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热考题型训练08+启示、认识类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选择题热考题型训练08 启示、认识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

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

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

“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

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

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

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

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并谈谈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

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传说公元前753年,古代罗马人罗慕洛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

在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

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

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

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

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材料三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结合材料一地图和所学,谈一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认识。

(2)分析材料二的三段材料,分别指出雅典、古罗马、秦国是如何建设国家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古希腊发展的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钱乘旦教授认为,走向政治民主是共同的终点,但方式因条件而异。

他对西方发达国家总结出这样三条政治现代化道路:第一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第二条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第三条是德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政治现代化的这三条道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界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大体会遵循这三种模式,只不过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陈晓律教授认为工业化模式包括:英美模式,即内生型的自由放任模式;法国模式——曲折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延续时间长,变化的幅度也较为缓慢,其特征是“没有工业革命的工业化”;德日模式,又称统制型工业化模式,政府对工业化起引
导作用,但不直接涉足经济发展领域。

丁建弘教授通过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现代化历程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在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创造的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新历史时代,发达国家是领头羊,二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被卷入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之中;现代化道路又是多样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通向现代化之路。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西方现代化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德国完成民族统一后,面临着南部各邦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社会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直接危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根基。

为了消除来自两个方面的威胁,以俾斯麦为首的帝国政府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则积极制定各项社会立法,企图用“怀柔政策”来消弭社会主义运动的锐气、强化中央政府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领导职能。

俾斯麦敦请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

1884年,德国议会又通过了“事故保险法”,对治疗费用和长期失去劳动能力者的救济金问题作出各种规定,如由于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前期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各项费用,其后的费用和救济金则由工厂医疗保险基金和雇主支付。

1889年,德国又颁布和实施了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法,该法令规定:老年保险费用由雇主和工人各出50%而在服兵役期间则全部由国家支付。

1911年,德国正式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法典,使参加各种保险的人数达到1360万人并把长工、农业工人和临时工统统强制纳入保险体制。

——微博作者橙子辅导《社会保障体制》
材料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以前,即传统的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即反思传统社会保障和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时期;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1998年,即新的社会保障选择时期;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即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时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保障日常工作的依据只是社会保障的相关条例、通知、暂行或试行等行政规章,直到2010年10月《中华
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才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相较于德国比较顺畅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过程缓慢且曲折
——阳秋林《中德社会保障体系的比较及经验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德国社会保障的建立对中国社保改革的启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革命者队伍中,孙中山先生年轻时期就坚决与封建服饰断裂,1895年的广州起义,孙中山与其他革命者一起流亡日本,到达日本后剪掉一头长发,脱去长袍。

在孙中山的影响策动下,革命者纷纷断发易服。

民国政府建立后,出台了民国新服饰穿着要点,以体现平等博爱的三民主义为基础,学习西方服饰的简便原则,以西式服装为主。

……早在清末新政时期立宪派就推行易服运动,但所易之服多为外货西装,导致利权外失,提倡土布西服,也不得要领,最后不了了之,惟中山装的出现,用土布也可以制得精美,使易服与提倡国货得以兼得,故政府大力推行国货中山装。

——摘编自勾爱玲、张朝阳《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
材料二
中山装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

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体现了个性的解放,其秉持的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中山装移植了这种风格和精神,使人耳目一新。

此外,标准中山装的前幅衬的结构工艺、袖子的造型及裁剪方法均与西装相同。

中山装上三颗纽扣、五颗门襟钮等设计可以看出对于符合天数“三、五”的钟爱。

中山装对襟的设计体现了华人礼服中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以及对称均衡的审美意趣。

——摘编自罗义《身体·国家·认同:民国中山装的文化透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得以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山装所蕴含的“中”、“西”含义。

并谈一谈中山装文化对于构建中国文化认同的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不能变,一变就人心不安。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阔。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

发展是硬道理,不要丧失时机,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票子发得多了一些,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非常严重,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敌人知道变不了,但是我们这些老人鸣呼哀哉后,谁来保险?
——摘自王焕伟胡椿《从南巡讲话透视邓小平同志的忧患意识》材料二
二十年来,我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树起的这块界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通过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飞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启动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使中国的改革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感性认识阶段。

——摘自陶戌林《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飞跃》(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同志为哪些事情担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次飞跃的?请你谈谈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的伤亡情况
——根据张枫《长津湖战役再审视》整理
材料二
美军是清一色的自动武器,大中小口径火炮齐全: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兵种建制齐全;三军立体作战建制整齐;食物全部是铁制罐头食品;居住条件均为野战帐篷,每人配发一个鸭绒睡袋。

——根据宋时轮(时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秘书的口述整理
材料三
志愿军总部向 9 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一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 1 师及第 7 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

美陆战 1 师也把长津湖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 17 枚荣誉勋章、70 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英国人麦克斯·哈斯丁评论:“(美)陆战队员的表现是英勇的。

他们从长津湖成建制的退出来,基本上保留了他们所有的重型装备。


——佳音《中美军人的各自亲历》请回答:(1)辨析上述材料,概括能够认定的基本史实。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众多专家指出,它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第三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长期在南方地区作战,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

而当年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但由于局势严重、战况紧急,部队来不及休整和换装寒区棉衣,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第9兵团广大官兵义无反顾,
——2019年04月《解放军报》
材料二
美军是清一色的自动武器,大中小口径火炮齐全: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兵种建制齐全;三军立体作战建制整齐;食物全部是铁制罐头食品;居住条件均为野战帐篷,每人配发一个鸭绒睡袋。

——根据宋时轮(时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秘书的口述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长津湖战役中国军队面临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众多专家指出,它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答案
1.(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

(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

(其他言之成理)
认识: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类型是多样的;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史料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得出结论;历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结论的实证精神;要客观、准确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观剪裁史料。

(任意回答3点)
2.(1)表现: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

历史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现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造成“三冗”局面。

(2)原因:维护统治的需要;朝代初期既定法令的合理性;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农耕社会的稳定。

启示: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改革创新;改革要基于国情治理国家要与时俱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示例《耕织图》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可用于研究统治者重视耕织、“以农为本”的思想;可用于研究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还可用于研究书法和诗歌等方面的内容。

4.(1)自成系统,独立发展,文明的多样性。

(2)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罗马通过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管理国家;秦国是通过立法和推行县制管理。

(3)埃及依靠尼罗河孕育的肥沃土壤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希腊多岛屿,少平原,主要发展
工商业和海外殖民。

5.示例1:西方各国的现代化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精神层面上开始变革,人文精神兴起和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从制度上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欧美国家确立大机器生产方式,相继实现工业化。

当然,由于国情及时代的不同,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例如,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德国的现代化依靠容克地主阶级领导,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或日本和俄国通过明治维新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现代化道路,封建残余浓厚,对外扩张性强;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展迅速等)
西方现代化告诉我们,要结合国情、抓住机遇,走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他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等等。

(不要局限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围绕观点展开合理论述即可)
6.(1)特点:建立时间较早;以政治目的为主;依靠行政立法手段;覆盖对象广泛;多主体共同分担。

(2)启示: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要紧密联系国情;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责任;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给付对象。

7.(1)原因:民国政府法律规章的引导;符合民众经济实用和审美的心理需求;孙中山的个人影响力;提倡国货、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

(2)中:“和而不同”之文化观;“天人合一”之哲学观;对称均衡之审美观。

西:个性解放、民主平等的精神;借鉴了西装的设计、制作和剪裁工艺。

启示:坚持开放多元的中西文化观;理性看待“本土化”与“他者化”。

8.(1)担忧的事情: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坚持下去/党的基本路线会动摇;改革开放没有闯的精神/改革开放缺少冒险精神;两极分化产生/贫富分化扩大;思想路线错误/再犯“左”或右的错误;丧失发展时机/浪费发展机遇;经济“过热”带来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比较
软/党内反腐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轻视人民民主专政;接班人培养问题/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继承问题。

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邓小平的个人素养。

(2)说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了对人们“个人崇拜”的迷信,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南巡讲话,破除人们对“计划”的迷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指出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关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9.(1)基本史识:中美双方均伤亡惨重;中国军队在武器、后勤保障、医疗条件上落后;中国志愿军英勇斗争;战争打退了美军的进攻,扭转了朝鲜战争的战局;美国粉饰其军队撤退。

(2)理解: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奠定了基础;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10.(1)不利因素:缺乏高寒地区作战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仓促应战,准备不足;后勤补给严重匮乏;美军实力强大,后勤补给充足等
(2)理解: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奠定了基础;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