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两权分离导致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问题与因企改革密切相连。
狭义∞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嚣对经营者的一季巾监楞与制衡车』L制: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既包括治理结构,也包括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胃权、责、利。
股东与股东大会、萤习}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员工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监督、犬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敌意接管、经理市场、经理持股、经理报酬计划、负债杠杆和股利政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组成了公司治理机制。
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j蛐|l有股权上,还表现在股权集中度上。
股权结构特点决定公司治理模式。
英荚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股权高度分散、股权的流动性强、较为严格的外部市场控制、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结构。
德同股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商业银行足股份公司的主要股东、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彻。
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变革给我们的启示: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
一国的国情、特别是法律制度对股东权利的保护程度,对该国的公司股权结构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并对可以选择采用的公司治理模式起着制约作用。
我国固有企业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所有者虚黄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重塑国有股权主体、建立健全国有股权行使机制。
(2)内部人控制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固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所有者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3)“一股独大”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引进机构投资者:加强董事会尤其是独立董事的j监督作用:健全对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4)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建立良好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建立“薪酬包”概念,注重对商管人员长期激励:积极探索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1978年至1992年为第一阶段,主导思路是放权让利。
1992年之后为第二阶段,主导思路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囡企改苹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治理问题。
因柯企业的改革方向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企业的方向是实行公司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实现股权多元化,重要的企业国家控股,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坚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方针。
对固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但足,困有企业改革方面还需要解决如下重大问题:(1)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皮n:j改革政策还未到位。
(2)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出资人机构的定位和
运行规则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单一、缺少机构投资者、股票的流动性差、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
当前亟需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本结构优化。
(1)强化债权约束,重构公司治理结构。
(2)改革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尽快实施与完成国有股的减持。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第一,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二,大力发展股份制,实现股权多元化。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模式.资本结构.国有企业改革
Abstract
Thesepaf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rightswOuldleadtothecOIporategovemancepmblems,whicharec10selycOnnectedwiththerefomlofstate—ownedente甲rises.
Thena盯owsenseofthec0甲orategoVemancemeansakindOfsupervisingandweighingmecbanism,whiIethebroadsenseoftheco叩OmtegoVemanceincludesnotonlycorporategoVemallcestructLlrebutalsocO中orategoVemancemechanjsm.ThecorporategOVemanceisaprOpertyrightscontracttomatchtherespectiVeresponsibilities,therightsandthebene石ts.
Theco中OratestructureincIudesshareholdersandsharehoIdefS’meeting,dircctorsandtheboardofdirectors,theboardofsupeⅣisors,managersandemplOyees.Thecorporatemechanismincludesthesupervisionoftheboardofdirector,Iargeshareh01dersandinstinjtiOninVestors,hostiletake—oVer,themarketofmallagers,managersasshareholder,rewardplan,debtleveranddividendp01icy,andthestakeholderS.CapitalstmctureisthebaseOfcO巾orategOvemance,’Theimpactofshare—ghts’structureontheemciencyofcorporategoVemanceliesnotonlyinwhOOwnstherightsbutalsointheconcentrationdegree.Thecharactertsticsofmarket。
orientedco田orategoVemancemodeintheUKandtheUSAincludedecentmlizationandnowin2ofshareri曲ts,relativelyrest—ctedextemalmarketcontrol,thestnlctIlreoftheboardofdirectorsmainlyconlposedbyindependentdirectors.Thecha忍cteristicsofcorporategovernancemodeinGe肌anyandJapaninclude:commercialbankasthemainshare.h01dersofjoint-stockcompany,artmcialpersonasshare-h01dersandstrictsupervisionmechanism.
ThesitI】ationsOfacOuntIMespecialIyIawsystem
protectingtherightofshare.h01ders,bringgreatimpactsonthes仃uctureofshareri曲tsandres砸ctthecorporategovemancemode.
Therearemanyproblemslyingjnthecorporategovemanceofthestate—ownedente叩rises:(1)Ownerfalseset.Thewaytoresolvethepmblemistore—moldthemainbodyofstate·ownedsharerightsandestabljshtheexenionmechallism.(2)111sidercontr01.ThewaytDres01Vetheproblemistoref0丌nthes”temofpmpertyri曲tandrealjzethediVersincationofthepropertyright,refofmthesystemofmanagingstate—ownedProperties,lmpr0Vetheco巾orategoVemancest兀lcture.(3)Onelargeshare—holdeLThewaytores01vetheproblemistobringininstitutioninvestors,stren垂henthe觚ctionoftheboardof
directors.(4)ThesystemofinSpiratiOnandrestrictionisnot
complete.Thewaytores01ve
theDroblemistoestablishtherewardpackage,payattentiOntomelastinginspirationtomanagers·
ThecoreissueOftherefom0fstate—ownedenterprisesiscorporafegOVemance,and
thedirectionoftherefornlofSOEistoestablishmodemente巾risesystem.TherefomlofSOEstilIneedstodealwithsomegreatproblems.Currently,optimizingthecapitaIstrucrureofSOEisbadlyneeded.TheemphasesofSOEaretoimproVethesystemof
fhrthe肌ore,deVeIopstocksyslemandrealizcthenlanagingstate-ownedproperties
diversmcationofthepropertyri曲ts.
Keywords:Co巾OrategoVemance-GoVemancemode,Capitalst九】cture,Therefornl
ofstate.ownedentemrise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董叠生帆矽乒年∥月咖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董夯导燧名:勿影伽时间:>舶≯年多月/j^同时间:卯口≯年f月,占日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现代公司制度发展到20世纪初的一个深刻变化是: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
公司的经营日益专业化和复杂化导致了职业经理层的出现,而股权的高度分散使股东难以再像以前那样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直接而有效的监督,因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地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人们曾希望借助于外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的约束机制以有效抑制内部人的自利行为。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的一系列大公司的倒闭事件以及公司损害股东和社会利益的事件表明,外部市场机制并非有效,公司治理问瑟需重新思考。
1991年5月,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的委员会(cadbury委员会)。
该委员会1992年的报告强调公司治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公司治理的外部人模式,强调外部非执行董事即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和审计委员会中的关键角色,突出了董事会的开放性、透明性、公正和责任,1991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公司治理问题更是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6月推出“0EcD公司治理原则”,总结了良好公司治理的基本准则。
然而,近年的美国股市相继爆出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说明公司治理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仍有待迸一步探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探索。
历经放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制及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阶段。
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有一批企业克服体制障碍,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制或股票上市,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了经营机制转换,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但是,不少企业翻牌为公司后,法人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穿新鞋走老路,没有超越旧体制。
企业的领导体制、决策过程依旧,管理方法依旧.经营机制、政企关系依旧。
有的尽管已成为上市公司,但企业状况并无起色。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
例如:有的政府部门既向企业派董事、董事长。
还要管理经理、副经理,打乱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规则,搞乱了公司内部的权责关系,使公司的经营劣迹无人负责:有的企业董事长、经理一人兼,董事会不能有效监督经理,在避免企业“领导班子”内部矛盾的同时失去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副经理高度重合,虽然避免了“两张皮”的问题,却使董事会被经理班子控制,董事代表股东利益的作用失效,董事会形同虚设,为企业内部人控制敞开了方便之门:有的董事会对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重大问题还是个人说了算,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没有形成,各位董事
对股东的信托责任没有落实:有的把公司分权一制衡体制看成“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未经董事会授权,董事长处处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要事事“领导”总经理,扰乱了公司的体制,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有的国有独资企业有董事长而没有董事会;有的国有企业股票上市,在“圈”到钱后随意投资或处理,早把股东和招股说明书抛到脑后,并不想通过资本市场改善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有的公司对投资者信息披露不真实、不规范,千方百计逃避社会监督,无意对股东负责:有的公司国有股占大头,经营者仍看政府脸色行事,他们认为只要把政府主管部门糊弄住,自己就可稳重江山,小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
一些上市公司面对股份的涨落仍我行我素、不理不睬,资本市场对它的约束作用无效。
这种严重扭曲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的体制、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未超出旧体制的范畴,是旧体制和机制在新形势下的再现和复归。
这种“改制”不仅不能产生健全的市场行为,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和投资者的信心。
法人治理结构扭曲的首要受害者就是公司和包括国家在内的全体股东,这已经威胁到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
1.1.2问题研究的意义
尽管中国自1978年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难以走出困境,而且改革到今天,经济改革的成果和国有企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针对国有企业采取的主要是管理导向的微调式改革。
人们普遍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为国有企业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动力.于是放权让利成了改革的主线。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公司治理的制度层面上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治理方向的改革日益成为改革的焦点。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模式,使得改革更多地是流于形式。
改革探索的不成功,使人们开始思索改革模式本身的可行性。
人们对公司治理的日益重视,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为思索的结果,给中国企业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初,对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视也缘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
十五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而使公司治理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指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由此可见,公司治理问题在国内是与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密切相连的,为国企改革服务也应成为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一条主线。
然而,有效的公司治理应当怎样构建,西方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应当怎样为我们所借鉴,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本文力图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一番研究,通过对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借鉴,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
设想。
1.2理论回顾
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斯密的国富论(Adamsmim.1776)。
他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不会像业主那样尽心尽力…。
伯利和米恩斯(BerleandMeans)在所著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观点。
他们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作了开拓性的经济学分析【2l。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1976)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个契约中,一个或多个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其从事某种活动,并授予其若干决策权【3】。
在现代公司中,股东在购买股票的同时,也就与公司形成了这样的隐含契约:股东委托公司经营者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同时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期待经理能够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全力以赴。
而作为现实生活当中的“经济人”,经营者所追求的并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把公司看成是工资、地位和在职消费的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二者利益冲突导致的激励不相容。
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有权要求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但当经营者的决策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产生分歧时,经营者往往利用对企业资本的控制权来满足自己的偏好,使股东利益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了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相应的监督机制是必要的。
现代公司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解决公司的代理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组织设计来解决企业内部监督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或市场监督机制。
所谓建立监督机制,其实就是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阿尔钦和德姆赛茨(1972)认为,由于“团队生产”导致了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而通过所有权安排,则可以减少这类问题。
所谓所有权安排.即设立监督者,并给予监督者以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4】o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in函1976)认为让经营者成为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l】。
詹森和莫菲(1990)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经理的工资、基于会计绩效的奖金和股票期权这三种报酬组合当中,在证券市场“噪声”很大时,奖金是最佳选择:而在证券市场有效时,股票期权能有效解决经理的短期行为问题【51。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岛1983)研究认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效能与其人员构成有很大关系,随着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的股价有上升的倾向。
法玛(1980)和坎普兰(1990)研究认为,经理市场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经理的偏离股东利益的行为【6】。
曼因(Manne,1965)、马里斯(Mams,1964)和沙尔夫斯坦(1985)认为,资本市场上的收买和接管会刺激经理努力工作,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
为,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有较大的积极性去主动实施监督,从而有助于强化公司的治理。
传统的“所有人一管理人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都是股东的。
这种理论又被称为股东至上主义或股东主权理论。
然而,这种传统的理论正日益受到挑战。
人们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通过一系列合约联结起柬的经济组织,企业的运行目标函数不应仅局限于股东的利益参数,而应该涵盖全体签约人,应该是全体签约人共同剩余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治理的主体是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
公司治理就是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机制,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和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理论被称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青木昌彦Aoki(1994)、布莱尔Blair(1995)、HelJwing(1998)、Schmidt(1997)等分别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f7】f引。
青木昌彦(1995)、奥村宏(1996)研究认为,在公司治理中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通过公司控制,追求自身利益、损害作为社会股东的外部人利型91。
90年代初丌始,我因经济学界已经对公司治理问题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和阐发,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治理方面有所创见。
张维迎(1996)认为,最佳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对立的企业,并认为资本雇佣劳动是有效率的【l01。
周其仁(1996)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的特别合约,企业的所有权应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财物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
“资本雇佣劳动”及“企业属于资本家”的传统观点己随企业制度的演进而不荐合理了,必须建立起对人力资本所有者(工人、经理、企业家)的激励机制【Il】。
方竹兰(1997)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大势所趋【l21。
另外,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方面,汪新波(1992)认为,对由两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必须建立起外部证券市场和内部董事会的双重约束机制,以把所有者的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目标【‘3J。
张军(1994)认为.在国有企业,国家作为出资者应具有退出权,以维持企业效率㈣。
张维迎(1995)提出,将部分剩余索取权给予国有经济的最终代理人,是对正宗公有经济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可以提高最终代理人的工作努力水平,从而创造出经济净剩余ll”。
杨瑞龙(1995)认为.由于国有资本的多重委托代理特征,对国有企业简单地在形式上进行股份制改造,甚至建立治理结构,解决不了企业真难独立经营和国家有效管理国有资金这一矛盾。
秦晓(2003)认为,国有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原因是“所有者缺位”和“股权单一化”。
在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孙永祥等(1999)认为,企业价值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二次函数【l…。
1.3有关概念的说明
1.3.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
4
目前,国内许多文章甚至一些理论论著都将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等浏汇混同使剧,但是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涵义,如果不是,又存在哪些小侧呢?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的含义并不相同。
国内大陆的绝大多数学者将“CorporateGovemance”译做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机制等,这对人们理解公司治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混淆。
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试图用一个名词来囊括所有概念,而且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也为这一做法增添了难度。
我们采用了区分概念层次的做法,试图对公司治理问题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给出定义,并以此构建一个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综合概念框架。
1.3.1.1公司治理
按我们的理解,公司治理问题是研究如何进行合约、组织和立法的设计而使公司运作得更富有效率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经济学领域。
它主要研究的是公司制企业(即所谓的现代企业)的治理问题,而很少涉及合伙制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其他企业形态。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首先,公司治理问题不等于公司管理问题。
实际上,公司治理问题所要研究的并不是一般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治理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抑制代理成本、解决管理层的选择问题与激励问题,并实现公司的科学化决策,它并不涉及公司具体业务的经营问题。
如果说,公司管理是关于经营业务的话,那么,治理则是确保怎样能够进行恰当的经营。
公司治理的无效必然导致公司管理的无序。
公司治理行为是确定公司目标、界定经理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公司管理行为是经理人员行使决策权和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公司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公司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其次,对于公司治理问题所涵盖的研究范围。
可以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
公司治理问题在静态上表现为如何定义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们之间关系的游戏规则;在动态上则表现为如何选择一套有助于直接或间接执行这些规则的机制。
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但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并不是公司治理问题的全部。
1.3.1.2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指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一代理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指公司内部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各构成主体的权力来源、运用与限制,定义了决策制订的内部程序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决策制订过程中的参与。
责任与权力的对等是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
衡量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惟一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实现公司内部的科学决策,是否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基于分权与制衡的公司治
理结构研究,较多地注重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1.3.1.3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并不是为了制衡而制衡,而是为了保证公司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保证企业的决策科学和提高公司业绩,权力制衡只是手段。
建立在决策科学观念上的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治理机制的有效运作。
公司治理机制既包括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治理机制.也包括一系列通过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来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
1.3.2国有企业
1.3.2.1国有企业术语表达
在西方国家,表达国有企业有许多类似的术语。
如国有企业(StateOwnedEnterprise)、国家企业(StateEnte巾rise)、国有公司(StateownedCompan”、国家主办企业(statesponsoredEnteIprise)等等。
还有把国有企业表达为公营企业(PubljcEnte甲rise)、国有化工业(NatjonalizedIndustries)、政府企业(GovemmentEnte巾rise)等等。
尽管在术语表达上有些区别,以上这些名词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国有企业的同义词。
中国学者对国有企业的表达则有所不同,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前,中国学者把国有企业理解为国营企业。
1993年后。
人们才逐渐将国有企业这个概念统一起来。
中国学者使用的类似概念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等等。
1.3.2.2国有企业的涵义
中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基本概念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
1.西方学者对国有企业的理解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国有企业涵义表述为,“由政府代理人所有、控制或经营的企业。
”并强调“政府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任命和罢免经理人员的权力。
”【"1该辞典将国有企业分成两类:国有“自然垄断”企业:国有“竞争性”企业。
2.中国学者对国有企业定义的理解
由于中国早期未使用国有企业这个术语,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或国营企业进行定义。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定义为:“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在全体人民的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18j”对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定义是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由国家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