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中学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2分)
学校开展了“亲近大自然,走进世园会”的主题活动。

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晚在延庆开幕。

此次世园会的办会理念是“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代表着安全、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环境。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②,人类正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走向③,建设绿色城市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潮流。

让园艺融入自然,让城市融入自然,让绿色融入城市,体现了人类渴望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园区的中心是妫汭湖,它运用传统叠山理水手法,拓展废弄鱼培,营造湖画景观,产生的土方就近堆筑山体,建成天田山。

国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馆。

远看,它仿佛一柄“如意”镶嵌在山水田园中,取名为“锦绣如意”。

中国馆借鉴传统的斗拱、榫卯结构,效仿古人“巢居”和“穴.居”的智慧,将主要展厅覆盖于梯田之下。

国内制高点为永宁阁,永宁阁融合了辽金楼阁建筑风格,契合了北京建都始于辽金的历史。

《尚书・吕刑》有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永宁阁的名字便来源于此,寓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园区一号门被称为礼乐大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中国正以开放的态欢欢迎世界各国人民走进世园会。

为了提供更加真切的观赏体验,本届世园会不仅汇聚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视听文交互体验等平台,还特别推出“智慧世园”移动端APP,游客在家中即可进行“进入式”沉浸观览。

该程序还提供园区场馆、展园与景点介绍,并具备定位、实景导航与AR等功能。

游客还可以通过该程序査找交通路线、周边餐饮、住宿、景点等信息,或在“植物课堂”栏目中学习有关树木、花卉、园艺的知识,感受“园艺+”的魅力。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穴(xué)居“重”字的第七笔是一
B.穴(xuè)居“重”字的第七笔是一
C.穴(xué)居“重”字的第七笔是丨
D.穴(xuè)居“重”字的第七笔是丨
(2)结合语境,分别在横线②③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进程②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B.①进化②融入自然、尊重自然
C.①进程②融人自然、尊重自然
D.①进化②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3)在横线①处填入对联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世园会隆重开幕观光者畅游园区
B.吉祥如意中国馆功能无限移动端
C.美丽景观含文化底蕴全新体验显科技神奇
D.特色建筑别具匠心参观游览随心所欲
2.班刊的小记者在参观后写了一则消息,下列是消息的主体和结语两部分,画线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横线上。

(共2分)本届世园会共有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展示,其展出规模之大、参展方数量之多,刷新了Al 类世园会的历史纪录。

多国奇珍花草绿色产品集中亮相,国际馆让大家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国艺。

同时,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成为本届世园会的最大亮点。

下沉式庭院设计是天然的雨水收集革统;园中的地道风技术,冬暖夏凉,有效降低场馆空调能耗。


外,科技创新成果在展会上的应用让人应接不暇。

奇幻光影森林集成AR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等与《山海经》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充满想象
的奇幻世界。

可以说,2019北京世园会从参展规模、园艺资源、低碳环保方面着力打
造了一场文化盛宴。

修改意见:
3.下面是一组同学研究“山水与文化”时所搜集的材料。

根据语境,在文中
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从山水画和山水诗中可见一斑。

,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象当是隐者的居处。

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

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宮博物院收藏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

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①,②,③。

正如王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目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性的。

【甲】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自许之中仍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乙】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
【丙】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
A.【甲】【乙】【丙】B.【乙】【甲】【丙】
C.【丙】【乙】【甲】D.【丙】【甲】【乙】
4.馆区内精彩纷呈,同学们驻足观赏。

北京展厅是微缩的四合院,迎面的如意门上有对联“槐华衍庆,树德滋荣”。

对右图中对联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对联的字体属于楷书,笔画平正而不呆,结体齐整而不拘。

B.对联的字体属于隶书,笔画平正而不呆,结体齐整而不拘。

C.对联的字体属于楷书,蚕头雁尾不乏生动,结体扁平不乏波折
D.对联的字体属于隶书,蚕头雁尾不乏生动,结体扁平不乏波折
二、古诗文阅读。

(19分)
(一)默写。

(5分)
5.,良多趣味。

(《三峡》)
6.征蓬出汉塞,。

(《便至塞上》)
7.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8.《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古诗阅读。

(5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诗歌的前两联,借一个“”字,写出了眼前景象的清寂苍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失落。

(1分)
10.这首诗的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下列选项都是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句,抒发的情感和本诗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唐】李白《望黄鹤楼》B.柳暗西州供聘望,草芳南浦遍离情。

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唐】卢郢《黄鹤楼》
C.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11.请展开想象,说说划线诗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

(9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3分)
(1)晓雾将歇.
(2)念.无与为乐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下列对各句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这里从早到晚都景物丰富、生机勃勃。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理解:作者虽然向往和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结交,但他也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积水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

理解:苏、张二人在庭院中漫步,被眼前澄澈的月光和竹柏的影子所吸引。

14.为了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老师准备了下面的链接材料,同学们在阅读之后纷纷谈出自己的理解,请按要求填写完整。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
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

自高如虚。

何实而胜?莫若王谢④高。

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

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

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

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很少。

②未央:未尽。

③春草:指离愁。

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

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

⑤玉烛之名:指政治清明。

⑥金瓯:指国土完固。

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同学甲: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而像王谢两公那样才是“①”的“大赏。

(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同学乙:我明白了“赏”有“以目口赏”和“以心赏”两种,我们学过的②(朝代)③(人名)写的《④》(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就属于“以心赏”,因为⑤。

三、名著阅读。

(6分)
15.《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一直备受喜爱,人们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再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水浒传》邮票,请你认真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请根据以下邮票画面表现的故事情节,将表格补充完整。

(4分)
图1
图2
图3 图4
16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句中的“大迁移”指的是朱、毛会师井冈山。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灵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全世界。

四、现代文阅读。

(23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13分)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

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

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

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

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

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

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

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

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

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

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

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

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

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

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

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

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

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
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

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

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

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

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

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

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

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

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

花期就是死期。

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

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

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

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

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7.阅读③-⑧段,梳理父亲和竹子之间的不解之缘,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横线上。

(4分)(1)父亲用一根竹扁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2)
(3)父亲用竹毫在空中比划表明了他对文字的向往。

(4)
18.请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19.第⑨⑩段蕴含了作者复杂而深厚的情感,请就这两段的内容提一个对理解作者情感有帮助的问题,并给出你的解答。

(5分)
问题:
解答: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

(10分)
【材料一】

①可回收垃圾原本都是“宝贝”,但如果不加分类地随意填埋在土里,很多都比你“活”得长:尼龙编制的袋子或衣物自然降解需要30-40年时间,易拉罐需要80-100年;至于一些装化妆品的玻璃瓶和啤酒瓶则需要4000年,那时你的子孙都不知过了多少代了。

它们被埋在土里占地儿不说,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②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平均有40%都是在厨房里产生的。

家庭主妇和煮夫们每天都得跟发育不良或喷满农药的菜叶、果皮、蛋壳、骨头、果皮、果壳、啃过的玉米棒子等“厨房垃圾”打交道。

值得注意的是,“厨房垃圾”并不等同于“厨余垃圾”,上述垃圾中就混入了好几样容易被混淆的“内鬼”。


③在厨房,骨头需要分为鸡骨头、鱼骨头、猪肋骨和大棒骨(包括“羊蝎子”),前两类是可以堆肥的厨余垃圾,而猪肋骨和大棒骨除了骨髓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胆固醇和其他有机物,剩下的就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碳酸钙了,在填埋场,细菌也“啃”不动这些大块的骨头,根本无法进行堆肥。

还记得非洲大草原动物上大型动物的尸骨吧,那可是历经风雨依然坚不可摧的见证。

和大棒骨一样难以被腐蚀的玉米核、坚果壳和粗大的鸡骨头等应该归为其他垃圾。

另外,咖啡渣、茶叶渣(袋泡茶叶除外)、树叶(不能带树枝)也都属于厨余垃圾。

当我们将厨余垃圾正确地分离出来,就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变废为宝。

堆肥法是将垃圾堆积在地面或置于某种发酵装置中,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易降解有机物逐步降解,最终形成稳定的腐殖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就能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

如果把之前介绍的玻璃、塑料、金属等杂质放“错”到厨余垃圾里,会使肥料的质量降低,甚至形成重金属污染。

④有趣的是,有些口红和唇膏,基料是油脂和蜡,为了防止酸败发臭往往添加了抗氧化剂,所以受到微生物的亲睐,是上好的堆肥材料,当然,堆肥前口红的金属管外壳就得拆下来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了。

还有脱落的头发也不能用作堆肥,它们热值很低,难以回收,只能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收集制作成模型工艺品,那就是另外一种回收利用了。


⑤接着厨余垃圾的回收来说,很多人习惯用塑料袋把垃圾装起来,整袋扔进垃圾桶……请注意,塑料袋不属于厨余垃圾,装厨余垃圾最好使用容易自然降解的废纸,或者将垃圾倒进垃圾桶,装垃圾的袋请转身放进可回收垃圾桶。

严格来说,废纸和塑料、玻璃、金属、布料一样属于可回收垃圾,例如报纸、期刊、图书、包装纸、广告纸等,可以方便的回收,碱洗,浆化,脱色再生成干净纸。

不过用过的纸巾,无论是擦眼泪、如厕后,还是用作别的什么,由于其水溶性太强,回收成本太高,都只能作为其他垃圾。

⑥对于那些可回收的废纸,往往也不能简单地扔进垃圾桶。

例如我们常见的像利乐包装这样的装牛奶的纸盒和纸袋,里面残留液体会对垃圾回收造成很大影响,在日本人们通常会把它洗净、晒干、压扁才能作为可回收垃圾。

回收后的利乐包装可以做成文具,桌椅和建筑材料等等,用途多多。

如果这些包装混着各种牛奶、饮料、油污,增大回收成本、降低利用率不说,简直就是断送了这些“宝贝”重获新生的前程。


⑦说了这么多,虽然听上去有些麻烦,其实都是些举手之劳。

垃圾分类并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改变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简单做起。

下次,当你手中出现一件需要扔弃的垃圾,多花两秒想想它应该放在哪里,哪怕只是把干的垃圾和“汤汤水水”的垃圾分开,也会有利于变废为宝,同样也是有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节选自《垃圾,还是放错地方的“宝贝”?》)【材料二】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94.6%的受访民众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或者不可回收垃圾。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新华网《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材料三】
长期以来,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较低、准确率较低,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制度的突出问
题,是我国垃圾分类的明显短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的目标和途径
并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设施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
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
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
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
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
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
策措施。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阅读【材料三】【材料二】,下列有关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1.【材料一】中有一句话:垃圾分类除了有“不放错”的智慧,还需要一点“不怕麻烦”的精神。

请选出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并简要陈述理由。

(4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位置:
理由:
22.【材料一】第⑥段划线句中的词语“往往”是否可以去掉?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
五、作文。

(40分)
23.题目一:“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右图是丰子恺的漫画《哪里来哪里去》,请你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自选角度,编一则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从以上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

(2)立意积极,详略得当,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3)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4)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的班级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