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诗歌 形成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万里诗歌形成的原因
杨万里诗歌特点的构成原因,我认为主要两部分,一部分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影响,一个是杨万里本人的性格影响。

而杨万里的性格特点,是如何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我觉得这值得好好讨论一下。

一个刚正不屈的爱国诗人
是的,如果要拿一个字评价杨万里,我觉得就是刚这个字了。

他有多刚呢?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他不顾个人前程,当面说孝宗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被贬。

当有权臣欣赏他的文笔,让他写传记,并许以高官厚禄,可是杨万里愣是不屑一顾,说“官可弃,记不可做”,又得罪了大官。

他的刚不止表现在不阿谀奉承上,还表现在对国家的坚守上。

当时的南宋很弱,尤其是经历了北宋的靖康之难后,简直像是被抽走了脊梁一样,任金国予取予求,不敢反抗。

当时很多官员都只想苟且偷生,丝毫不见骨气。

但是杨万里却认为,绝不能退让,唯有奋起强国,才能捍卫王朝尊严。

除了刚,杨万里也很傲气。

但是他难得的是,傲气不自负。

他广泛的向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创作特点,但是他又不甘于此,他认为自己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出
一番成就。

这是他的傲气,也是他的资本。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杨万里才能在现在给我们留下四千多首优秀诗歌,成为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万里也很关心民生疾苦,他出生于乱世,那个民不聊生,国不成国的时代,让他自幼就看了很多悲苦民生,对他们抱有极大的同情。

他会用自己的诗歌去描绘民生疾苦,也会在自己能力之内,尽可能的帮助他所能帮助的百姓。

有一次,杨万里被调去奉新县做知县,当年奉新大旱,民不聊生。

杨万里一到任上,就发现牢里关押了很多没有纳税的百姓,而官府的府库却依然空虚。

他深知中间有许多剥削,加重百姓负担。

他下令放了牢里的百姓,禁止再因为纳税之事收押鞭打百姓。

他还承诺,延长百姓缴纳的期限,放宽税额。

结果,不出一月,百姓的欠款全部交清。

杨万里在奉新县任职半年,坚持他的不扰民方针,半年后,当地民生也已经改善了很多。

综合杨万里的一些生平事迹,我们可以发现,杨万里是个极富爱国心,同情心,又很坚毅不屈的一个诗人。

他的诗歌中,也时常有他个性的影子。

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一、杨万里创作“诚斋体”
前面有提到,杨万里这个人,傲气而不自负。

他乐于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但是绝不甘于跟随前辈的脚步去走。

他立志要创作出自己的特点。

而在他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精神的影响下。

他终于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创作了“诚斋体”,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而他这种豪迈,不甘于人后的性格,也表达在他的作品上。

他的诗歌创作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天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的委婉细腻功力。

二、杨万里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前面有提过,爱国是杨万里性格中的一大组成部分,虽然他并没有遇上能够重用他的君主,然而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状况,杨万里内心充满了浓浓的爱国忧怀。

他留下了大量书写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劳动人民缩影
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

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
端的替人愁!”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史上,留下了大量忧国情怀的诗篇,同样,对于陷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他也始终抱以深切的同情和感同身受。

他笔下的如《竹枝歌》七首写纤夫雨夜行船,《圩丁词十解》写筑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

他的诗歌带着浓浓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对这个国家,对那些受苦的劳动人民,杨万里的诗歌,都表明了他对整个时代的深切悲悯。

三、杨万里诗歌的风景描写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有印象吧,作为语文课本里常出现的一句诗,很多人都对此印象深刻,仿佛透过诗人的笔触,也看到了那美丽的一幕。

杨万里对风景的描写,是极其有感染力的,他可以通过诗歌简短的句式,恰如其分又生动的描绘出风景的美妙之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幸福,透过诗人的笔触,能够遥想当年的美丽山河。

杨万里诗歌
他的写景诗篇轻快明亮,如路经灵鹫寺,曾作《宿灵鹫禅寺》七绝二首:其一云:“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终
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对景色描写的深厚功底,加上轻快的语言风格,又构成了杨万里风景诗的一大特性。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仍然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了关系,因为外敌侵略,痛失山河,让杨万里对这些山河景色的存在尤其珍惜。

每一寸被保存下来的国土都值得被珍惜欣赏,而每一寸失去的国土,也值得被追念,以此鼓舞民心士气,期待收复河山,回归大好家园的那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