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水养殖鱼类疫苗发展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广东海水养殖鱼类疫苗发展策略探讨
'文丨阳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陈丽玲
中国水产科学硏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巩华赖迎迢
广东省海岸线长,滩涂广阔, 港湾众多,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 在全国海水鱼养殖中举足轻重。

据 《中国渔业年鉴2019》统计,2018
年广东海水鱼养殖产量59.5万吨,
约占全国海水鱼总产量的39.8%。

此外,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深水网 箱养殖,拓展了养殖空间,比浮筏
式网箱养殖增产20%,展现了海水 鱼养殖在广东地区蓬勃的发展活力O
随着产业的发展,病害防治引
起业界共度关注。

广东地区海水养
殖鱼类易感病原主要有虹彩病毒、 神经坏死病毒、弧菌、爱德华氏菌、 刺激隐核虫、抱子虫、指环虫、三
代虫等。

长期以来,海水鱼疾病控 制主要依赖化学药物,随着人们对
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识的提高,作为 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病害控制措施,以疫苗为代表的绿 色防控产品正成为国际海洋水养殖 业的标准生产规范和研究开发的前
沿热点领域。

海水鱼疫苗研究开发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
前景,广东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粤 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科技优势,引 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病的虫苗
海水鱼类疫苗国内外现状
水产疫苗可安全、有效地预防
水产养殖动物疫病,已成为国际上 水产疫病防控的主流技术。

1975年, 可用于海水养殖的鮭疗疮病ERM
疫苗在美国获得生产许可,开启了 水产疫苗产业化进程。

据不完全统 计,截止到2017年,全球商品化水 产疫苗数量总计154种,其中海水 鱼类疫苗有61种,主要应用于鮭、
鱒、鯛、鱈、餉、鲜、獅、香鱼、 石斑鱼等养殖鱼类,涉及病原18种
(类),其中病毒6种(类)、细 菌12种(类)。

病毒疫苗主要以鮭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鮭鱼贫血病 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等灭 活注射疫苗为主,也开始发展新型
生物技术制品,如亚单位口服疫苗
和DNA 疫苗等。

而细菌疫苗以弧菌 类为主,并针对水产养殖生产中多
种病原的继发、混合感染,开发多 联多价制品。

多联疫苗的覆盖面大, 日本于2010年发布《水产养殖用
药第23号通报》中多联疫苗占水产 疫苗的37%。

多联疫苗的联苗层次 越来越丰富,2011年韩国动植物渔
业检验检疫局开发了牙鲫海豚链球
菌-无乳链球菌-迟缓爱德华氏菌-
鳗弧菌-粘着杆菌五联灭活疫苗, 2012年挪威、丹麦发展鮭弧菌病、
疥疮病、肠炎等疾病的六联、七联 疫苗。

目前商品化水产疫苗趋向实 用化,在全球商品化水产疫苗中,
注射疫苗占多数为66.7%,实用性 高的浸泡、口服疫苗分别约占20% 和13.3%,浸泡和口服疫苗中大多
为2005年以后发展的新疫苗。

我国海水鱼疫苗研发相对滞后, 近10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
加,主要针对牙鲜、大黄鱼、石斑 鱼等养殖鱼类开发相关疫苗,涉及 病原14种(类),其中包括虹彩病
毒、神经坏死病毒、弧菌、爱德华 氏菌和刺激隐核虫等,拟进入临床
和获批的疫苗制品8种,已经获得
国家新兽药证书的2种,分别为牙 鉀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
172
2019年11月刊I技术
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和大菱解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现阶段仍未进入商品化生产。

广东海水鱼类疫苗研发策略
本文对广东海水鱼类疫苗研发的思路作简单总结,分别有以下4点:
(1)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合作机制。

疫苗应用需要免疫基础理论的支撑,目前相关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于加强人工屏障和流通监管与重大疫病强制性免疫等,需要政府强化现有的技术、行政和法律等各项措施保障。

目前水产养殖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还普遍存在,总体科技水平低、规模小、科技意识薄弱,各种养殖技术缺乏系统化统筹和指导,各种投入品的质量还缺乏有效监督和准入制度,从畜禽和淡水鱼类疫病防控工作经验来看,水产病害防控工作需要各级部门共同协作,根据不同地方的生产模式创新合作机制。

科研工作者在区域化合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首先由他们从技术和措施上提出规划,同时由政府主导,集合不同层次的技术平台通力合作,着眼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区位优势,推进科研、产业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促进产业发展。

(2)开发新型疫苗和实用技术,以解产业燃眉之急。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病原复杂。

我们研究发现,溶藻弧菌对斜带石斑鱼的LD50为2.0x105CFU/g体重,而浸泡免疫后,对溶藻弧菌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也最高;哈维氏弧菌对卵形鳍鳍的LD50为1.4x106CFU/g体重,差别7倍,且同样浓度同种方式下,哈维氏弧菌对卵形鳍鳍的保护也相对差。

结果说明,在选择疫苗产品时,需要根据本地区的流行情况作出针对性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当下,疫苗研发应重点针对海鲂、石斑鱼、鯛类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虹彩病毒、弧菌、刺激隐核虫等重大病原,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绘制地区病原及变异株型分布图,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构建海水多联多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疫苗。

此外,要做到科学使用疫苗。

使用者需结合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养殖模式制定区域差异化免疫方案和实用技术,特别要重点考虑疫苗的接种途径。

鱼类疫苗注射投递的免疫效果好,但对鱼体应激大且人工劳动强度高,不适合大规模应用,发展新型高效的浸泡或口服免疫技术是鱼类疫苗投递的主要发展趋势。

如何提高鲍和皮肤对抗原的摄入量,是建立浸泡投递技术的首要问题;如何减少或降低抗原在胃或前肠被消化水解,提高后肠对抗原的吸收是口服投递的研究重点。

(3)规范生产,发展高效生产工艺。

水产疫苗生产工艺技术主要为细胞培养和发酵培养,细胞培养用于制备病毒疫苗,发酵培养主要用于制备细菌、基因重组亚单位、核酸疫苗。

近年发展起来的疫苗高效生产工艺技术主要为细胞大规模培养和补料高密度培养。

通过对毒种培养条件、病毒最佳收获时间、病毒灭活条件、抗原配比等优化,提高病毒抗原培养效率、缩短抗原培养与灭活时间等,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海水鱼类病毒疫苗如大菱鲫红体病虹彩病毒灭活疫苗生产工艺为传统转瓶细胞培养技术,需逐步向细胞反应器悬浮培养和微载体培养技术升级。

我国海水鱼类弧菌疫苗如海水鱼弧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生产技术工艺为传统发酵培养。

随着高密度培养技术发展,鲫蝶类鱼用多价鳗弧菌活疫苗MVAV6203A-1生产工艺采用补料培养技术;弧菌重组外膜蛋白ompk和牙鉀淋巴囊肿病基因工程疫苗等规模化生产技术采用高密度培养表达和抗原大规模浓缩分离纯化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完善,可大幅提高疫苗抗原10-100倍的得率。

建立起广泛适用性的放大生产工艺,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助力海水鱼疫苗产业化发展。

(4)加强产业化示范,发展配套技术。

在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智利、亚洲的日本、韩国,都已经全面实行水产疫苗接种策略.其养殖效益远远超过我国普通行业产出。

而我国水产疫苗的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截止至2017年底,我国仅有6种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3个获得生产许可.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对疫苗产品的需求。

从目前一些项目的进展来看,海水鱼疫苗产品产业化示范与应用,可以减少药物使用,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水环境,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因此需要从各方面鼓励技术创新推广示范,争取相关支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当然,单单依靠疫苗技术不能解决产业所有问题,传统的病害防治模式往往是有病治病,忽略了无病防病的理念。

有必要建立相关疾病的检测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主养品种主要病害的标准化防治体系,才能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疫苗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关键保障。

X
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