就只好去学英语啦。”
◆由此看来,这里的孩子们似乎证明了语言并
不是一个障碍。他们实际上有能力自学新的
语言,只要他们真的想学。
米特拉的结论
米特拉经过十几年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群儿童能够使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我教学。儿 童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实现某个教学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教条是强加于 人的。 ◆“边远”会对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
云学校
◆在英国,米特拉招募了一批退休老教师——都是女性。 这群被他称为“奶奶云”的老教师团队通过Skype连接 到米特拉的学校。当孩子们以四或六人一组聚集在一起 时,“奶奶云”就会提出类似以下的问题:“有比零更 少的数吗”、“机器人也会有意识吗”以及“当我很伤 心的时候,为什么我的眼睛会哭?”然后,她们可以往 椅子后面一躺,任由孩子们天马行空地寻找答案和学习。 她们只会向孩子们提供老奶奶才能提供的鼓励。米特拉 开玩笑说:“当一位孩子遇到了麻烦,我们就派出一位 老奶奶。”米特拉发现,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科 学成绩一路飙升。他们学得越来越快,而且都是靠自学。
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 代替的。
二、“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
(二)建构主义(协作)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
◆米特拉说:“这种教育方法只需要宽带、协作和
鼓励。”
◆一个孩子探索,四个孩子围着,再加上一群孩子
的“出谋划策”,这样这一群孩子相互学习,将集体
“墙中洞”实验及其启示
汪基德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hndxwjd@
一、“墙中洞”实验简介
◆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2011年3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技术、娱 乐和设计大会(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缩 写为TED)发表了题为“让我们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 讲,他在演讲中提到的“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提出的“云学校”。由24名学生组成的小
班由他的老奶奶志愿者管理着。她们提出问题,并提供 鼓励,其它一切都可以远程实现。米特拉建议把这种云 学校当作日常教育的一种补充——仅在周末和放学后运 营。米特拉说:“传统的学校向孩子们提供英语教学, 而我向他们提供能学好英语的网吧。现在,我并不能说 云学校可以成为传统学校的替代品。”
提高3%与10%的差距
◆米特拉说:认真审视教育技术的历史,我们会发现, 新技术几乎总是最先在大城市的校园里获得推广,然 后才慢慢地普及到边远的学校。而恰恰是在那些大城 市的学校里,新技术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还往往被认为是作秀。那里的老师会说,咱们的孩子 本来就已经能达到80%的理解水平,而花费高额金钱引 入新科技不过是使他们的理解水平提升到83%,其实不 是很划算。难道用30万美元买回来的技术就仅能给我 们带来3%的进步吗?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另一次的实验被放在印度北部的一个村庄。这里 的孩子一点英文都不懂。 ◆这里没有网络,米特拉把一些CD撂在那里,过 了三个月再回来。他回来之后看到两个孩子,一 个八岁,一个十二岁,他们在用电脑打游戏。
◆他们一看到米特拉就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快的 处理器和一个好一点的鼠标。”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是英国纽卡斯尔 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教育技术方面的教 授。
◆他曾经是印度新德里的一位物理学家。据他所说, 26岁时他已经是一个物理学博士,但是他需要从 事物理之外的工作以求谋生。他懂得程序代码, 于是他开始编写软件,然后教别人写软件。
墙中洞实验的灵感
◆1999年的一天,米特拉下班回家,途中经过新德里的贫 民窟,他突然感觉到他儿子身上的天才,贫民窟的孩子 也应该拥有。 ◆于是,米特拉做了一个奇怪的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他 在新德里贫民窟(与他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的一堵 墙中放置了一台电脑,外面用塑料罩保护着。电脑可以 上网,并且有一个可以用于操纵的鼠标。米特拉把电脑 打开,然后离开了。他想:“我把电脑留在了狼窝,我 知道它将会被砸碎和拆开,然后卖掉。我任由之,看看 会有什么好戏。”
比翻转课堂更彻底的革命 ◆苏伽特· 米特拉(Sugata Mitra)在 2013年 TED大会演
讲中讲述了“墙中洞” (hole in the wall)实验,提出了 “云学校”的概念。
◆他设想的云学校充分利用学 生的自学能力,极大减少教 育投入,并创造教育公平。
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
2013年TED大奖。轰动了世界!
三、“墙中洞”实验引起的思考 新的学校消亡论
◆纵观教育技术领域的历史,每当一类新的技术设备问
世,就会形成一股将它应用于教学的热潮。计算机的
出现更让人兴奋。互联网的出现又引起了人们对未来 教育的无穷遐想。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 ◆机器能否取代教师、传统学校是否会消亡,仍然是个 争论不休的话题!
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二、“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
(三)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
◆组织: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 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从组 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 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 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 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二、“墙中洞”实验的理论透视
(三)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
◆自组织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一种系统理论,是Bertalanfy系统论的发展。 ◆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 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 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 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和 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le)。 ◆“墙中洞”实验展示了儿童学习的自组织性。
墙中洞实验的灵感
◆他在软件行业中过得顺风顺水,并为自己购置了 一台电脑。(他与可汗一样,在原来行当里本来 做的相当不错!)当昂贵的电脑送达家里后,他 的儿子全神贯注地看着他安装电脑。米特拉警告 自己的儿子说:“不准碰我的电脑一下。”然 而,当米特拉遇到电脑问题时,他的儿子能迅速 向他提供帮助。 ◆米特拉说:“我的儿子仅仅通过观察就学会了很 多东西。作为父亲,我认为他是个天才。”
墙中洞实验的灵感
先何 孩 凿 会上 子 了 米 的网 们 一 特 孩( 在 个 拉 子第 极 洞 在 教一 短 放 印 新个 的 置 度 来孩 时 能 贫 的子 间 上 民 孩自 里 网 窟 子己 自 的 的 )琢 学 电 一 。磨 了 脑 个 ,如。墙 上
苏伽特· 米特拉:关于自我教学的新实验
三、“墙中洞”实验引起的思考
新的学校消亡论
◆前不久,世界知名在线教育机构UDACITY的
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塞巴斯蒂 安·特龙(Sebastian Thrun)又声称:在50年 之内,世界上将只剩下10所大学。
(Udacity是由Sebastian Thrun等人注资的一个
私立教育组织,它的目标是实现民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