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歌的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明显, 对歌一旦发生在男
女之间 , 其内容便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当然 , 更普遍的情形是 , 吴歌充当一般社会交流的媒介。夏 日炎炎 , 孩子们在水中嬉戏 , 称 淴河浴 , 边淴边唱 : 日头红火火 /地上热烘烘 /跳 到河中淴河浴 /趟水 面 , 窜蒙子 /蒙 子窜到龙宫里 /龙 王对我笑嘻嘻 /虾米兵蟹将欢迎伲 /龙 王小姐看上你。
收稿日期 : 2009- 01- 01 基金项目 : 2008年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审美思维及吴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 : 吕
!
琳 ( 1964- ) , 女 , 安徽阜阳人 ,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按 , 吴歌当然不限于 小儿女 咏唱。
79
而 欠 , 意为张口扬声 , 歈 则是船夫唱的歌。
[ 4] 133
到了晚上 ,
河边桥头的吴歌盘答 , 不啻给夏夜纳凉的人们涂上了一抹清凉剂。在苏州, 小河像蜘蛛网似地布满 了全城 , 每到夏夜乘凉 , 许多人就坐在桥栏上唱 %对山歌 & , 先一个人用唱歌来发问 , 后一个人便用唱 歌来回答, 常常唱到深夜。
[ 7]
在著名的丝绸重镇吴江盛泽 , 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 %曳花者 & 约
[ 7] 29
这种 很有意味 的歌, 因为摇船人所唱, 自然亦可称为 船歌 , 所以, 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 便把在故乡所搜集到的吴歌径称为 江阴船歌 。追溯吴歌的历史源头 , 更容易发现吴歌与船夫生活 的关系。 ∀楚辞 ∃ 招魂 #中的 吴歈 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歌 ;
*
[ 2]
有人解释 吴歈 之 俞 为独木舟 ,
论吴歌的地域特色


*

(苏州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 , 江苏 苏州 215009 )
要 : 吴歌之 吴 应当指 吴语地域 , 大致是现在江苏的苏州 、 无锡 、 常州地区 , 浙江的湖州 地区和
嘉兴地区的一部分 , 以及上海地区 , 即原江苏的 松江地区 。 吴方言 对吴歌 有着直 接的影响 , 是 吴歌地 域特 色的重要体现 。 吴歌在旋律上 , 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 ; 音域不宽 , 旋 律起伏不大 , 具有鲜 明的地域 特色 。 源 于水乡的吴歌 , 自然以水乡生活作为歌唱对象 , 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由此进入吴歌 。 关键词 : 吴歌 ; 地域特色 ; 吴语 ; 音乐形 态 中图分类号 : J602( 25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0695( 2009) 03- 0079- 05
[ 5] 355 [ 5] 355
耥稻要唱 ∀耥稻歌 #: 耥稻要唱耥稻歌 /
廿四只耥钉泥里拖 /眼 窥六看棵里稗 /耥得小草无一棵。 砟稻要唱 ∀砟稻歌 #: 砟稻要唱砟稻歌 /镰 [ 6] 32 刀沙沙砟六棵 /风 吹稻穗像海浪 /押担谷子进了财主仓。
[ 4] 92
Hale Waihona Puke 江南水运发达, 船夫为着解闷, 也爱唱山歌。顾颉刚先生回忆 : 春秋佳日是扫墓的时间, 我家也雇了一条小快船下乡, 摇船的为要忘记他的疲劳, 加增 摇橹的力气 , 老是一首又一首地唱 四句头山歌 , 歌词好像文人们的 七绝 。他们声调的 高朗和悠扬 , 我也觉得很有意味 。
第 26 卷第 3 期 2009 年 8 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 f Suzhou U n iversity o f Sc ience and T echno logy ( Socia l Sc ience)
V o. l 26 N o . 3 Aug . 2009
[ 8]
数千人计, 汇集东庙 , 并升明桥, 赌唱山歌 , 编成新调 , 喧阗达旦。 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的。
新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便
源于水乡的吴歌 , 自然地以水乡生活作为歌唱对象 , 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由此进入吴 歌 , 这是吴歌水乡生态特色的另一重体现。 水乡地方 , 河流四通八达 , 这环境娇养了人 , 三五里路也 要坐船 , 不肯步行。
振铎先生说: 吴地的歌谣 , 即太湖流域的歌谣。 在此语言文化圈内, 无论是生态环境、 方言俚 语 , 还是音乐形态 , 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而这样的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吴歌之中。
一、 吴歌的水乡生态特色
江南水乡生活与吴歌息息相关; 吴歌的水乡生态特色首先体现为, 吴歌源于水乡生活。在许多生 活形态中, 我们都可以发现吴歌的源头活水。 水稻种植是江南水乡最典型的劳作。进入插秧的大忙季节, 水稻田里歌声一片; 歌声伴随着劳动 节奏,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疲劳: 手插黄秧口唱歌 /四 面八方都听我 /听 仔山歌毛病少 /腰 酸背疼全都 [ 4] 93 无。 据称 , 乡村富贵人家, 常常雇来歌手在田边搬唱山歌。 ∀田里山歌闹盈盈 #唱的便是这种情形 : 黄秧落水转了青 /田里山歌闹盈盈 /远 听好似鹦哥叫 /近 听好像凤凰鸣。 稻作季节的吴歌 , 随着时分的推移和活计的不同而有不同 ; ∀莳秧要唱莳秧歌 #: 莳秧要唱莳秧 歌 /两 腿弯弯泥里拖 /背朝日头面朝水 /手 拿仙草莳六棵。
[ 4] 3
吴歌不但是一种缓解劳作压力的手段 , 同时也是人际交流的需要。河湖之中, 扁舟之间, 阿哥阿 妹你唱我应 , 其一 : 太湖茫茫跨九州 /竹叶小船无路走 /亲 爷亲娘眼泪流 /我 唱山歌解解愁; 其二: 网船 上阿妹会解愁 /湖 水当镜风梳头 /扯块迷露揩揩面 /戴朵浪花也风流。
[ 4] 100
吴歌之 吴 应当指 吴语地域 , 这一地域 从历史到现在 , 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大致是现在江苏 的苏州、 无锡、 常州地区, 浙江的湖州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一部分 , 以及上海 地区, 即原江苏的松江地 区
[ 1]
。所谓吴歌 , 便是流转于这一带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
[ 3] 88
[ 2] !
因为以上地区环绕太湖 , 所以 , 郑
[ 12] [ 11 ] 76
江南渔妇之怨, 在其以船为基本生活
二、 吴歌的方言特色
方言作为民歌的载体 , 对民歌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 是民歌地方色彩的重要体现。 吴语方言习惯上称吴语, 又叫 江南话 或 江浙话 。 吴歌 又称 吴声歌 , 它是吴语地区民歌 民谣的总称。吴语的语音和官话方言差别较大 , 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 特殊之处。吴语的代表是苏州方言。现代苏州方言 27个声母 , 43 个韵母, 7个声调 , 这个声韵调系统 [ 13] 79 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吴语方言对吴歌的旋律和音乐影响很大。吴语声调类型较多的特点, 是造成旋律线曲折细致的 一个直接因素; 单元音较丰富的特点 , 往往要求旋律在句尾、 腔节尾有较多的抒咏成份 , 以传达语意 ; 众多的方言词语 , 表现了吴语那种特殊的轻快、 柔和、 细腻、 圆润加上活泼的风韵 , 增添了歌曲的地方 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吴方言对吴歌地方色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80
其一, 方言调值对吴歌的影响。方言的调值, 对于地方音乐的声腔音调有着重要的影响。民歌中 虽然许多字调是顺从旋律而唱 , 但声调对曲调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服从整体音乐旋律走向的 同时, 吴歌 在音调与字调上常常大体吻合,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腔随字走 。这种现象使得民歌的 演唱显得丰富多彩、 色彩绚丽。民歌感人的魅力, 往往正是潜藏在这种方言特色之中。吴语除了 平 翘舌音不分 前后鼻音不分 这一南方方言的比较普遍的特征以外 ,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 就是 声 母有清浊之别 , 即塞音、 塞擦音除了送气和不送气外 , 还有清浊的区别。平声字调低而音长 , 上声 高 , 去声自低而高 , 入声低而短促, 出口即顿断。演唱吴歌必须按照吴方言的特点来咬字行腔, 如小调 ∀无锡景 #就为吴音色彩, 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 窄徵声韵 561 、 653 和小声韵 123 综合运用。级 进为主的旋法, 连续发展、 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 旋律修饰细腻华丽, 曲风柔宛妩媚。 其二, 押韵形式对吴歌的影响。民歌是以地方土语咏唱的, 那么其押韵规律亦不能离开地方土语 特定的语音框架。因各地方言土语的语音差异 , 在普通话或彼一方中押韵的字, 在此一方语音系统中 就不一定押韵, 这就造成了各地民歌不尽相同的押韵规律, 这样, 应民歌口语特点的要求, 一地民歌就 必须按该地方言自身的语音特点和押韵规律来用韵, 这是不可轻易违背的。吴歌歌词的押韵是其地 方色彩的又一体现, 如 ∀月儿弯弯照九州 #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带有强烈地方风格的民歌小 调 , 因为它是江南民歌 , 故从语言特点来看, 其衬词采用吴方言中生动形象的乡音土语: 月儿弯弯 [ 14 ] 111 ( 末 )照九 (子个 ) 州, 几家骨肉 (末 ) 团圆 ( 子个 )叙 (谑 ) ∋ ∋ 在这句 月儿弯弯 中 弯弯 应读 w ai w a i 而不是 w an w an , 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吴音 , 以及一系列象声词和惟妙惟肖的衬词融为一 体 , 与实词串联在一起用方言演唱, 极富口语化 , 起到了定韵的作用。 其三, 双关语在吴歌中的运用。吴语中大量运用双关语 , 是其又一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两 类 : 一类是同音异字的 , 如以 藕 双关 偶 , 以 莲 双关 怜 , 以 丝 双关 思 , 以 碑 双关 悲 , 以 篱 双关 离 等;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 , 如以布匹之 匹 双关匹偶之 匹 , 以药名或曲名之 散 双关聚散之 散 , 以关门之 关 双关关心之 关 , 以黄莲之 苦 双关相思之 苦 等。这些双关语的 巧妙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 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有一组 ∀子夜歌 #道 : 寝食不相忘 , 同坐复俱起。 玉藕金芙蓉, 无称我莲子 。 前丝断缠绵 , 意欲结交情。 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 。 遣信欢不来 , 自往复不出, 金钢作芙蓉 , 莲子何能实 。 [ 4] 15- 17 侬年不及时 , 其于作乖离, 素不如浮萍 , 转动春风移 。 这组歌谣以水乡熟知的风物, 通过谐音双关来比兴男女热烈的相思恋情 , 如以 莲子 谐 怜子 , 丝子 谐 思子 , 芙蓉 谐 夫容 , 藕 谐 偶 , 而用 浮萍 喻为 移情别恋 , 含蓄地表达了底层 民众的情感。 其四, 衬词和衬句在吴歌中的运用。衬词、 衬句的运用, 给吴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 有着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是表达思想感情和情绪的重要手段。一些方言象声词和语助词如 得儿 哎 嗨 呀 哈 哟 以及各地生活日常用语中的喊声、 哭声、 吆喝声等 , 听来贴切自然, 乡土气息浓烈 , 给 人以语言、 声调美的艺术享受。吴歌中衬字衬句的运用十分普遍 , 自明代以来 , 吴歌句子中就嵌入了 大量的衬字和衬句, 使句子变化多端。衬字衬句除了音乐唱腔上的原因外, 还有语音和语言的表达特 点的因素。吴歌衬字较多的长句, 一般都出现在第三句或第四句。如苏州民歌 ∀姑苏风光 ∃ 六花六 节调 #是一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带有强烈江南风格的民歌小调, 从语言特点来分析, 其固定衬词 采用吴方言中生动形象的衬词 : 五月五月龙舟会, 彩船要放浜, 端阳锣鼓声喧 ( 撒郎郎仔郎当 , 撒郎 [ 14] 436 郎仔郎当, 郎当郎当 ) , 唢呐一声响 ( 咚咚锵 ) ∋∋ 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衬词与实词串联在一 起 , 用方言演唱, 增强了地方色彩。
[ 9]
船成为吴歌表现水乡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 摇摇摇 , 摇到吴江桥 /买条鱼
[ 10]
烧烧 /头勿熟 , 尾巴焦 /盛拉碗里必八跳 /白 米饭 , 鱼汤浇 /吃仔宝宝又来摇。
∀摇摇摇 #中的船 , 拨动了无数游子和乡亲的儿时亲情记忆之弦 , 其中, 与船紧紧相联的 外婆桥 几乎成了江南水乡的代名词; 吴江芦墟 ∀渔妇怨 #: 红娘子来妇红娘 /埋 怨奴家爹和娘 /三 十六行那勿 拨 /把 奴许配到渔船浪 ∋∋奴头顶芦扉脚踏船舱 /眼 泪汪汪烧锅腔 /伊在前头把个网来撒 /奴在后头把 个桨来挡 /捞 起仔鱼来拨伊去卖 /奴在那船浪头补只破鱼网。 空间的船上得到完全的呈现。 另一首儿歌 ∀咿哑咿哑跳水车 #中的水车 , 是江南农家常见的生产工具, 见惯了踏水车活计的孩 子们, 利用家里的绣绷架、 三角凳, 模仿这一生活场景: 咿哑咿哑跳水车 /水车沟里一条蛇 /游来游去捉 [ 4] 133 蛤蟆 /蛤 蟆躺拉青草里 /青草开花结牡丹 /牡丹娘子要嫁人 /石 榴姐姐做媒人。 如此温馨的吴歌, 有 如一首摇篮曲, 将人们带入梦的江南。 其实, 水乡可以比兴生活情趣的文化符号还有很多 , 地方风物最易被子夜吴歌用来比兴乡村情 爱。从南朝 子夜体 开始, 吴歌一直保存着谐音、 隐喻双关的修辞格式 , 含蓄地表达了底层民众的情 感。关于这一点 , 稍后再论。 综上不难发现, 吴歌就这样成长于江南人与其水乡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 , 而作为这一互动过程的 伴生物 , 吴歌一方面获得了不竭的生活源头, 另一方面也被着上了鲜明的生态环境特色。所以, 姜彬 先生说 : 吴歌是长江三角洲 (古称吴地 ) 的歌, 这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乡 , 水是吴地山歌的重要生 态环境 , 离开这个环境 , 吴歌就不能产生, 至少它不会是这个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