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外国文学]拉康论自恋_侵略性与妄想狂的自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
拉康论自恋、侵略性与
妄想狂的自我
严泽胜
内容提要 对人类自我的虚幻性及其妄想狂结构的揭示,是拉康 主体解构战略的重要一环。

拉康认为,自我的虚幻性源于它是基于自恋认同的产物,而这种自恋认同模式又生发出自我的侵略性,自恋与侵略性之间的两极张力构成了自我的妄想狂结构,此为人类社会冲突之根源。

由此,拉康进一步指出,建立在妄想狂自我基础上的人类知识,必然是妄想狂性质的,因此,对先验自我和客观知识的信念,不过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妄想症式的想像。

关键词 自我 自恋认同 侵略性 妄想狂
拉康于1948年5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十一届法语精神分析学家大会上提交的理论报告!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比!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简称!镜像阶段∀,1949)早一年正式发表。

但在他的!文集∀中,前者却编排在!镜像阶段∀之后。

从内容上看, !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是对!镜像阶段∀的补充,是后者论题的逻辑延伸。

如果说!镜像阶段∀通过描述自我的自恋认同的起源,从而揭示了自我的虚构性和异化性,那么,!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则通过表明侵略性源于赋予自我以身份的自恋认同模式,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出自我的自恋与侵略性之间的张力构成的妄想狂结构,强化了对理性自我观的批判瓦解。

侵略性问题其实很早就进入了拉康的理论视野。

在博士学位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中,拉康就分析了妄想狂女病人埃梅何以会攻击她的自我理想(即代表她的理想的他人),指出这是一种由自恋癖引发的 自我惩罚妄想狂。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乃是拉康对其此前分析的理论深化。

拉康称之为 从我们经验的现象学向元心理学的飞跃。

#拉康在!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的开篇提出,要开创一个具有科学用途的,也就是说,能够为侵略行为变化不定的临床经验建立衡量尺度的概念。

他认为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是必要的,因为精神分析的概念体系不是
∃18∃
教条主义的而是开放的。

这就是说,弗洛伊德试图从 生物学领域出发理解人的经验、提出 死亡本能存在的可能性,拉康却对弗洛伊德这一立场所遭遇的疑难(apor ia)进行反思,以此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

那么,弗洛伊德的疑难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强迫性重复、仇恨、矛盾心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即受虐、施虐)这一类顽固现象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用一元的本能理论来解释。

于是,弗洛伊德建议我们设想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基本本能,即爱欲本能和毁灭本能。

第一种本能的目标是要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保护它们%%%简言之,就是要结合在一起;与此相反,第二种本能的目标则是破坏联系并毁灭事物。

就毁灭本能来说,我们可以假定它的最终目标是要把生命引入无机状态。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死亡本能∋。

( 死亡本能这一似是而非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信徒中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拉康把人的分裂、毁灭倾向%%%即一般所理解的 侵略性%%%的问题与自恋问题联系起来,无疑可看作是对这种争论的回应。

拉康指出,在探讨基本原则时,有益的做法是先回到精神分析经验的现象上来。

)拉康从精神分析的经验出发,认为 经验中的侵略性是作为有意的侵略行为和作为身体肢解的形象而为我们所察知的,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侵略性显示自己是有效的。

∗就是说,病人的侵略性作为一种 意向为分析者察觉,而此 意向在病人的行为中会有无数的表现方式。

在许多地方我们可以测度出意向的压力来:在有时构成他的整个话语基调的要求性语调中,在他未完成的句子中,在他的迟疑中,在他转调变音和口误中,在他对事件描述的失实处,在他对分析规则的不规范运用中,在其迟到和故意的缺席中,而且常常是在其反诉、指责和虚妄的恐惧中,在其愤怒的情绪反应和威吓的企图中。

+这里说的 意向(intention)是什么意思,拉康并没有特别加以解释。

在现象学中,这个词意味着意识对某个对象的倾向性。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拉康很可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意向一词的,只不过他扩大了该词的含义,使之既可指心理结构的意识倾向性,又可指无意识倾向性。

那么,这样一种意向会对侵略主体产生什么效果呢?拉康说: 这种侵略意向特有的效能是明显的,我们常可以从一个人对依赖于他的那些人的教养行为中观察到。

有意的侵略性施行折磨、损害、分裂和去势,它导致死亡。

,也就是说,拉康把侵略意向对主体的影响看作是形成性或教养性(forma tive)的%%%无论主体对侵略性的表达可能受到多大的限制。

这种效果可以用铭刻在心理结构上的 印记来描述,而这些印记可称为 形象。

根据拉康,侵略意向特有的形象是阉割、截肢、肢解、脱臼、切除器官、吞噬、身体炸裂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可归于 破碎身体的意象(imagos of the fra gmented body)名下的那些意象。

−如果说在!镜像阶段∀中拉康强调的是完整的身体形象对主体的构形作用,那么在这里,拉康突出的则是破碎身体的形象对主体的构形作用。

正是这些形象构成了自我的自恋与侵略性这两极倾向。

拉康写道:
侵略性是我们称之为自恋的认同模式的相关倾向,而这种认同模式决定了
人的自我以及人的世界特有的实体域的
形式结构。

.
为什么说侵略性是自我(及其世界)由之而建构的这种认同的 相关倾向?从拉康的 镜像阶段概念我们已经清楚,幼儿对其自身镜像的自恋性认同从他认出自己的

19

拉康论自恋、侵略性与妄想狂的自我
那一刻起就支配着他的心理生活,幼儿对镜像的迷恋成为决定他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一个因素。

在拉康看来, 在六个月到两岁半之间,正是这种对人的形体意象的迷恋,而不是幼儿早期并不存在的移情作用支配着幼儿面对与他相似者时的行为的全部辩证法。

在整个这一时期,我们都会记录到一种常见的转移性的情绪反应和叙述。

打人的幼儿却说自己被打了,看见别人跌倒自己却哭起来。

/这些 转移源于一个事实,即那种建构自我的、认同视觉形象的行为本质上是异化性的。

镜中反射的形象不是幼儿自身,而且,一旦幼儿开始视觉形象认同的游戏,就有无数他者的形象来充当认同对象。

作为视觉形象,幼儿的镜像和他看到的其他同龄幼儿的形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 他被认作了 我。

但是,幼儿对自身的破碎身体经验与他所认同的统一视觉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于是,这种不一致给幼儿产生的困扰,便会转移为种种指向他者的侵略性倾向。

也就是说,这种不一致引发了自我当中某种原初的妄想狂。

侵略的潜在倾向,随着幼儿认同他者时把体现在他人行为中的欲望当作是自己的欲望而逐渐增强。

在模仿他人时,幼儿也会根据他人的欲望塑造自己的欲望,而这样就不可避免会导致幼儿为了他人的欲望对象而进行侵略性的争夺。

在这个意义上说,指向他人的侵略性正好处于自我结构的中心,因为自我是通过幼儿与视觉形象的自恋性认同的辩证法而形成的。

关于这一点,拉康写道:
在这儿有一个结构上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要理解人的侵略性的本质以及
它与人之自我及其对象的形式关系,就
必须使自己的思维适应这个十字路口。

正是在这种爱欲关系中%%%在其中人类
个体把一个使他与自身异化的形象凝固
于自己身上%%%产生了个体会称之为自
我的那种激情组织所基于的活力和形
式。

这种形式将定形于主体内在冲突的
张力中,此张力决定了他对他人欲望的
对象生发出欲望。

0
这样,原初的协作迅速演变为侵略性的竞争,由此发展出他人、自我和对象的三边关系,而 这就是为什么人的自我永远不能还原为他所经验的同一性。

在这个意义上,最好把自我理解为将个人、他人和欲望对象纳入相关关系的一组结构, 主体否定自己的时刻和主体指控他人的时刻混同一体,人们于此可发现自恋的妄想结构。

所谓 主体内在的冲突,在拉康看来,即是主体与自我的冲突,即是 原初认同(自恋认同)把主体构造成与自己竞争的对手。

!因此,只有考虑到想像的自我与处在想像界之外并被自我所异化的主体之间的冲突,我们才能理解拉康将侵略性界定为 主体生成过程中自恋结构的相关张力 ∀的含义。

一些拉康的评论者把侵略性看作是对自我的想像统一性的一种防御。

#但这一看法与拉康理论的要旨正好相反。

拉康感兴趣的侵略性不是对自我的理想统一性的一种防御,而恰恰是对这种统一性的反抗。

侵略性是摧毁塑造自我的那种想像的一种身体形式的冲动。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侵略性在幻觉中与种种对身体完整性的破坏,如阉割、截肢、肢解、脱臼、切除器官、吞噬、身体炸裂相联系。

在拉康看来,侵略性的 破碎身体的形象是对自我的格式塔的颠覆。

正因为侵略性不是由对自我统一性的威胁激起的,而是由自我本身的异化结构激发出来的,所以最强烈的侵略冲动往往产生于个人面对与己完全相像者的时候:
如果病人是以惧怕化身所特有的奇怪方

20

外国文学评论 No.4,2003
式经历这种情境的,那么这种处境就会
在他身上引起无法控制的焦虑。


在某种程度上说,拉康有关侵略性的想像起源的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的一个神秘而引人关注的经验,即人类对身体伤害和肢解的迷恋。

圣∃奥古斯丁曾认为,人们围观血肉模糊的尸体, 仅仅是为了体验它给予他们的那种悲惨和恐惧的感觉。

%然而,根据拉康的理论,对身体切割形象的癖好实则源于自我的想像起源所包含的内在张力,它是主体反抗其想像的身份对其产生的遏制力的最初表现。

拉康在!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一文的开篇指出,这篇文章的要旨是 对弗洛伊德用死亡本能这一术语所表达的谜一般的意义做出某种说明。

对拉康来说,侵略性是与死亡连在一起的%%% 侵略性施行折磨、损害、分裂和去势,它导致死亡 &,但它不仅仅与别人的死亡连在一起。

拉康的研究使我们得以重新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主张对他人的侵犯可归结为某种自我毁灭的冲动。

弗洛伊德以原始的自我毁灭力量的 外转(turning outward)来解释这种侵犯的原动力,因而他声称, 死亡本能的一部分被转向外在世界,作为一种侵略和毁灭本能而呈现。

∋只不过,在死亡本能的这种 外转中存在着自我保存的因素,这一保护机制以某种替代来满足自我毁灭的冲动, 这样11生物体摧毁的是某个其他的东西%%%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而不是其自身。

()与此相比,拉康的阐述更有优越性,它根据想像的转移来说明这种自我保存机制的运作。

对镜像阶段的幼儿来说,其身份落入一种相似性中,因此,撕碎他人的幻觉在无意识中就替代了自残。

正如布斯比所说, 在想像的化身的反射轴上,谋杀和自杀是一回事。

(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拉康的女病人埃梅攻击代表着自我理想的他人竟是出于自我惩罚的妄想冲动了。

拉康写道: 可以说,人在每个时刻都以自杀来构成他的世界。

弗洛伊德大胆地阐述了这个心理经验,不过,他用&死亡本能∋等生物学术语来表达这一经验很是自相矛盾。

(在拉康看来,是黑格尔提供了有关人类的侵略性这一特定功能的最终理论,他似乎预见到了我们时代的铁的法则。

拉康说,黑格尔从主人和奴隶的冲突推断出我们历史的整个主观和客观的进程。

在这里,自然的个人被认为是虚无,因为在死亡这一绝对主人面前,作为主体的人就是虚无。

人的欲望只有通过他人的欲望和劳动的中介才可能得到满足。

如果主人和奴隶的斗争涉及的是人对人的承认,那么这种承认也是通过对自然价值的激进否定来宣布的,无论这种否定是以主人的无效暴政还是以劳动的生产暴政来表达。

(!拉康在此谈论的是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拉康是通过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来理解黑格尔的。

按科耶夫的解释,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是欲望。

真正的人性欲望不同于动物性的需要,它指向的对象不是实在的物,而是他人的欲望。

这种对欲望的欲望就是希望他人所 欲望,也就是希望被他人 承认。

因此,人的欲望就是要求承认的欲望。

这种要求承认的欲望是单方面的,即人总想被一切人承认,却不愿反过来承认任何他人。

这样,希望被他人承认的两个人为争得对方的承认,就必然陷入一场生死战斗中。

战斗的胜者成为主人,败者则为奴隶。

可见,人的侵略性实源于这种要求承认的欲望,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生物本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康认为黑格尔提供了有关人类侵略性的最终理论。

经由黑格尔,拉康展开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

拉康认为,在 正常的道德

21

拉康论自恋、侵略性与妄想狂的自我
中,侵略性常常与力量这一优点混淆,从而
造成侵略性在现代文明中的突出地位。

人们以为,侵略性表现了自我的发展,因而在社会中必不可少,并在道德实践中被广泛接受。

但是,按照拉康的说法,达尔文的生存斗争理论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它反映了维多利亚社会的弱肉强食和经济兴旺,而这种兴旺认可了这个社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社会破坏,而且,这个社会是以不干涉最强悍的捕食者为猎物而竞争的自由形象来为弱肉强食辩护的。

在拉康看来,这种被自由竞争所掩盖的个体主义的膨胀在社会中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后果,它既可以表现为 激情的&民主∋混乱,也可以表现为自恋性暴政这只&大黄蜂∋对这些激情的拼命压制。

因此, 当今时代对自我的推崇%%%与强化它的关于人的功利主义概念相一致%%%最终会进一步使人沦为个体,也就是说,最终会造成一种近似于他的原初被抛弃状态的灵魂孤立状态。

(∀
前面已提及,拉康重铸精神分析学的侵略性概念,旨在更深刻地揭示自我的性质。

从自我理论,拉康又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知识在其 最普遍的结构上是妄想狂性质的。

在拉康看来,人的自我结构与知识结构具有相关性。

因为决定 自我的形式结构的自恋认同方式(侵略性是其相关倾向)也决定着 人的世界所特有的实体域的形式结构, (#这样,对客体的经验与自我的经验就是相互关联的。

而自恋认同的特征即所谓的 形式的凝滞(formal stagnation)。

拉康指出:
这种形式的凝滞类似于人类知识的最普遍的结构:这种结构使自我及其对
象具有了持久性、同一性和实质性等特
征,简言之,就是具有了完全不同于格
式塔的实体或 物的特征11 (∃
但正如拉康所表明的,在最一般层面上,这种知识本身恰恰是对我们的经验的不断流动特征的否定。

从希腊哲学的最早阶段,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知识就被认为是对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中保持不变的东西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就成为某种代替实际经验的东西。

这就好比自我所想像的统一身份代替了支离破碎的实际身体经验一样。

从对世界的前科学性的描述到高度精密的科学模型,种种知识体系均旨在提供某种统一性,以代替表面上混乱和破碎的实际经验。

也正是这种对统一性的允诺,赋予了这些体系以强烈的吸引力。

而这一切,用拉康的一个术语来概括,就是妄想狂知识(paranoiac knowledge)。

拉康在!镜像阶段∀中说过,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与我们对妄想狂知识的思考是吻合的。

(%也就是如马尔科姆∃鲍伊(Malcolm B owie)所解释的, 自我结构和知识结构两者都被一种异化的意志、一种表面上不可解答和不可处理却很吃香的疯狂所定型。

(&这样,人类的认识就恰似 疯子想要将他心中的法则强加于他心中的混乱世界之上。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卷入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拉康曾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讨论过后者提出的 妄想狂批评理念。

在达利看来,妄想狂是 伪幻觉(pseudo-hallucinatory)性质的,因为尽管妄想狂包含某种虚幻的现实表象,但它也具有某种有意识地寻找意义的企图。

他通过绘画中的双重形象%%%例如一匹马同时也是一个女人的形象%%%来说明其观点,他写道: 只有通过一种纯粹的妄想狂过程,才可能获得一个双重形象,即一个客体的表象(没有解剖学或形体上的变形)同时也是另一客体的表象(同样没有显出安排痕迹的任何变形或畸形)。

∗)达利的这个观点有助于证实

22

外国文学评论 No.4,2003
他的第二个观点,即错觉(delusion)是解释(interpretation)的组成部分。

这并不是说错觉随着解释产生,而是说错觉和解释是同时出现的;换言之,错觉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而妄想狂则是一种不依靠变形而是依靠逻辑的创造活动。

这样说来,疯子就不是失去理智的人,而是使梦的连贯获得客观性的行动先驱。


拉康在其博士论文以及后来的文章中对妄想狂的讨论显然受到了达利的 妄想狂批评的影响,而达利对拉康的理论亦赞赏有加。

在发表于1973年的!不可告人的自白∀中,达利写道:
拉康向大多数当代人还不明就里的现象%%%妄想症%%%投下了一束科学之
光,并赋予它以真实的意味。

在拉康之
前,精神治疗犯下了一个粗俗的错误,
即它认为妄想症的精神错乱的系统化
符合事实的发展,并认为这种现象
应被看作是一种 合理的疯狂的症
状。

拉康则表明相反的情况才是真实
的:精神错乱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


天生具有系统性,是一种受到注定围绕
其自身的驱力的驱使从而趋向于现实性
的活跃因素11妄想症的精神错乱保护
自身并且进行征服。


可以说,在妄想狂这个问题上,拉康和达利是相互影响的。

达利宣称: 我相信我的妄想症是一种绝对结构的表现,是它的内在性的证明。

∗!相比之下,拉康视知识为天生妄想症式的看法似乎质朴得多;不过,和达利一样,他谈论的也是人的世界的一种内在结构。

人类的知识开始于一种幻念%%%一种误解、一种谎言、一种诱惑、一种诳骗,最后构成一种在劫难逃的自主系统。

精神分析是一种 批评的阐释系统,它试图回溯并重组主体原初的精神错乱。

与达利的妄想狂批评不同,精神分析在心灵记录之间作无休止的摇摆,但是,它作为系统对系统、幻念对幻念的游戏,却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人类心灵可获知的真理。

∗∀
可以说,拉康的!镜像阶段∀和!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等论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自我的生成和结构的激进理论,这一理论在多方面公开向以自我心理学为代表的英美新弗洛伊德主义提出挑战。

拉康此举的目的是要恢复精神分析学原有的质疑精神。

当年,弗洛伊德和荣格抵达美国时说他们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瘟疫;曾几何时,精神分析学这一在欧洲大陆极富革命性的人文科学,在英美却蜕化成了社会调节手段,变成了治疗心理学。

当然,拉康的挑战并不限于精神分析学范围。

他的早期论文表明他已开始思考自我的性质和知识的特征这些基本哲学问题。

应该说,拉康对知识的妄想狂结构的评论和他对笛卡儿式主体的批判是相辅相成的。

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主体视为复杂的认同辩证关系的产物,以这样一种结构主体观来取代 我思主体观,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到拉康也会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取代妄想狂认识论。

从!精神分析中的侵略性∀我们可以推断,拉康式的认识论必然会提倡根据 非持久性和 非实质性结构来描述或解释实际经验的认识体系,也就是回归 动物性欲望的水平和放弃对 实体或&物∋的妄想狂信念的认识体系。

∗#在拉康描绘的人类自我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虚幻的形象、想像的认同、永劫不复的异化、自恋的妄想、侵略性的争斗,这一切构成了拉康的想像秩序的特征。

在拉康看来,想像秩序是形象和想像、欺骗和诱惑的领域,它使主体产生完整性、综合性、自主性、二元性、尤其是相似性的幻觉。

想像秩序对主体的迷惑力来自于镜像的催眠效

23

拉康论自恋、侵略性与妄想狂的自我
果。

因此,想像秩序植根于主体与其自身身体形象之间的关系。

想像秩序对主体既是诱惑也是陷阱:它把主体囚困于一系列静态的定象中,这些凝固的形象就是自我。

按拉康的说法,在精神分析的经验中, 自我代表着对症候治疗的一切抵抗的中心。

∗∃为此,拉康指责自我心理学无可救药地迷陷在想像秩序中:自我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的目标是使受分析者的自我与分析师的自我发生认同,从而把精神分析简化为一种想像的二元关系。

在拉康看来,这无疑是对精神分析的彻底背叛,这种做法只能加剧主体的异化。

拉康认为,精神分析必须 永远拆解或斩断想像的奴役之结, ∗%其核心手段在于对象征秩序的运用。

只有运用象征才能解除想像秩序的囚困主体的定象。

对分析者来说,要想对想像有所把握,惟一的方式是通过把形象转变为词语,就像弗洛伊德把梦当作字画谜一样: 想像只有转化为象征才是可解释的。

∗&把象征之维引入精神分析,正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拉康理论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对拉康来说,从想像到象征的这一理论方向的转换,不仅是一种学理逻辑,而且也隐含了一种伦理要求。

想像是自恋认同%%%因而也是误认和异化%%%的领域,是主体间性结构被镜像反射掩盖的领域;想像关系基于自恋认同的侵略性而存在,因而是一场与他人的永久战争;而象征是语言、社会交换和主体间性的领域,可以说,象征是对话的场所,而对话本身是 对侵略性的摈弃 ∗∋;因此,瓦解想像以抵达象征,摈弃侵略性的争斗而促进主体间的和平对话,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在伦理意义上的当然使命。

#)∗+,−./0 ! ∀ ∃ & ( (! (∀ (# (∃ (% ∗# ∗∃ ∗% ∗∋Lacan, c rits:A Selection,trans.Alan Sheridan,Lon don:Tavistoc,1977,p.16,p.9,p.10,p.10,p.
10,p.11,p.16,p.19,p.19,p.20,p.20, p.22,p.22,pp.15-16,p.10,p.28,p.26, p.27,p.16,p.17,p.2,p.17,p.23,p.7, p.12.
( Freud, An Outline of Psyc ho Analysis,Standard Edition o 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 al Works o f Sigmund Fre ud,XXI II,ed.James Strachey,London:Hogarth Press,1958,p.
148.
# Wilfri ed Ver Eecke, Hegel as Lacan s Source for Neces sity
i n Ps ychoanalytic Theory,in Interpreting L acan,ed.J.
Smith and W.Kerrigan,New Haven,Conn.:Yale Uni ver sity Pres s,1983,p.126.
% St.Augustine,Con f e ssion,trans.R.S.Pi ne Coffin, Harmonds worth:Pengui n Ltd.,1961,p.242.
∋ () Freud, Ci vilization and Its Disc ontents,SE XXI,p.
119,p.110.
( Ric hard Boothby,De ath and Desire:Psychoanalyt ic Theory in Lacan s Return to Freud,Routledge,1991,p.41.
(& ∗∀ 马尔科姆∃鲍伊!拉康∀,牛宏宝、陈喜贵译,昆仑出版社,1999年,第46-47、44页。

(∋ 拉康!谈心理因果∀,见!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77页。

∗) ∗ 转引自Elisabeth R oudinesco,Jacques Lacan&co.:A History o f Psychoanalysis in France,1925-1985,trans, Jeffrey Mehlman,London:Free Ass ociation Books,1990, p.110,pp.110-111。

∗ ∗! 达利!不可告人的自白∀,转引自马尔科姆∃鲍伊!拉康∀,第43、44页。

∗& Lacan, Fetishi sm:The Symbolic,the Imaginary and the Real,(with W.Granoff),in Perve rsion:Psychodynamic s and The rapy,ed.M.Balint,Ne w York:Random Hous,p.
269.
[作者简介] 严泽胜,196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近期发表的论文有!拉康与分裂的主本∀等。

责任编辑:萧 莎

24

外国文学评论 No.4,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