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
如隋代,毎年立春
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这说明统治者()
A. 鼓励商业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重视农业生产
D. 强化思想控制
2.睡虎地秦简《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这项规定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生产水平高超
B. 手工业已居主导地位
C. 手工业有标准化要求
D.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
3.如图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
结论是汉代()
A. 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B. 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C. 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 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4.如表为唐代诗歌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述。
据此可以推知()
记述出处
“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
(唐)李嘉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鱼盐隘里巷,桑柘盈田畴。
”(唐)岑参《送颜平原》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A. 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B. 民间草市出现了繁荣
C. 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D. 重农政策得到了落实
5.宋朝设有专供外商居住的地方“蕃坊”,其管理者亦从外商中择选最有德望的人充任,并由朝廷任命。
此外,朝廷在外商聚居之地,配备专供外商子弟读书的专门学校“蕃学”。
上述内容说明宋朝()
A. 传统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B. 商业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C. 夷夏之辨观念已经打破
D. 外商管理受到政府重视
6.如图的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
B. 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 都方便了帝王游玩江南
D. 都促进了都城经济发展
7.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指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
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最能体现“商业革命”内涵的是()
A. 出现区域性大商帮
B.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C. 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 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8.康熙中期后,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量中已无足轻重,取而代之的是南洋为中心的
中荷贸易、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贸易、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这()
A. 表明天朝体制渐趋解体
B. 得益于朝野掀起的商战浪潮
C. 有助于入超格局的逆转
D. 反映传统经济仍具一定优势
9.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所凿水池养鱼,池上
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
这体现了()
A. 生产方式更新
B. 经营理念守旧
C. 人身依附加强
D. 小农经济解体
10.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
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
棉花担 6.54% 5.72%
印花布匹14.25% 4.98%
棉纱担 6.94% 4.86%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经济结构完成转型
C. 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D.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11.阳光卫视播出的52集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第5集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
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一定会提到()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外商企业的鼓励
C. 清政府放松民间设厂限制
D.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
12.张謇说过,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他把纱厂的名字叫
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13.清末民初,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西裤,着西装的留洋学生也多了起来;有人
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女扮男装也成为一种时尚。
这反映了()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元化
14.1895年前,中国全国拥有的铁路,仅仅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1895年后中国相继修建了东清、胶
济、滇越、京汉、粤汉、津浦、沪宁、京绥铁路等铁路,到1911年,中国修建了9618公里的铁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思潮的推动
B. 外国资本的介入
C. 清末新政的实施
D. 民国政府的建立
15.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
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 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根据“一五”计划期间的部署,5年内开始的694个限额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
总数的68%;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占总数的32%。
这一部署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
B.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发挥原有工业基础的作用
D. 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17.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创业浪潮,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下海”经商;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
材料反映出()
A. 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
B. 城乡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C. 国有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18.美国纽约在历史上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74年之后
叫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
这样变化是因为()
A. 西班牙已丧失海上霸权
B. 荷兰殖民扩张的得与失
C. 英国赢得对法殖民战争
D. 葡萄牙殖民霸权的衰落
19.《剑桥欧洲经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世纪后半期)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
并利用它们,而是经过精心的有计划的实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 兴起于重工业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 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20.如图是法美英三国在不同时期煤产量(单位:百万吨)情况。
对表中数据合理解释的是()
A. 煤炭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
B. 英法工业化程度高于美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轻工业相对发达
D. 电力的应用在美国更广泛
21.学者王绝非指出,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
80.8万人。
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这一变化()
A. 体现了两党制的相互制衡
B. 促进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C.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D. 扩大了代议制民主的基础
22.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国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一现象与古希腊的政治状
况相比,它反映了()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先进性
B. 近代以来国家、社会事务的复杂化
C. 政治文明的继承性和多样性
D. 资产阶级文明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2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
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引领者”的含义是()
A. 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
B. 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
C. 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
D.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4.20世纪70年代,美国推行的是“从亚洲撤退”的“尼克松主义”。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
府提出了“美国未来在于太平洋”的口号。
这一政策的变化()
A. 反映出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 体现出政治多极化的明显趋势
C. 表现出亚太综合影响力的提升
D. 表明美国孤立亚洲政策的失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带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以兴旺的家庭工业为主的市场性企业模式—“温州模式”,还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珠江模式”。
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1.12亿人,比上年新增就业600万人,超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992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365家,1993年超过400家。
全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亿元,约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以上。
--摘编自齐鹏飞、杨风城《当代中国编年史》等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点并分析不同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据材料二,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摘编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27.材料: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面对山河破碎,矢志抗金五次上书孝宗皇帝,
呼吁南宋当局奋发图强,重整国势。
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主张。
其中,在经济方面,提出“农商相籍”论断,强调农业和商业并重发展;就农商之间关系为“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为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他认为必须树立“经商之人也是才”的思想。
其次,他认为,朝廷对社会商业活动进行管理并征收合理的赋税以充国用,是无可非议的。
与此同时,他所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持完全赞同的态度。
--摘编自赵瑶丹、方如金《论陈亮“农商相籍”的重要思想及经商自救活动》
根据材料,概括陈亮“农商相籍”思想的主要主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亮“农商相籍”思想主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本是上古时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历代对立春的庆祝,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隋朝在立春前五日,“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牛、耕夫和犁具象征铁器牛耕,也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正确。
A项与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可知体现的是手工业有标准的要求,C 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水平高超,体现的是标准化规定,A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掌握。
3.【答案】C
【解析】体现牛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中原地区农业发达,也反映出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故C正确。
汉代画像砖体现的不是农业集体耕作,而是个体耕作,故A错误。
B项错在“普遍”,说法欠妥,故排除。
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稻”“鱼盐”“桑柘”“茶”可知,当时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C正确;
题干未体现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关系,排除A;
草市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策作用,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生可根据材料“稻”“鱼盐”“桑柘”“茶”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宋朝政府设置蕃坊,任命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管理者,同时配备专供外商子弟读书的专门学校“蕃学”,这说明政府重视对于外商的管理,D正确;
题干主题仅仅涉及政府对待外商的做法,不能得出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结论,排除A;
B错在“主流”,排除;
夷夏之辨主要针对的是境内的少数民族,而且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这种观念的变化,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管理者亦从外商中择选最有德望的人充任,并由朝廷任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和元朝大运河都有助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朝灭亡是因为暴政而非大运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便了帝王游玩江南”与元朝运河不符,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所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都城在长安,远离大运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答本题需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并正确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这一“商业革命”的最佳体现,故选B;
出现区域性大商帮和大量商业市镇兴起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D;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宋代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排除C。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清前期传统农业发展到顶峰,手工业产品品质佳、产量大,丝绸、瓷器、茶叶畅销海外,换回大量白銀,故D正确;
天朝体制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清前期是强化时期,故A错误;
商战出现于近代,故B错误;
长期以来中外贸易中,中国都处于出超地位,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取而代之的是南洋为中心的中荷贸易、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贸易、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题意可知,这位地主进行了农牧渔多种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现了生产方式的更新,故A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这位地主进行了农牧渔多种经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故经营理念守旧不符合题意,故不选B。
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故不选C。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不选D。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将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D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C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相关知识。
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启沅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继昌隆缫丝厂,诞生的原因有: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正确;
外商企业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是刺激作用,排除B;
C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
D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题干“阳光卫视播出的52集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第5集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可以看出张謇创办大生纱注重民生.张謇创办的是纱厂可以看出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故C项正确;
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
B项表述错误,材料中表述的是轻工业的发展;
D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张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人中国,民间纷纷效仿,而且出现了女扮男装,这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出多元化现象,D项正确;
“主流”说法不能体现,排除A项;
近代中西并存,排除B项;
题干未涉及到服饰改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结合题干“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西裤,
着西装的留洋学生也多了起来;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女扮男装也成为一种时尚”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特点及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5年以前我国的铁路里程还非常短,但到1911年铁路里程就大大增加。
结合
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想兴起,推动了铁路的修建,故A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895年前后中国铁路发展情况,主要是受实业思潮的推动,“外国资本的介入”不属
于主要原因,所以B错误;
清末新政实施于1901年-1911年,与材料不符,所以C错误;
民国政府建立于1912年,与材料不符,所以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95年后”“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D
【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切入,结合三大改造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该题相关的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要掌握。
16.【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在沿海和内地地区均有分布,且内地相对比重大,因此这一部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工业于1952年底完成,A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于1964年,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下海’经商;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可得出,三次大规模创业浪潮均出现于改革开放后,反映出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故A项正确;
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生产关系未发生过根本改变,只是进行过局部调整,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与国有经济规模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阿姆斯特丹是荷兰人最初建的。
,后来被英国人夺走改名为纽约,因此B 正确;
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荷兰的殖民扩张,结合其扩张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荷兰的殖民扩张,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誉为“海上马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