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寿”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其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寿”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其传承
【摘要】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俗的重要内容。
“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寿”的推崇、对“寿”的艺术体现、对养“寿”之道的探索,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哲理。
而且,“寿”文化的传承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寿”文化生命观养生阶段意识中庸死亡观尊老
一、“寿”文化概说
“寿”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寿”字最早可追溯到周代,作为金文(青铜器铭文)出现,形似一位驼背拄杖的老者,是典型的象形字;由年长”、“年老”的含义,“寿”字又被赋予“长久”之义。
“寿”是长久神圣的象征。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在我国传统五福中,寿是排在第一位的。
一切生命的美好享受都要建立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古人认为,千富贵不如一长寿。
“寿”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宗教,道家追求“长生”,佛家相信“生死轮回”,都与“寿”文化不无关系。
“寿”渗透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折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
二、“寿”文化的传统艺术表现
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寿”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上的体现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寿”字的形之美就为这种艺术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古人讲“寿”字抽象出“团寿”、“长寿”等字形,精美多样,广泛用于各种装饰;“团寿”多用于布艺,“长寿”多用于建筑。
“寿”字是写法最多的汉字,人们根据其不同写法,创作出“百寿图”、“千寿图”甚至“万寿图”,体现了人们祈祷“多寿”的美好愿望。
除了“寿”字本身,还有很多有寿的象征意义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寿”文化雅俗共赏,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高雅艺术还是民间文艺,都欣然以“寿”为艺术取材。
历代宫廷,尤其是清宫,都有很多以“寿”为纹饰的服饰、用品;民间也多用年画、剪纸等作为对“寿”的吉祥追求的体现;而历来也有无数的书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寿”为主题的作品。
三、“寿”与中国人的生命观
(一)“长寿”愿望与提倡养生
“养生”一说似乎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现代社会才十分热门,实则不然。
养生的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既然人们推崇长寿,希望长寿,自然会探寻延年益寿的方法。
所谓“寿有长短、养有得失”,“我命在我不在天”。
孔子云:“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南宋朱熹解读为:“动而不恬,故乐。
仁而有常,故寿。
”明代的长寿之人汤绍恩将前人的养生之道概括为“动静乐寿”,并践行之,最终九十七岁高寿而终。
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医学经典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养生的重视,前人总结出的养生观念对于今天人们的保健养生也有很大的意义。
如中国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内经·上古天
真论》中说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见,先民们就认识到要以该以规律的饮食起居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古人是爱惜生命、珍视健康的,绝不提倡以健康为代价去追名逐利。
传统的观念认为,养生贵在养康,健康是长寿的前提,也是长寿的基础。
健康的长寿才是有意义的。
寿命的长短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健康的生命才是高质量的生命。
因此,提高生命质量是追求长寿的前提。
(二)注重“寿诞”与阶段意识
对于诞生日的纪念,是古今中外皆重视的,或大或小都有些庆祝纪念的活动。
在中国,对生日的纪念似乎有着更多的讲究。
过生日,是一种成长的纪念,是人生旅途的一个个驿站。
年轻时过生日只能叫做“过生日”,老年时才叫“做寿”。
一般来说,进入六十岁以后为进入老年期。
对过生日和祝寿的普遍重视体现着中国人对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意识。
中国人强调每到一个年纪,就要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出生之日,人们来到世界的头一天,是一生中最重大的纪念日;“三朝”、“满月”、“周岁”都是生命之初重要纪念,是“日—月—年”的最先积累;七岁“龆龀”为换牙龄,十岁“幼学”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起点,二十“弱冠”标志成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岁,是人们进入老年期的第一个寿诞大庆,是人生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
六十“耳顺”,人到六十,能明察大义,能听取不同的言辞,处世圆熟。
很多老人认为,过了六十花甲而死去,就算是寿终正寝,没有什么遗憾的;以后多活的年岁,都是一种恩赐,一种福分。
这是一种“寿”的心态,体现了对自然规律
的尊重,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年少时期的过生日是一种成长,是生命进步的阶梯;年老时期的“祝寿”是一种人生的回味,是生命的歌颂,是对生命稳健走下去的祝福。
(三)怡神益“寿”与快乐处世
“怡神”、“心逸”是我国养寿学说的重要思想,就是说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注重心理健康。
乐观的情绪是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最好的精神良方。
《太平经》云:“人无忧,故自寿。
”古人认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
乐观怡神、心逸延寿。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志士以乐观著称,孔子、陶潜、苏轼等莫不是乐观豁达之人,推崇恬淡安静、怡然自得的处世态度的古圣先贤不胜枚举。
虽然先人们生活的年代远远不如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们战胜灾祸的能力远不及现代社会的人类,但是快乐、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直是代代中国人尊崇颂扬的。
纵观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最多为人所称道的,还是摒弃外在的诱惑,寻求生命的本真,所谓功名利禄皆“身外之物”。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思想代代流传,虽然也引起过不少争议,但不得不说,这是先人的智慧,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性格。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浮华的外物,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万物便能够获得快乐的人生。
一言以蔽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养护生命与中庸为度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儒家认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即平衡、适度的意思。
中庸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那么中庸和“寿”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寿”文化崇尚养生,中庸思想主张的“中和”思想被一些养生学家发展为养寿理论,即提倡一种张弛有度,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状态。
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的“狂欢节,但是中国没有,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从不推崇极端和“疯狂”,生活就应该中规中矩;那些挑战心跳的极限运动也没有发端于中国的,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从不提倡冒险,威胁生命的事情不能够做。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古代的养生家们提倡保持“动而不烈,劳而不倦”的“中庸”运动态度。
当然,劳苦的百姓是没有条件“劳而不倦”的,但是年老以后,不论贫穷富贵,都开始减少操劳,颐养天年。
“父母在,不登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人对身体的爱惜是出于“孝”的;而“孝”文化与“寿”文化密不可分,“孝”就要敬父母,“寿”提倡尊老,二者都提倡养护生命。
热爱生活不走极端,养护生命不无端冒险,中国人对待生命是审慎而怀着尊重的。
(五)“鼓盆而歌”与“死”的哲思
“寿”文化是关乎生命的文化,人们希望生命健康安宁,绵长不绝;可是,人的愿望毕竟不能和自然规律抗衡,死亡是人类不能逃避的问题。
怎样对待死亡,是生命观的重要组成。
我国古代的道家圣贤庄子的一个故事颇能体现出中国人推崇的死亡观:庄子的妻子离他而去,庄子非但没有悲伤恸哭,反而“鼓盆而歌”进行庆祝。
庄子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变化,如同四时变换,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并不应该悲伤。
这种不以死亡为悲伤的态度并不是只有庄子这样的圣贤之辈才有的态度,中国民间也不乏庆祝形式的死亡仪式。
在我国民间,婚丧并称为“红白喜事”,有的地方还会吹打弹唱地丧事喜办。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将老人的离去作为一种归宿,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坦然超脱的接受。
同样是因为人们认为死亡并不代表完全的消失,而是生命形式的变化,所以中国人还十分看重祭奠逝者、祭祀祖先。
四、“寿”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流到今日,“寿”在中国人的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健康长寿任然是人们的美好希冀;但是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有了更多更现实有效的手段去达成健康长寿的愿望,而不再需要“百寿图”、“寿山福海”等物质的承载来寄托情感,老年人的“大寿”也不如从前那般受重视;也即是说,“寿”文化的形式正在渐渐淡化,甚至消失。
但是,“寿”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必要性在于:“寿”文化不仅仅是“祝寿”、以“寿”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这些外在体现,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智慧;它引导人们尊老、尊重生命、珍爱生活,提倡人们以健康合理的方式生活,认真地对待生命。
其可能性在于:很多古老的民俗消失了,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使很多传统的信仰不复存在,依托在这些信仰上的民俗文化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无法存活;想要挽救那些失落的民俗文化,而无法恢复传统的信仰,几乎没有可能性。
而“寿”文化存在的基础是对生命的崇拜和信仰。
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甚至是有增无减的。
或者说,“寿”文化没有走向消失,走
向消失的是丰富多彩的“寿”文化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恢复和传承自然要比挽回信仰容易许多。
五、结语
“寿”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出中国人乐观豁达地生命态度。
在现代科技文化占领了人们生活的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遗忘,丢失了很多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寿”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1]《中国寿文化图话》,周艾久、侯美莲编著,学苑出版社,2001.9
[2]《寿诞趣谈》,金文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
[3]《生命的追求,生命的尊重——寿文化探幽》,覃柳平,船山学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