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第四单元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步高】(新课标)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同步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肖像(xiào)弄堂(lònɡ)
遒劲(jìnɡ) 近狎(jiá)
B.咯血(ké) 菲薄(fěi)
瞋目(chēn) 婆娑起舞(suō)
C.翌日(yì) 赠言(zēnɡ)
颓圮(pǐ) 长歌当哭(dànɡ)
D.襁褓(qiǎnɡ) 鹧鸪(zhè)
漫溯(sù) 叱咤风云(zhà)
答案 D
解析A项“狎”应读xiá。
B项“咯”应读kǎ。
C项“赠”应读zè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暴劈开挺立血脉贲张
B.树巅潮汛俱备如雷贯耳
C.保姆告示惊蜇脚踏实地
D.凋残喇叭刹那渔贯而行
答案 A
解析B项,俱备—具备;C项,惊蜇—惊蛰;D项,渔贯而行—鱼贯而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作品不多,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但整体感把握得很好,音乐选择了比较轻松的电子风格,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烦躁,令人叹为观止。
B.杭州的餐饮业与其他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没有互为支撑形成共生共赢的局面,从而导致城市餐饮文化也方兴未艾,难以做大做强。
C.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不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为准。
D.他志存高远,并不像有些失败者那样灰心丧气,甚至再无作为潦倒终身,而是立下宏愿,邯郸学步自成大业,最终成为一个“人过留名”的强者。
答案 C
解析A项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B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
C项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述,也泛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D项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4.(2013·新课标全国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
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答案 A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B项动宾搭配不当。
将“调控”改为“严惩”。
C项偷换主语。
第二个“都能”改为“使他”。
D项缺少宾语。
在“形象”后加“的问题”。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5.诗中所写“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与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
这是一种动情的赞颂。
6.如何理解“伟大的疲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种肯定和赞颂。
诗人赋予母亲的疲倦和坚忍已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8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7.“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这句话的表达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纷乱,不绝如缕,极大地冲击了人的视觉感受。
8.如何理解“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伸手好似就可触及故国土地,但依然无法实现,诗人只好伴随浓浓的乡愁由想象返回到现实。
主观的愿望与现实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1题。
华南虎(节选)
牛汉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注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牛汉正在
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
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9.“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10.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11.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节的意思?说说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把对华南虎的描绘与对自己在十年浩劫中所经历的类似这只华南虎的遭际与抗
争的感情,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赋予这首诗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美学内涵。
诗人在诗中把华南虎作为一种象征物,通过对这一象征物的内涵喻义的开拓,一面热情赞赏不苟安于囚困的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一面鞭挞了围观者的麻木与可笑。
三、创新语用
12.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出,完成全诗的创作。
要求:第①处完成后,前三行诗应是一个排比句;第②处和第③处应保持语意连贯,结尾处应有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不管命运的手如何沉重,
不管皱纹怎样锁着前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
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
②碰到了初春的和煦的风。
③这一切岂不随风飘去?
解析仔细阅读要求,前三行诗应是一组排比句,那么第①处句式应该是“不管……”;第②处和第③处要句意连贯完整;结尾处要加上表明诗句语气的标点符号。
13.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是怎样一个所在?作品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对它的描写是“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雨路,上面小三间房舍……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这可以说是潇湘馆的全景图。
第三十五回潇湘馆又是另一番景象,“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请谈谈潇湘馆的景物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潇湘馆长满了竹子,竹子凌云有节,暗喻黛玉博学高洁;(答才华出众、清高亦可)湘妃竹上的点点泪斑,暗示了黛玉的多泪与悲剧命运。
(意思相近即可)
对梨花、芭蕉、苔痕等景物进行分析亦可。
(梨花)“白”是梨花最大的特征,它素淡雅洁,冰清玉润,馨香淡远。
梨花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孤高性格。
(芭蕉)蕉叶承雨,清愁点点。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
雨打芭蕉,正是林黛玉终日泪光闪闪的真实写照。
(苔痕)苔痕清幽孤独,潇湘馆院内的“苔痕”,突出了林黛玉遗世绝俗、孤独寂寞的生活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