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秦王饮酒》的意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钢琴曲《秦王饮酒》的意韵美
作者:程诗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阐释了钢琴曲《秦王饮酒》蕴含的意境与气韵,对诗中的塑造的形象及画面由表及里的展开联想,以韵传神,充分展现出诗作的意韵美。
【关键词】钢琴曲;秦王饮酒;意境;气韵
钢琴这一西洋乐器自清朝传人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过百余年的潜移默化,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汇。
作曲家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来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除了借鉴西方现代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还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以虚拟性的表现和以泛自然主义的审美理念作为审美价值的核心观念,即重视“意韵”,追求意境美。
在汪立三创作的钢琴曲《秦王饮酒》中,旋律和乐句只是一种表意,音乐表达才是乐曲的灵魂所在,通过乐音传达出的意韵来演绎古诗词的写意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之“意韵”,具体来说,是追求“意境之美”和“气韵生动”。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曾说过:“音乐艺术中的意境,因人、地、情、景的不同,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美。
如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致,就可以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情画意。
”从字面的描写上来看,无论是现实场景的描写还是虚拟神游的想像,李贺的原诗作已经将唐德宗平息战乱、安定天下的英明神武和他通宵达旦饮酒作乐的豪华场面描摹得淋漓尽致。
钢琴曲《秦王饮酒》的标题性虽然对意境的塑造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但更超乎于具体作品之外,对音乐意蕴的描绘需借助于内心听觉对音色的把握和对意境的联想。
虚实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作品的意境之美,通过逼真的形象描绘表现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
李贺的原诗作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
演奏者应利用有限的“实”,即作品中的旋律、曲式、技法、风格等来表现无限的“虚”,即演奏者的综合能力、文化修养、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将“虚实”处理得当,杰出的技能与透彻的感悟完美结合,意于境谐、深邃幽远的演奏,使两者相得益彰。
一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静、虚、淡、远”的意境,“表里相应、万物合一”的气韵。
钢琴曲《秦王饮酒》正是蕴涵这种“心随音运、乐隐于行”的美学特征,通过表演者对作品的深度解读,进行“二度创作”,既忠实于原作又充分展示自己的演奏个性与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从中国传统教化理念来看,中国儒家传统的音乐思想是“移情”,在表象背后总隐喻着某些更深层的意义,这也是东方音乐美学特征的主要内容。
“移情”观念最早见于《荀子·劝学》中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琴操》一书中的十一曰《水仙操》则明确地提出了“移情”之说。
发乎心的“情”在音乐中进行移注,采用“物化”的手段进而升华,以达到“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
反其天真也”的教化含义。
《秦王饮酒》正是通过对唐德宗文治武功的夸耀和豪华饮宴场面的描摹,暗喻其生活的腐化,表现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原诗作文字上的虚实与钢琴曲不拘一格的旋律布局相互映衬,全曲构思巧妙,乐曲的音域、节奏型与诗意内容相互照应,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和诗作奇幻瑰丽的写作风格相互交融,深化了原诗的意境,余韵深远悠长。
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演奏者除了具备应用自如的娴熟技巧外,还必须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功底和艺术文化修养。
在熟悉原诗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基础上,把握好音乐情绪的倾向感,通过原诗作的文字探索诗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挖掘出钢琴曲中不同段落所暗喻的历史含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及物化移情的人文教化理念,对钢琴作品“曲形之外”的“教化之意”进行较为清晰、音乐情绪转换准确的诠释和演绎。
二气韵
中国音乐中的“气”指首尾贯通,呈现线条状的律动感。
《诗说杂记》中谈到:“气脉之来,绵绵如绳,前后相连,首尾相应,虽千音万韵,依然生气勃勃,跃跃欲动。
”“气”不仅是“韵”发生发生和依托的根本所在,更是统摄整个演奏的音乐灵魂。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旋律和乐句只是一种表意。
而钢琴所具有的特性是西方的多声部“立体思维”,演奏者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多声部织体中注重具有中国气质的“线性旋律”,在乐句和乐段的衔接处照应中国音韵的“抑扬顿挫”而处理的“形散而意聚”,用连绵不断的气息如丝线般将整首作品贯穿起来。
钢琴曲《秦王饮酒》的一开始就在不同音域出现了三连音的同音反复,紧接着低音声部两次出现了时值八拍的保持音,这都需要演奏者身体、手臂、手腕、手指四者内部气息的贯通。
尤其是乐曲结尾处的三个声部相距七个八度,长达二十二拍的和弦结尾,除了尾音的触键要通透自然,演奏者离键的速度、部位、方向,以及手腕和手指的姿势,都要做到以气带音,使音乐委婉生动、意味悠长,造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演奏效果。
正如杨易禾先生在其《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一文中所说:“真正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最难得的就是它独特的气与韵的美妙。
”气不贯则韵不足,演奏者只有深刻的分析作品,从作品的创作思想、写作背景、音乐风格、文化底蕴等方面全面、整体的进行解读,才能驾驭作品,使之气脉贯通而气韵生动。
只有深度挖掘作品的音乐文化内涵,才能诠释出完美、具有灵性的气韵。
三结语
“内得于心,外应于器”是中国传统器乐演奏艺术中的美学标准之一,再现艺术形象追求的是意境至上。
这就需要我们对钢琴曲风格的整体把握不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进行表现,而是通过对其原诗作的研究理解,对作品进行质的分析,形成对作品意境、画面、情绪、诗意、内涵的联想,以韵传神,描摹出诗作的意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