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嘉业藏书楼建筑特色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业藏书楼建筑特色探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年第4期(总第100期) ———一——…—一—————一—……—一——__-¨_一——————一——一…——————…——一——一…一
嘉业藏书楼建筑特色探索
林祖藻(浙江图书馆310007)
摘要文章通过对嘉业藏书楼选址,功能布局,建筑结构的探讨以及环境设计
描述,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对现代图书馆建
筑的设计有所参考
关键词藏书楼建筑图书馆建筑环境设计
1920年I1月动工,1924年I2月竣工的浙江
南浔嘉业藏书楼,占地面积2O.92亩(I3953平方
米),建筑总面积2925平方米(包括主楼东侧的平
房),总投资l2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投
资).这幢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藏书
楼的建筑,过去曾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想
从藏书楼的选址,功能的设计,建筑的结构,环境
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同行们的
共鸣.
I.藏书楼的选址
嘉业藏书楼,建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西南
郊的鹧鸪溪畔,小莲庄刘氏家庙旁.楼主刘承干
为什么要将嘉业藏书楼的建筑选在此地?有关资
料涉及甚少,但笔者认为能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探讨,以便对此有所认识.
I.I嘉业藏书楼的楼主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
记》中明确标示"余之为是楼,非徒藏之,又将谋所以永其传";"隶之义庄,宗人共守之".由此可见,
刘承干将嘉业藏书楼的楼址选择在自己家的祖庙旁,考虑将来"与宗人共守之",可能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I.2据载,刘承干的生父刘安江,又名刘锦藻,
清同治元年(I862)出生,清光绪年问先中戊子(~888)科举人.再中甲午(~894)科进士,具有"赐花翎三品衔候补五品京堂"的头衔生父在青年时期,在小莲庄里,将三四间平房作为渎书处,颜日"昧灯JJi".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刘承干选址在此, 也可以说有其纪念意义.
1.3刘承于的伯父刘安澜.清咸丰,L年(1657) {三16岁l{]秀才,光绪十一q(I885)'j他的弟
刘安(刘承f的牛父刘锦藻)杭州僦读迎
考.时值农历七月,"秋暑方炽,小楼面西,尤烦郁
不可耐,君尚衣棉布,临窗诵读".结果,试期未
到,刘安澜就中暑归天了.祖父刘铺怜惜大媳妇
安澜妻邱氏(25岁)"少孀又无子",就将承干过继. 这样刘安澜成为刘承干的过继父.I899年刘镛去世,刘承干便以"承重孙"的身份,继承祖业,一夜
之间,遂成豪富.此后,刘承干再以湖州蚕丝业为
发展方向,据说敛财达四千多万两银子,成为南浔镇的"四象"(指拥有资财千万以上的刘,顾,张,庞
四大家)之一.刘承干在自己的家乡继承祖业,在
家乡进一步致富发达,选择在自己的祖庙旁建设藏书楼,应当说是顺理成章之事.
2.藏书楼建筑内容的设计
藏书楼建筑的功能设计和现代图书馆的功能
设计有着许许多多的区别.但是从藏书的功能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藏书楼,也是建设最晚的藏书楼之一,我们认为, 它既继承了古代藏书楼的特点,又对藏书楼的设计有所发展.特别是嘉业藏书楼的功能设计,可
以说,楼主是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后做的决策. 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记》一文中自叙:"宣统
庚戌(1910)开南洋劝业会于金陵,瑰货骈集,人争趋之.余独徒步状元境各书肆,遍览群书,兼两载归;越日,书贾携书来售者踵至,自是即有志聚书"由此可见,刘承干是在1910年开始聚书,到1920年I1月动工建造嘉业藏书楼,前后已相隔约I1年的时间.在这I1年的时间里,具体已经搜集了多少书,搜集了什么书,由于史料之故,不十分完整.但,至少可以知道:
浙江宁波卢青崖(卢址)博学嗜古,尤好聚书,
搜集善本,典籍3O余年,得书数卷1916年,藏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年第4期(总第100期) 书散出,大多数由刘承干收购."抱经堂外抱经楼.此日卢家嫁莫愁,万卷校雠何处去,绿签碧轴尽归刘."这说明了当年刘承干收购卢址抱经楼的情景.
在黔南有一莫氏影山草堂,创自清道光年间,
莫氏搜集宋元珍本甚多,1917年,部分藏书归刘承干.
l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王公大臣们纷纷
逃难,怡亲王府内的旧藏图书大量流出,这也就成
为朱学勤(杭州人,成丰三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 "结一庐"藏书楼的重要藏书内容.朱学勤之子朱徵,好书如其父.但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死后,
有遗书八十柜归其婿张幼樵所有.一代名楼"结
一
庐"藏书烟消云散.后来被刘承收购,还包括部
分印书的版片.
总之,正如我省历史学家顾志兴先生所说:
"刘承干自1910年有志藏书起,积十年之久,耗费大量资财,购得大量书籍.收购古籍可以说是来
者不拒,时人说他'凡书贾挟书往者,不愿令其失望,不论新旧皆购之'."刘承干所得之书,都藏在
上海寓庐,求恕斋即为当时储书之处.以后藏书
日丰,上海堆不下了,便在家乡南浔小莲庄刘氏家庙旁择地建设藏书楼.
据不完全统计,刘承干在这十年期间,搜集了
大量的宋元椠本,地方志书,刊印版片等等,在建
筑嘉业藏书楼时,刘承干就按照所搜集的藏书内容及其历史渊源进行设计.
2.11914年,刘承干因捐了巨资为光绪皇陵植
树,清逊帝溥仪赐以"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刘
承干深以为荣,"兹楼之成,即以额榜,所以记天恩也".同时,还在正大厅设立了嘉业厅.
2.21917年,刘承干向清逊帝进呈自己编印的
《纶旅金鉴》,溥仪赐他"抗心希古"匾额.所以,刘承干就在嘉业藏书楼的主楼二层中间设计了希古楼.
2.3刘承干的继父刘安澜,尽管只活了29岁,
但他生前"博征群籍,托始开国,下讫中兴",写成
了《国朝诗萃》初稿,刘承干为完成继父刘安澜未竟之作,编了《续国朝诗萃》的初稿为此.特收集了大量的清人诗文集.刘承干在设计藏书楼时就在前面一进的西侧设计了"诗萃室".
2.4刘承干认为藏书中的镇楼之宝宋刻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有名,所以就在正¨前面一进的东侧,设计了"宋四史斋",并藏有自E1J的各种样书,同时还作为会客之所
2.5刘承在上海的寓斋叫做"求恕斋".所
一
14一
以,就在书楼的前一进二层,靠近休息处,设计了"求恕斋".珍藏宋元珍本和明初精椠,为全楼之
菁英所在.
2.6刘承干在江苏的平望购买了"黎光阁"的
藏书.黎光阁藏有名人的别集,总集,诗文评,词
典,类书等,十分珍贵.所以就在主楼的二层,"希
古楼"的后面设计了"黎光阁"专藏这些古籍.
2.7刘承干在搜集旧书时,还收集了大量的地
方志书和丛书.所以,他就将一层的厢房设计为
方志存储室.将二层的厢房设计为丛书存储室.
.总而言之,刘承干在设计藏书楼时,有许多资
料表明,是根据十多年来所搜集的各种古书典籍的情况和内容特点进行合理安排的,真可谓煞费苦心,而且也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3.嘉业藏书楼的建筑结构
藏书楼的建筑设计,无论是天一阁的范钦提
出的"书不可分",其长子范大冲继承父志"规定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还是刘承干提出
的"谋之永其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收藏的图书典籍不受人为的或自然的损坏或散失.所以,他们在藏书楼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布局方面都动了很多脑筋.创造出极具特色的藏书楼建筑. 嘉业藏书楼的建筑结构设计,也确实使人感兴趣.
3.1嘉业藏书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前后
两进,各有七楹,左右两厢房,各有六楹,共五十二楹.建筑面积约2250平方米.整幢大楼呈回字形.中间设计了约365平方米的宽敞的方形大天井.由于南浔濒临太湖,水网交织,地势又低,尤
其在江南梅雨季节,古籍图书的防霉极为重要. 所以,这口宽敞的天井的设计,就有用武之地.既可以作为藏书楼在夏季曝(晾)图书以及安全防范的理想地方,又有利于自然的通风与采光.另外, 楼主对这口天井的设计,非常巧妙,使用了方砖平铺,使其草木不长.
3.2刘承干对主楼的设计极为独特.楼的四
周墙基使用花岗石,筑高约5—6尺.一方面显得稳重,结实,牢靠和坚固,另一方面,这里地处水网地带,湿度较大,环境非常适合白蚁繁殖,异常坚固的花岗石无疑对防白蚁的破坏,有着天然的独特作用.
3.3在楼内一层的地面上,刘承干使用"专窑
烧制"的青砖铺地.这种青砖质地厚实.敲击声如中磬青砖之下.以瓦钵铺垫,承托.同时,在瓦
钵之中,掺细沙.青砖离地有一尺多.使地下的
潮气难以j升,可以保持藏书楼底层的{燥,极有利于占籍图的保护
林祖藻:嘉业藏书楼建筑特色探索
3.4整幢藏书楼的楼上楼下的层高都有4—5
米这样,屋顶的高度约l0米.这样设计,一,一方面.楼层高,十分有利于自然通风,对室内的散热
也十分有好处;另一方面,楼外的林木,一般也无
法覆盖其上,屋顶上的瓦面就无枯枝败叶阻塞,能够保持雨水的畅通,对楼房的防漏极有好处.
3.5整幢藏书楼的上下层楼面,面向天井的一
面,都设计了落地长窗.这样,非常有利于自然的
通风和采光.另一方面,在楼上层回廊的铁栏杆
上精心雕镂了"希古"字样,楼下层回廊的铁栏杆也精心雕镂了"嘉业藏书楼"的字样.精雕细镂,
特别细致,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3.6藏书楼的东侧,建有四进平房.总面积约
750平方米.这四进平房与主楼用墙相隔.前二进.主要用于藏书楼编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场所. 靠后二进的房子作为存储印书版片的库房和版片刻印工人的起居室.这样布局安排,将藏书楼与
工作人员的生活起居和工作场所相互区分开来, 既便于书楼和工作人员的联系,又保持了藏书楼本身的独立性.也可以防止无关的闲杂人员无故进人.同时又可以预防生活中必须的火烛危及藏书,所以,从总体的布局方面来理解,这样有分有合,有隔有通,从根本上保证了书楼的使用和安全.
4.嘉业藏书楼的环境设计
可以说嘉业藏书楼的环境设计在我国藏书楼
的设计中是首屈一指的.有许多方面的设计效果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嘉业藏书楼和刘氏家庙小莲庄隔水相望.在
小莲庄内有宽广的水面,水榭,长廊石刻,假山等建筑.嘉业藏书楼在设计时,就考虑与小莲庄相呼应,使其环境更为幽雅,宁静,和谐,使藏书楼更增添异彩.
4.1近2l亩(13953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刘承
干在其四周设计了一条宽7米,长430米的护城河.这样用清水环绕,楼外有园,园外有河.既可
以预防外人擅自进人,又可以美化环境.此外,万一
藏书楼发生火警,也可以就地取水,以救急之用.这在藏书楼的建筑上是极少见的.
4,2楼主在藏书楼的主楼前的中轴线上,设计
了一个和书楼相协调的园林,在园林中,设计了一口水池,占地约3亩,池形似荷叶称荷花池.池上筑一岛,岛j二建了一个六角亭,取名"明瑟亭"在"明瑟亭"的左右两侧,各修建了三曲桥,通往两岸.桥的另一端又各设亭子,露置东侧桃树前的称之为"障红";隐于西侧竹丛之中的称之为"浣碧".桥亭结合,三亭鼎立,水中倒影,意境深幽在"明瑟亭"的南面,还屹立着一块奇石.据
悉,此石是从朱氏述园移运过来的.高约2米,自右向左观之,形似虎踞长啸.奇石的腰间有一铜板大的小孔,撮口吹之,声如虎吼.清代大学者阮元在此题了隶书"啸石"二字,并有当时的金石家张廷济在道光乙己年(1845)的题句:"是石为吾师阮相国莅浙时鉴赏物,今归沈君茂庭,先后交石, 足称佳话."由此可见,此石已辗转于不少名人. 也可以说,它有着历尽沧桑的不凡历史.
沿着荷花池的四周堤岸,还筑有十二生肖假
山.怪石嵯峨,凹凸相间,厚透漏皱,相映成趣.
这样,既可以预防池岸的崩塌,也可以让读者或游人坐观静赏,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4.3刘承干对藏书楼前林木花卉的设计更是
人情人理.八十年的藏书楼,庭院内林木参天,花草扶疏,曲径通幽,令人赏心悦目.仔细端详,推
敲琢磨,确实会令人感到楼主在此是花了一番苦心的.楼之四周,紧靠墙处,种植花草,如牡丹,芍药,菊花等,这些花草根浅,不伤墙基;稍靠外一点,为园林曲径,供人欣赏四季花木;曲径之外,便是桃树李树,杏梅樱桃,芭蕉竹林等.这些树木,
比人高数尺,既可遮阳,又不会因树根而影响墙基;在这些丛树之外,更有林木森森,香樟,松柏, 玉兰等等.这些高树,离主楼的墙基较远,树根影响不了房子,离屋顶又有相当的距离,加上屋顶甚高,可以免去秋风落叶积房顶,防止屋漏.
4.4当人们步人嘉业藏书楼东面小桥的铁门时,就会有一种鸟语花香,古树林立,春意盎然的景致扑面而来,也确实会给人们一种幽静,朴实, 庄重的世外桃源之感.当您进人由江西德化人刘廷琛书写的"嘉业藏书楼"门匾的大门之后,又有一
种古色古香书斋之家的优雅之感.各种红木家具,大理石画屏,各种各样的书橱,书箱,书架等更会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些"顶天立地"的玻璃大柜橱,其结实,牢靠,安全而且适用,真令人拍案叫绝,也会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嘉业藏书楼的各厅,堂,阁,斋,楼,室
内,有我国近代名家挥毫留翰的匾额,楹联,抱柱
对联等等.这些名人有翁同,郑孝胥,曹广权,
吴昌硕,罗振玉,傅增湘,吴土鉴,杨钟羲,左孝同,
吴郁生,朱孝臧,王潜等等.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
一
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楼主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记》中述及自己藏书楼的设计与建筑的效果时感慨万千:"园之四周.环以溪水.平临块莽,(下转第22页)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年第4期(总第100期) 有助干扩大图书馆影响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可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借阅合一,使读者在一处就能找全所需的各种载体的资料;也可设立信息咨询导航服务,为读者提供具有专家水准的个性化服务.
改革规章制度.树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图书
馆管理理念:对外敞开图书馆的大门,延长开馆时间,欢迎读者来馆;对内彻底开架,让馆藏接近读者.营造开放的空间,延长开放的时间,提供足够
的好书,省却借阅的烦琐,这应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最理想状态.
3.3从工作上,包括关心读者,创新服务和关
怀弱势上下功夫
设身处地关心读者.真正站在读者角度,始
终把维护和关爱用户利益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服务,每一个细微之处,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中人文关怀的温馨,体会到在图书馆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便利.
开展读者服务创新.读者服务的创新要用人
文关怀的情愫,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
的发展理念,重新审视读者服务内容,服务方式,
服务布局,服务流程,服务设施,服务戒律,服务态
度等,充分尊重读者的主体性,把相关的服务由指
导变为引导,促使服务成为一种文化,提高到一种
精神需求的高度.
关怀弱势读者.现在高校图书馆好多服务项
目都是收费的,而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
性的差异,家庭收入的差距使得部分大学生属于
贫困人群中的弱势读者.这类弱势读者为了少花
钱都尽可能地少上机,因疏忽而导致的各类罚款
有的真使他们难以承受.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体谅
这些读者,在电子阅览室上机,打印,复印,代查代
检,办证,补证,挂失,罚款等方面,尽可能关心这
些弱势群体,用爱心赢得这部分读者的信任和尊
敬.
总之,现代高校图书馆强烈呼唤科学精神与
人文精神的融合,这种融合要求图书馆以满足读
者需求为宗旨来开发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让新技
术成为读者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
杆,返朴归真,从本质上真正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人
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柳小望.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
2.曾晓珊等.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人文精神.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
3.许开凤.高校图书馆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
精神教育中发挥作用.图书馆论坛,2002(5)
4.丁瑶.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精神探讨.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OO4(1)
(收稿日期:2004—08—16)
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米
(上接第l5页)直视无碍.门之左,即家之小莲
庄,而宗祠家塾悉在焉.比邻适园,又石铭观察之
别业也.春花秋月,梅雪荷风,景物所需,取供悉
办.灵瞩莹发,朝暮尤胜.人家历历,半住斜阳.
林影幢幢,如耸危塔.庭石孤啸,榜声一鸣.负手
微吟,诗境亦古.千桑万海之中,局天踏地之境.
比年以来,此为最适"."而仲郢读书,名教自乐,
李愿避世,理乱不关……千金待价,宝中之一壶.
斗室自娱,消神州之万劫……委心乘化,优游忘
年,拙者之效,然耶否耶."
嘉业藏书楼的建筑也受到了国际上图书馆界
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1994年9月1313,国
际图联第一副主席罗赛尔?鲍登在参观嘉业藏书
楼后,非常感慨地留下了翰墨:"这是一次令人难
忘的参观,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藏书楼
这个藏书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个藏书楼对中
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Thiswasafascinatingvisittoamoslinterestingli—
brary.Itiswellmaintainedandthelibrarymakes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
Chineselibrarianship.)
参考文献
1.李性忠.嘉业藏书楼一二十世纪藏书文化史上的丰碑.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2.顾志兴.刘承干与"嘉业堂".见:顾志兴.浙江藏书家
藏书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
3.黄建国.试论嘉业堂藏书楼的特点.见:黄建国,高跃新主编.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7
4.郎忘忧.嘉业藏书楼主的一生及其亲属.见:黄建国,高跃新主编.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1999.7
5.林祖藻.嘉业藏书楼今昔.(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199
6.6(1)
6,林祖藻.天一阁,四库楼和浙图嘉业藏书楼的建筑特色.
南方建筑,1997(2)
(收稿日期:200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