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A. 发展中国家走上联合的道路
B. 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与壮大
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D.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新的政治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2.
下表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表。

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1950~1954年1955~1959年1960~1964年1965~1969年年平均逆差(单位:亿美元)17252834
A. 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B. 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 美元地位不断下降,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D. 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涨”现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际收支逆差从17扩大到34,会导致美元地位不断下跌,固定汇率体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故C项正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与“逐步失去”不符,故A项错误;
“关贸总协定”等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不利于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
70年代出现“滞涨”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3.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

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

这表明胡佛()
A. 已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
B. 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
C. 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
D. 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
【答案】C
【解析】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相矛盾,胡佛反对政府管制生产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0%.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源于知识经济的兴起
B. 未受“滞胀”危机的影响
C. 促使多极化趋势形成
D. 助推其谋求更高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A.知识经济的兴起应该是在90年代。

B.材料看不出日本是否受到了经济滞胀危机的影响。

C.材料看不出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D.材料反映的是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在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如表所示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以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40\%38\%36\%34\%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8\%34\%43\%37\%Z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22\%27\%37\%36\%43\%
A. 反映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
B. 高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接近
C. 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答案】D
【解析】A.材料看不出经济上多极的发展趋势。

B.材料看不出三类国家的发展水平相近,只能看出它们的比重逐渐接近。

C.材料只能看出低收入国家的总体比重超过发达国家,但看不出发展水平的高。

D.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业比重发达国家越来越少,而中等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越来越多,这说明发达国家逐渐向外转移工业生产。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他们是转而发展知识经济。

6.下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简表(部分)。

这表明
A. 美苏超级大国霸权受到一定挑战
B. 新兴独立国家工业化起步
C. 发展中国家尝试建立国际新秩序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不结盟运动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提出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
,可以看出不论是不结盟运动还是七十七国集团都反映了第三世界国际力量的崛起,他们要求改变世界不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
,即尝试建立国际新秩序,故选C;材料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会议,没有涉及美苏大国霸权,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独立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排除B;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组织,D错误。

7.1964年1月9日,时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菲利普斯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

”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

据此可知,中法建交( )
A. 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彻底分化
B. 极大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是中法间意识形态差异缓和的产物
D. 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的相似处境
【答案】D
【解析】“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我们已经一再清楚地表明,美国反对承认共产党中国”表明两国在两极格局中的相似处境,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8.如表为1盎司黄金与美元的兑换变化表上述变化反映了( )
1933年1934年1973年2009年
28.35美元35美元42.22美元997.8美元
A.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丧失
B. 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C. 美国黄金储备的持续减少
D. 美国操纵世界经济的能力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933年﹣2009年黄金与美元的兑换呈上升趋势,说明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故B项正确;
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9.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A.材料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欧洲,而不是对战后整个世界。

B.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要联合,并不是强调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平等关系。

C.材料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实现联合,成为推动欧洲联合的因素之一。

D.材料看不出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关系。

故选C。

10.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后,无政府的状态开始让位于讲求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之下的和平处理,哪怕是冲突十分尖锐的国家社会。

”材料反映出“冷战”结束后()
A. 世界和平问题亟待解决
B. 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C. 缓和冲突成为国际共识
D. 军事斗争意识渐被淡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冷战”结束后,较为尖锐的国际冲突让位给了在统一管理和规则下的和平处理,这说明靠暴力解决冲突的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而可知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显示世界和平问题等待解决,A项错误;
材料强调和平解决冲突的普遍性,但不能得出和平解决冲突是否已成为国际共识,C项错误;
和平处理冲突不等于军事斗争意识被淡化,忘战必危,D项错误。

故选B。

11.表美国若干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变化
对外出口工业产值黄金储备
1947年1970年1948年1969年1949年1971年
32.4%13.7%53.4%40.8%75%9.7%
表中所示变化反映了()
A. 军备竞赛使美国国力下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D.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外出口、工业产值和黄金储备等经济指标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黄金储备急剧下降,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厚的黄金储备,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因此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但随着战后西欧经济共同体、日本等国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放缓,黄金储备严重不足,美元霸主地位无法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
军备竞赛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提升了国力,故A项错误;
多极世界格局至今尚未形成,仍是一种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
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足以冲击美国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B。

12.如图,观察图,美国的真正目的是( )
A. 稳定并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
B. 帮助战后西欧渡过难关
C. 输出过剩资本获取利润
D. 与西欧军事结盟以对抗苏联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中的美元标志、共产主义的标志、文字“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两极格局的政治形势,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行
马歇尔计划,通过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来达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故A 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3.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通过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恢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

”这一规定()
A. 激化了富国与穷国的矛盾
B. 刺激了西欧现代经济扩张
C. 有利于战后经济恢复
D.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想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经济新秩序,从而有利于美国确立经济霸权,C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可知,A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与西欧经济的复苏,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项错误。

故选C。

14.1959年9月,艾森豪威尔在巴黎对戴高乐说,法国搞原子弹无法赶上苏联的水平,所以谈不上法国原子弹的威慑价值。

戴高乐反驳说,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

这表明()
A. 美国试图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垄断地位
B.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
C. 法国挑战美国地位以争夺欧洲联合的领导权
D. 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法国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当时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所以美国不是为了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核武器地位。

排除A。

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对法国发展核武器是不支持的,反映出法国和美国在战略上有矛盾,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的趋势,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法国要发展核武器,并没有体现出他要夺取欧洲的领导权,排除C。

当时欧共体还没有形成,排除D。

故选B。

15.造成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沙文主义思想泛滥
B. 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C. 党内分裂造成动荡
D. 受斯大林模式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他进行政治改革导致党内分裂,政局动荡,从而导致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
,故C项正确;
沙文主义是一种大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
这一时期,苏联已经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经济改革,彻底废除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

16.下表为“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单位:百分比)。

196019701980
不发达国家11.112.314.8
日本 4.57.79.0
中国 3.1 3.4 4.5
欧洲经济共同体26.024.722.5
美国25.923.021.5
其他发达国家10.110.39.7
苏联12.512.411.4
其他共产党国家 6.8 6.2 6.1
根据该表可以推断()
A.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B. 两极对峙格局下美苏经济增长都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C. 经济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 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各国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份额(1960—19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80年,欧共体、日本、中国等产量比重明显较多,这体现了经济多极化的现象,而经济多极化又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故A项错误;
材料数据不能说明美苏经济增长都逐年下降,故B项错误;
材料数据也不能说明新兴独立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普涨,故D项错误。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7.(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

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经济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

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注放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乱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

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调的控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

--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
17.(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新马歇尔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材料三(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17.(3)概述材料三的核心思想。

并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答案】(1)意图: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解析】(1)第一小问的意图,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对于美国的战略意图,要由表及里去理解.美国表面上扶植西欧,而实质目的则是为了控制西欧,然后遏制苏联,最终称霸世界.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达到此目的,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包括: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答案】(2)相同:两者都反对共产主义;不同:新马歇尔计划是所谓的促使东欧和苏联进行改革,使其演变为资本主义;
【解析】(2)本小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材料一、二可知,相同:两者都反对共产主义;不同:新马歇尔计划是所谓的促使东欧和苏联进行改革,使其演变为资本主义.
【答案】(3)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影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3)第一小问的核心思想,依据材料三“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可以得出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使得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变化,并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8.(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里根政府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主要措施。

结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战后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国家单独承担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影响: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维护美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解析】(1)第一小问,“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以此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政府出钱建立养老保障。

1974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86年的《税法改革修正案》、2001年的《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2002年的《公司改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雇主要为其雇货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

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由国家单独承担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维护美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答案】(2)原因: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劳动力增加及其素质的提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生产设备的投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答案】(3)主要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削减政府开支。

认识: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等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解析】(3)第一小问,“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减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等“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削减政府开支。

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以及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

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解析】(1)根据材料一“金本位制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有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

特点:实
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答案】(2)背景: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日本、西欧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解析】(2)根据材料二“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有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日本、西欧的崛起。

因素是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作为第二、三阶段分界点的理由,并简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

2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理由:1950年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恢复,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与日本的崛起。

【解析】(1)根据所学内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迎来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西欧与日本积极发展经济,由此可以概括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恢复,促使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答案】(2)示例: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

论证: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指标呈现下滑趋势。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世纪
50~70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指标呈上升发展。

1973年开始的滞胀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受到重创,经济停滞。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解析】(2)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论点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爆发。

然后结合1929~1933年大萧条、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

最后总结升华,如指明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或发生的必然性。

注意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论证充分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