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城市碎片--佳虹小区楔形绿地改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缝合城市碎片
—-佳虹小区楔形绿地改造
Assembling the Urban Fragments:
Reforming the Green Wedge for Jiahong Residential Community
童明’任广2杨柳新2
TONC. Ming. REN Ciuang, YANG Liuxin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TU242.9
文献标识码:A 摘耍
金桥镇佳虹小区入口绿地是一块典型的在城市快速发
展过程中被遗留的碎片,由于统筹性规划和设计的缺
失,场地内的各处功能和空间均处于孤立散落、使用
不佳的状态。

设计以调整出入社区的路径为核心策略,
曲廊的置入将原先场地中互相孤立的建筑、景观和室
外空间协调整合起来,将绿地连缀为一片有机关联而
又领域分明的复合式场所空间。

多重功能的汇集同时
也激发了居民多方位的参与和整个社区的活力,而这
正是建筑更新在表面的视觉改善背后更贴近城市可持
续更新本质的意义所在。

关键M i
城市更新;建筑更新;城市碎片;资源整合;社区活力
A b stract
The green wedge at the east entrance of Jiahong community in Jinqiao
town is a typical piece of debr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ack o f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all
current functions and spaces on the site are in an isolated and scattered
situation with poor use. Based on the core strategy of adjusting the path
for residents to enter the community, the proposed “winding corridor”
integrates the existing isolated buildings, landscape resource and outdoor
spaces on the site, and transforms the green wedge into an organic and
distinct complex space. The convergence of multiple functions also
stimulat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nd the
vitality of the whole community, which is the significance of architectural
renewal closer to the essence of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behind the
external visual improvement.
K eywords
urban renewal; architectural renewal; urban debris;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munity vitality
1项目背景和现状问题
佳虹小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中心区的东
侧,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一个以动迁居民
为主的居住区。

小区的规划格局较为规则,以行列
式住宅为主,但是由于朝向原因,与路网地形形成
了大约45°的扭转关系,于是在与东侧城市道路金
京路之间形成了若干三角形隙地。

这些三角形隙地
很难布置住宅,并且与东侧的工业区相邻,因此被
规划成为小区的公共绿地。

由于规划方面考虑不够
精细,这些三角形绿地在实际使用中偏离了小区居
民的活动范围。

位于佳虹路口的一块绿地由于规模较大,还
被进一步划分出一个三角形的街角公园,其中有一
块较为开敞的圆形广场,供居民晨练使用。

与此同
时,一座二层高的大型地区变电站及其封闭院落占
据了绿地的中央部位,使得街角公园与小区内部进
_步割裂开来,难以使用。

在变电站西侧与佳虹路之间,坐落着一座二
层楼的居委活动室,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这个原
本应当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的小楼也采用金属栅栏围
合起来,所形成的内院被用于工作人员的停车场,
这样的格局使得小区内部与外部场地进一步割裂开
来。

居民若要出入其中,不仅需要通过封闭曲折的
小径,而且需要穿过若干栅栏围墙的小门,一旦这
些小门在居委会下班之后被关闭,小区居民若要前
往南边的街角公园,则需要先向北走出永业路正门
再绕行大半个小区才能到达,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非
常奇特的使用效果:在白天工作时间,原本开阔的
居委会小院被车辆塞得满满当当,居委活动室也呈
现出一种坚硬封闭的外观效果;而一旦下班后,随
着几道铁门的锁闭,街角公园和小区绿地就成为了
相互断离的荒疏空间。

类似佳虹小区绿地这样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以
往的小区建设中较为普遍。

由于当时的快速建造过
程,很多涉及小区居民公共生活的内容并未得到很
好的考虑。

地区变电站、居委办公楼、街角公园、
小区绿地等设施要素,由于其布局关系缺乏相应的
认真推敲,在实际使用中基本上处于互相孤立的隔
绝状态,从而导致每一处空间的使用效率极为低
下。

尽管居住区在规划指标与总体格局方面未有明
显不妥之处,绿化景观的配置也较为良好,但由于
在功能内涵、行为路径方面缺乏针对社区居民使用
的考虑,这些原本应当成为小区活动中心的绿地,
沦为了各类场所之间的夹缝和边角地带,难以得到
良好的利用。

总体而言,佳虹小区绿地的规划格局和使用状
况也体现了在以往城市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开发
模式所导致的一些典型城市环境问题。

人们在规划
过程中,较多注重的是指标性建设和便捷性管理,
但是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使用缺乏充分
考虑。

不论是在尺度较大的城市片区之间,还是在
尺度较小的建筑物之间,都或多或少形成了许许多
多缺乏活力的城市碎片。

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城市规划层面上已经难
68AT 2019/11
AT 2019/11 69
有良策,值得关注的不应再是规划指标和空间布局 方面的因素,而是人与环境之间进一步的互动关 系,这需要通过更为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和操作, 通过具体的物质性设计去统筹整合这些空间碎片 以及背后的社会资源。

因而,建筑设计可以成为 在当下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整合、激活这些城市碎片 的重要途径。

2设计策略和具体操作
佳虹小区绿地的提升性工作,对于重新梳理社 区结构,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十分重要。

若要使得这 一偏心绿地能够回到社区生活的中心地位,不仅需 要良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而且也需要可行的实施 策略。

针对这类普遍存在的城市碎片空间优化项目, 推倒重建或大动干戈的物质性更新一般会导致不必 要的规模性投资,不宜作为首选方案。

如何通过相 对较小的操作方式,获得最大化的使用效果,才是 这类项目的核心问题。

因此,佳虹小区绿地优化项目的出发点是通 过节点性公共空间的提升,为整体社区环境带来活 力。

具体的设计策略就是以最小化的精准介入,激 活现状中孤立的场所节点,并将它们连接起来,从 而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景观资源和户外空间,为社 区居民及周边市民提供一处有吸引力的复合式活动 场所。

在这样的“微创”型更新模式下,针对居民 出入小区的路径进行调整,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核 心。

由于路径是结构性的,它决定了人与环境之间
的联系,能够最大程度地连接和激活现有场地中的 碎片要素。

与以往的区位状况不同,随着周边城市 建设的完善和地铁九号线站点的幵通,基地西南侧 的步行人流逐渐增加,佳虹小区绿地的区位特征将 会愈显重要,而出入路径的调整和改善,将会起到 更大的作用。

在设计前期调研中,设计师发现了在变电站与 居委会之间的一条塞满树木的狭缝,尽管在当时显 得非常隐秘,但如果一旦打通,就将会把现有的圆 形广场、居委院落、居委活动室、小区内部绿地和 运动设施广场连接起来。

这一路径的调整,一方面可以将场地中原本四 分五裂的碎片空间串联成一个清晰可辨、方便高效 的公共空间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场地中 长期以来处在边缘空间中的绿化资源,为这一公共 空间条带提供良好的景观。

如果进一步加强这条路 径的空间品质和可停留性,就可以为居民提供_个 非常良好的休憩环境。

在设计过程中,这一条路径的具体成形将成为 思考的核心,它一方面需要针对几处室外场所进行 空间完型,同时也要避让场地中的成熟树木,这样 就形成了一条形状较为奇特的线性,在附加3~4m 的宽度后,就形成了一条空间化、功能化的曲廊。

曲廊一方面以自身柔软的形式,重新整合、织 补了原本松散隔离且存有高差的几处活动场地,结 合居民回家的动线,带动了几处节点的功能便利和 行为可达性,同时通过对曲廊内部的空间设计,丰 富了出入社区过程的空间体验;另一方面,曲廊自 身也被构想为一种空间设施,它不仅界定了其周边
的活动场所,而且在不同段落中又融入自身内容, 针对不同节点的精准应对,也使得曲廊在不同的段 落中呈现出多样面貌,形成圆形广场、社区休闲广 场、亲子沙坑、社区田圃农园、居委活动室等几个 重要节点,经由曲廊而连缀成为一片有机关联而又 领域分明的复合式场所。

圆形广场以曲廊为背景形成了一处向心的社 区集会空间,曲廊则沿着紫藤架的弧线为广场提供 了一处小型舞台口。

紫藤架下,掩映在凤尾竹中的 水磨石坐凳塑造出广场的边界,曲廊也岔开一角, 与弧形紫藤廊架咫尺相望,在形态上强化了原有广 场与曲廊在空间中的延续性。

舞台设施的加入以及 与居委活动室的连接使得广场成为更为活跃的社区 平台,可以定期举行露天电影、跳蚤市场、室外聚 餐、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

将居委院落中的车辆停放稍作调整,其本身 则腾挪出来,成为供居民使用的休闲广场。

曲廊则 在南侧形成围合,将原先院墙外的几株香樟环抱进 来,形成了一个树荫庭院。

场地间原有的高差形成 了几级踏步,恰为新辟出的活动场地提供了小型看 台。

原本沿街的栅栏围墙也都替换为半高的花台, 既维护了广场的边界,隔开马路的喧闹,又不妨碍 路过的行人一窥广场上的热闹景象。

在变电站、居委办公楼与圆形广场之间,重新 界定出来的一个三角形曲廊段落,成为了新的社区 入口。

在变电站围墙转角与居委山墙间的缝隙处, 一扇开有海棠花形窗洞的曲形旋转门成为社区的夜 间门禁。

在白天,打开的曲线转门与曲廊完全吻 合,成为一段短墙,保持了曲廊流线的顺畅,而在
70 AT
2019/11
6居民出入小区路径原状
7居民出入小区路径调整
8曲廊形式生成与室外环境的关系
9改造后节点功能示意图
10水磨石坐凳塑造出广场的边界
11曲廊撇开一角与廊架咫尺相望
12围绕场地上的香樺树和高差形成休息看台
AT 2019/11 71
居委活动室中的居民,则天然成为小区安全的看护 者。

三角形沙坑兼容了原有的两株香樟,周围环以 休息坐凳形成一个半室外的社区门厅,社区的老老 少少在此聚集停留,俨然成为家门口的亲子乐园。

在外围环境的调整中,居委办公楼则围绕空间 开放与提升功能进行展开。

居委楼原为砖混结构, 限制了较大程度的空间调整。

因此在现有的条件 下,设计师将居委一层的外窗开至落地,同时置入 了多种家具化的功能立方体,将剩余的承重柱及窗 间墙消融其中。

在扩大空间感受的同时,这些家具 立方体容纳了共享厨房、卫生间、读书屋、健康屋 等社区服务设施。

在南北两侧,通过扩展一层窗口 的挑檐,使得标高相同的室内吊顶通过挑檐向外水 平延展,消弭了室内外空间的边界,使得一层活动
室的内部空间成为整个场所环境的一部分。

居委二 层同样被改造为开放化大空间,容纳了原本一层所 承担的会议、办公等功能。

通过路径调整,原先处在居委北墙后的荒疏绿 地被开辟为小块的田圃都市农园。

由于佳虹小区居 民大多是原先周边地区的动迁村民,因此都还保持 有果蔬种植的习惯。

于是在靠近小区一侧的苗圃主 要种植蔬菜,由居民认养,还原种植蔬菜的农田生 活场景;靠近居委楼的一侧主要种植花卉,平曰由 居委组织儿童花卉科普社团共同养护,同时也可供 社区的“达人讲堂”在居委活动室举办园艺插花课 程时使用。

这一段曲廊内部则容纳了原先社区入口 小径旁的展览功能,也将原本在墙角荒疏的杂草树 木转化为曲廊内的景致。

13围绕树木和亲子沙坑形成的社区□厅
14居委一层改造成为多功能活动室 15居委北墟后开辟的田圃花冉农园 16原本荒疏的绿植成为曲廊内部的框聚
72 AT
2019/11
AT 2019/11 73
3项目意义和思考
佳虹小区绿地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当 下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所面临的一种普遍状况,其特 点就是碎片化。

随着时间的延展,许多建造于20多年前的城市 地区也开始逐渐变得老旧,在城市形象和风貌方面 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与之相比,由于管理机制方面 存在的因素所导致的城市功能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城市空间碎片化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较为 粗放的城市管理,由此而来社会活力下降,则更进 一步导致环境的消极性变化。

城市环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最终载体,需要广 大市民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因此空间方面的融合性 发展,是这一提升性工作的首要前提。

同时,它也 相应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契机,将原本零碎的、不 相关的社会因素链接到一起。

佳虹小区绿地的改造项目,不仅成功地激活 了这个原先死角空间的城市活力,而且将来自于 不同片区、不同领域的居民融合到一起。

在项目 尚未完全竣工时,周边的许多居民就已经迫不及 待地来到场地中进行活动,体验这一新近营造出 来的共享空间。

随后,原本较为沉闷的居委会 活动室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围绕着周围的绿化环 境,建立了种植、烘培、读书、棋牌、运动等许 多居民兴趣小组,成为这一项目最大的提升效应。

城市更新所面对的是既有城市环境,不仅空间 环境、项目类型比较零散,资金来源也比较多元。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形势下,各级政府在城市更新方 面的投入越来越多,但它们往往来自不同部门、不 同路径,从而导致许多项目设计与资金配给之间缺 乏关联性,在现实工作中缺乏统筹性考虑和精细化 应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并进一步造成了项目效
果的一种低效应。

如何使政府每年在城市更新工作 上的投入更有合理的目标和方向,如何提升这部分 资金的使用效能,将有限的投入转化成为长期的社 会收益,这也是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的一种 维度。

筹划佳虹小区绿地改造项目的初衷,是金桥 镇为了实施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所提出的“缤纷社 区”、“家门口”服务站、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要 求。

但是在政策与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究竟 应当做些什么并不会提出特别的想法。

按照常规做 法,最终这些政策基本上就会落实为店面整治、墙 面粉刷、电线改造等常规工作。

对于当下的社区规划而言,更重要的目标是 能够通过这些政策计划,去提炼出一些更深层面的 社区功能提升工作,为社区环境和后续自我运营带 来实质性的改善,这也就是最终佳虹小区绿地项目
74 AT
2019/11
17曲廊作为居民出入时可以观看的展廊
18社区□厅成为儿童玩耍、居民聊天的汇集点 19居民在休闲广场上围观精彩的兵兵球对决 20居民在居委活动室热情参与蛋挞制作活动 21居民在共享客厅中愉快聊天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原因。

但是所有这些工作的前
提,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载体的基础之上的,没
有来自空间方面的提升,任何的政策、管理方面
的计划都很难得到具体实施。

因此,建筑设计与
环境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们
可以使原先较为抽象的各类计划具体成形,并且
可以交融起来,这相应也为专业性的设计提出更
高的要求。

佳虹小区绿地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精细的
空间与环境设计,将一系列原先零散的空地、建筑
和绿化景观串联为整体,将不同的社区活动功能、
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的使用者汇集在一起,同时也将
原本分散的不同资金来源整合在一起,使得“缤纷
社区”、“家门口”服务站、老旧小区改造等这些
不同口径的项目发挥出整体效益。

这样一种多方位的、具有叠加效应的资源整
合也正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意义所在,因为城市更新
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去实现一个光鲜亮丽的外在环
境,更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共同机制。

在这
样一种背景下,建筑更新就可以获得更为明确的导
向,通过微创的方式对社区进行小型化、渐次性的
修补,并且以此形成叠合效应,在更大的空间和
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机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
图1, 12, 18~21为任广拍摄;图2~9来源于TM Studio;图
10, 11, 13〜17为田方方拍摄。

童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任广
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项目建筑师
杨柳新
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AT 2019/11
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