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化学(江苏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7 第2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考纲定位要点网络
1.了解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
立。

3.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4.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
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能正确计算反应的平衡转化率(α)。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自发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注意:自发反应(过程)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有自发进行的倾向而不一定发生,如燃烧反应是自发反应,但在常温下不一定燃烧。

3.熵与熵变
(1)熵:描述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

(2)熵变:ΔS=S(反应产物)-S(反应物)。

(3)常见的熵增过程
①同一种物质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S(g)>S(l)>S(s)。

②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

③固体参加生成气体的反应,如C(s)+H2O(g)CO(g)+H2(g)。

4.化学反应方向的判定
(1)两种判据
(2)一般规律
①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②ΔH >0,ΔS <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③ΔH 和ΔS 的作用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当ΔH <0,ΔS <0时,低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H >0,ΔS >0时,高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说明:对于一个特定的气相反应,熵变的大小取决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大小。

[基础判断]
(1)放热过程均可以自发进行,吸热过程均不能自发进行。

( )
(2)CaCO 3=====高温
CaO +CO 2↑高温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该反应为熵增的反应。

( )
(3)-10 ℃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反应的自发性。

( ) (4)2SO 2(g)+O 2(g)2SO 3(g) ΔH <0,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

( ) (5)ΔH <0,ΔS <0的反应在低温下可能自发进行。

( )
[答案] (1)× (2)√ (3)× (4)× (5)√
◎命题点1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分析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ΔH>0、ΔS>0的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ΔH=+185.57 kJ·mol-1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速率
C[焓变和熵变有时不能单独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
2.反应2AB(g)===C(g)+3D(g)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反应后体系中物质的总能量升高,则该反应的ΔH、ΔS应为()
A.ΔH<0,ΔS>0B.ΔH<0,ΔS<0
C.ΔH>0,ΔS>0 D.ΔH>0,ΔS<0
[答案] C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3H6(g)+NH3(g)+3
2O2(g)===C3H3N(g)+3H2O(g)ΔH=-515 kJ·mol
-1
和C3H6(g)+O2(g)===C3H4O(g)+H2O(g)ΔH=-353 kJ·mol-1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
B.Na与H2O的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C.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D.2NO(g)+2CO(g)===N2(g)+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E.反应NH3(g)+HCl (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F.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G.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l)===Mg(l)+Cl2(g)的ΔH>0、ΔS>0
[答案]DF
4.(1)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
已知该反应的Δ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

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变成CO2和N2,化学方程式如下:2NO +2CO2CO2+N2。

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

[解析](1)2CO(g)===2C(s)+O2(g),该反应是焓增(ΔH>0)、熵减(ΔS<0)的反应。

不能实现。

(2)该反应为熵减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ΔH<0。

[答案](1)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温度下均不自发进行(2)<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示例] 2 mol SO2和2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2SO2(g)+O2(g)2SO3(g),平衡时的O2物质的量范围为1 mol<n(O2)<2 mol。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2)建立
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过程如下:
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若开始加入生成物,从逆反应建立平衡,则v-t图为。

由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可以从正反应建立,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建立,也可以从正、逆两反应方向同时建立,即
平衡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

(3)特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1)动态标志:v正=v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

如a A+b B c C+d D,
v正(A) v逆(B)=a
b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基础判断]
(1)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SO2的催化氧化反应,Cl2溶于水的反应,二次电池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
(2)在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中,v正一定大于v逆。

()
(3)对于N2(g)+3H2(g)2NH3(g)反应,当v正(N2)=v逆(NH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4)在相同温度下,相同容器(恒容)发生2SO2(g)+O2(g)2SO3(g)反应,当
分别向容器中充入 2 mol SO2、1 mol O2与2 mol SO3平衡时,c(SO2)相同。

()
(5)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C(s)+H2O(g)CO(g)+H2(g)和2NO2(g)N2O4(g)两反应,当密度不变时,两反应均达平衡状态。

()
(6)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 [答案](1)×(2)×(3)×(4)√(5)×(6)√
[知识应用]
1.通过图像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是高考命题新方向:
判断:一定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的焓变为ΔH。

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答案]①④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X2、Y2、Z的浓度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c(X2)<0.2 mol·L-10.2 mol·L-1<c(Y2)<0.4 mol·L-10<c(Z)<0.4 mol·L-1
◎命题点1极值转化法分析可逆反应各时刻的量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测得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2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出现的数据是()
A.c(SO3)=0.4 mol·L-1
B.c(SO2)=c(SO3)=0.15 mol·L-1
C.c(SO2)=0.25 mol·L-1
D.c(SO2)+c(SO3)=0.5 mol·L-1
C[当c(SO3)=0.4 mol·L-1时,c(SO2)=0,不合理,A错误;c(SO2)、c(SO3)不可能均为0.15 mol·L-1,只能一种物质增大,另一种物质减小,B错误;c(SO2)+c(SO3)应等于0.4 mol·L-1,D错误。

]
2.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 -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 mol·L-1
D[平衡浓度之比为1∶3,转化浓度之比亦为1∶3,故c1∶c2=1∶3,A、C 不正确;平衡时Y的生成表示的是逆反应速率,Z的生成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
且v Y (生成)∶v Z (生成)=3∶2,B 不正确;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可知0<c 1<0.14 mol·
L -1
,D 正确。

]
极值转化法确定范围的思维模板
说明:可逆反应的平衡物理量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但起始物理量可以为最大值或最小值。

3.(2019·长春模拟)在一定温度下,向2 L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 2、3 mol H 2,发生反应CO 2(g)+3H 2(g)CH 3OH(g)+H 2O(g) ΔH <0。


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 .体系中
n (CO 2)n (H 2)=1
3
,且保持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 .单位时间内有n mol H —H 键断裂,同时有n mol O —H 键生成 A [A 项,M 是变量,当M 不变,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B 项,n (CO 2)
n (H 2)是
不变量⎝ ⎛⎭⎪⎫
13,不能说明反应是否达平衡;C 项,ρ是不变量,不能说明反应是否达
平衡;D 项,二者均表示v 正,不能说明反应是否达平衡。

]
4.苯乙烯是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

在工业上,苯乙烯可由乙苯和CO2催化脱氢制得:
(g)+CO2(g)(g)+CO(g)+H2O(g)ΔH>0。

在温度为T1时,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0.5。

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乙苯(g)与CO2,反应到某时刻测得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为1.0 mol,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时刻的化学反应________(填“已达到”或“未达到”)平衡状态。

(2)下列能说明乙苯与CO2在该条件下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v正(CO2)=v逆(CO2)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C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解析](1)各组分的浓度均为1.0 mol
2 L=0.5 mol·L
-1,Q=
0.5×0.5×0.5
0.5×0.5
=0.5
=K,则该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a项,对同一物质来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项,在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在反应过程中始终没有变化,即密度始终没有变化,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c项,随着反应进行,CO2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当C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1)已达到(2)ac
5.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2)能说明2NO2(g)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一定能说明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4)能说明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

(5)能说明5CO(g)+I2O5(s)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答案](1)⑤⑦(2)①③④⑤⑦(3)②④⑦
(4)①②③(5)②④⑦
化学平衡状态判定思路
第一步:审题干
①一审“反应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
②二审“反应特点”:等气体反应或非等气体反应或是否有固、液体参与等
第二步:审标志
①一审“正逆相等”:反应速率必须一个是正反应的速率,一个是逆反应的速率,且经过换算后同一种物质的减少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②二审“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其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的进行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正逆
6.(2019·菏泽一模)在一个体积固定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2和NH3,在恒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2NH3(g)+CO2(g)CO(NH2)2(s)+H2O(g)并达到平衡,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A点的v正(CO2)________(填“>”“<”或“=”)A点v逆(CO2)。

(2)A点的v正(CO2)________(填“>”“<”或“=”)B点的v逆(H2O),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点v正(CO2)与v逆(NH3)的定量关系式为_________。

(4)A点v逆(CO2)与B点v正(CO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答案](1)>
(2)>由图像知,A点未达平衡,B点已达平衡,A点v正(CO2)>B点v正(CO2)=B点v
逆(CO2
)=B点v逆(H2O),故A点v正(CO2)>B点v逆(H2O)
(3)v正(CO2)=1
2
v逆(NH3)(4)v逆(CO2)<v正(CO2)
平衡建立过程中v

、v

的变化模板
以N2(g)+3H2(g)2HN3(g)为例
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表达式:
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K=c p(C)·c q(D)
c m(A)·c n(B)。

实例
①Cl2+H2O HClO+H++Cl-
K=c(HClO)·c(H+)·c(Cl-)
c(Cl2)。

②C(s)+H2O(g)CO(g)+H2(g)
K=c(CO)·c(H2)
c(H2O)。

③CO2-3+H2O HCO-3+OH-
K=c(HCO-3)·c(OH-)
c(CO2-3)。

④CaCO3(s)CaO(s)+CO2(g)K=c(CO2)。

(3)意义:平衡常数越大,化学反应程度或限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一般地说,当K>105时就认为反应完全,当K<10-5时认为反应很难进行。

2.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无关。

(1)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

(2)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小。

注意:①即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但只要温度不变,平衡常数就不会改变,利用此守恒可以计算恒定温度下再次平衡后的转化率等物理量,这也是定量化学的重要定律;②平衡常数改变,平衡一定移动,温度一定改变。

[基础判断]
(1)可逆反应2A(s)+B(g)2C(g)+3D(g)的平衡常数为K=c2(C)·c3(D) c2(A)·c(B)。

()
(2)可逆反应的正、逆两反应方向的ΔH与K互为相反数。

()
(3)对于N2(g)+3H2(g)2NH3ΔH<0反应,降温和加压均右移,平衡常
数均增大。

( )
(4)在一定温度下,SO 2(g)+1
2O 2(g)
SO 3(g)与2SO 2(g)+O 2(g)
2SO 3(g)的K 值相同。

( )
[答案] (1)× (2)× (3)× (4)× [知识应用]
1.对于N 2(g)+3H 2(g)2NH 3(g) K 1
2NH 3(g)N 2(g)+3H 2(g) K 2 NH 3(g)
12N 2(g)+3
2
H 2(g) K 3 则K 1与K 2的关系为________,K 2与K 3的关系为________,K 3与K 1的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K 1·K 2=1 K 2=K 23(或K 3=K 122) K 1=1
K 23(或K 1·K 23=1) 2.已知下列反应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H 2(g)+S(s)H 2S(g) K 1 S(s)+O 2(g)
SO 2(g) K 2
则在该温度下反应H 2(g)+SO 2(g)O 2(g)+H 2S(g)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

[答案]
K 1
K 2
3.在一定温度下,1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s)+H 2O(g)CO(g)+
H 2(g),平衡时测得C 、H 2O 、CO 、H 2的物质的量都为0.1 mol 。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

(2)若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会增大,则该反应的ΔH ________0(填“>”或“<”)。

(3)该温度下,再充入0.1 mol H 2O(g),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

[答案] (1)0.1 (2)> (3)正反应 0.1
◎命题点1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
1.T℃时可逆反应m A(g)+n B(s)p C(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值越大,表明该反应越有利于C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B.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K增大
C.K=
c p(C)
c m(A)·c n(B)
D.如果m+n=p,则K=1
[答案] A
2.(2019·西安市铁一中学质检)O3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具有高效、洁净、方便、经济等优点。

O3可溶于水,在水中易分解,产生的[O]为游离氧原子,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

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①O3O2+[O]ΔH>0平衡常数为K1;
反应②[O]+O32O2ΔH<0平衡常数为K2;
总反应:2O33O2ΔH<0平衡常数为K。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总反应K减小
B.K=K1+K2
C.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
D.压强增大,K2减小
C[降温,总反应平衡向右移动,K增大,A项错误;K1=c(O2)·c([O])
c(O3)
、K2

c2(O2)
c([O])·c(O3)
、K=
c3(O2)
c2(O3)
=K1·K2,B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向右移动,
c([O])增大,可提高消毒效率,C项正确;对于给定的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项错误。

]
3.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25 80 230
平衡常数5×104 2 1.9×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25 ℃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0.5
C.在某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Ni(CO)4、CO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温度高于80 ℃
D.80 ℃时,在相同容器中充入0.3 mol CO和0.3 mol Ni(CO)4,同时加入足量Ni,此时v
正>
v逆
D[A项,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数据,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错误;B项,Ni(s)+
4CO(g)Ni(CO)4(g),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1=c[Ni(CO)4]
c4(CO)

Ni(CO)4(g)Ni(s)+4CO(g),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2=
c4(CO)
c[Ni(CO)4]
,K2=
1
K1

1
5×104
=2×10-5,故错误;C项,化学平衡常数为
0.5
0.54=8>2,因此温度低于80 ℃,
故错误;D项,此时Q c=(
0.3
0.3)
(
0.3
0.3)
4
=1<K=2,正向进行,v

>v

,故正确。

]
化学平衡常数的两大应用
(1)判断可逆反应的反应热。

升高温度⎩⎨⎧ K 值增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 >0
K 值减小→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
降低温度⎩⎨⎧
K 值增大→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
K 值减小→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 >0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反应方向。

(Q c 与K 的表达式相同)
[典例导航]
(2017·全国卷Ⅰ,节选)H 2S 与CO 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 2S(g)+CO 2(g)
COS(g)+H 2O(g)。

在610 K 时,将0.10 mol CO 2与0.40 mol H 2S 充入
2.5 L 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1)H 2S 的平衡转化率α1=_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 =________。

(2)在620 K 重复实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 2S 的转化率α2______α1,该反应的ΔH ______0。

(填“>”“<”或“=”)
(3)向反应器中再分别充入下列气体,能使H2S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H2S B.CO2
C.COS D.N2
[思路点拨](1)第一步:写方程式,列三段式
H2S(g)+CO2(g)COS(g)+H2O(g)
n(始)/mol 0.40 0.10 0 0
Δn/mol x x x x
n(平)/mol 0.40-x0.10-x x x
第二步:列方程,求未知量
x
(0.40 mol-x)+(0.10 mol-x)+x+x
=0.02
解得:x=0.01 mol
第三步:明确问题,规范答案
H2S的平衡转化率α1=Δn(H2S)
n始(H2S)
×100%=
0.01 mol
0.40 mol×100%=2.5%。

K=c(COS)·c(H2O)
c(H2S)·c(CO2)

0.01
2.5×
0.01
2.5
0.40-0.01
2.5×
0.10-0.01
2.5

1
351≈2.8×10
-3。

(2)w(H2O)=0.03>0.02⇒升温,平衡右移⇒ΔH>0。

(3)两种反应物,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另一反应物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左移,转化率减小。

[答案](1)2.5 2.8×10-3(2)>>(3)B
(1)610 K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比H2S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

(2)610 K时,2H2S(g)+2CO2(g)2COS(g)+2H2O(g)的平衡常数K′与K 的关系为________。

(3)620 K时,化学平衡常数K约为________,比610 K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答案](1)10%大(2)K′=K2(3)6.9×10-3大
“三段式”突破化学平衡的综合计算模板
已知反应:m A(g)+n B(g)p C(g)+q 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1、b 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1。

m A(g)+n B(g)p C(g)+q D(g)
起始/(mol·L-1)a b0 0
变化/(mol·L-1)mx nx px qx 平衡/(mol·L-1)a-mx b-nx px qx 相关计算:
①平衡常数:K=(px)p·(qx)q
(a-mx)m·(b-nx)n。

②A的平衡转化率:α(A)
平=
mx
a×100%。

③A的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A的体积分数):
w(A)=
a-mx
a-mx+b-nx+px+qx
×100%。

④v(A)=
mx
t。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ρ
混=
m总
V。

注意:在求有关物理量时,一定注意是用“物质的量”还是用“物质的量浓度”代入计算。

2232
中的所有物质均为气态,反应过程中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n(CO2)
/mol
n(H2)
/mol
n(CH3OH)
/mol
n(H2O)
/mol
0 min 2 6 0 0
10 min 4.5
20 min 1
30 min 1
(1)前3
(2)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

(3)在相同条件下,向另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CO2、H2、CH3OH、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c mol、d mol,要使两容器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且起始时反应逆向进行,则d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析](1)10 min内消耗 1.5 mol H2,则v(H2)=
1.5 mol
2 L×10 min
=0.075
mol/(L·min),根据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可知v(CH3OH)=1
3
v(H2)=0.025
mol/(L·min)。

(2)根据表格中数据并结合三段式法可知20 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CO2、H2、CH3OH和H2O的浓度分别为0.5 mol·L-1、1.5 mol·L-1、
0.5 mol·L-1和0.5 mol·L-1,则平衡常数K=0.5×0.5
0.5×1.53

4
27。

(3)根据另一容器达到
的平衡与原平衡为等效平衡,且起始时反应逆向进行,可知d应大于1,根据化学计量数进行转换,可知H2O的最大量为2 mol,即d应满足的范围是1<d≤2。

[答案](1)0.025(2)4
27(3)1<d≤2
5.(2019·甘肃名校联考)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

某研究小组向2 L 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活性炭和2.0 mol NO,发生反应C(s)+2NO(g)N 2(g)+CO2(g)ΔH<0。

在600 K时,测得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各物质的浓度如图所示。

(1)10~20 min内,用活性炭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g·min-1。

600 K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NO的平衡转化率α=________。

(2)30 min时,只改变了一个条件,该条件可能为________。

(3)保持反应条件与前30 min的相同,若第30 min时向容器中同时加入1 mol N2和1 mol NO,则此时v正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v
逆。

[解析](1)由图可知10~20 min内,Δc(NO)=(0.68-0.5) mol·L-1=0.18 mol·L-1,Δn(NO)=0.18 mol·L-1×2 L=0.36 mol,故10~20 min内,Δn(C)=0.18
mol,Δm(C)=0.18 mol×12 g·mol-1=2.16 g,故v(C)=2.16 g
10 min=0.216 g·min
-1。

由图可以看出,20 min 至30 min 内,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 (NO)=0.5 mol·L -1,c (N 2)=c (CO 2)=0.25 mol·L -1,故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0.25×0.25
0.52
=0.25。

α(NO)=
1.0-0.5
1.0
×100%=50%。

(2)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结合30 min 至50 min 的曲线图,可知改变的条件是压缩容器体积(增加压强)。

(3)若30 min 时向容器中同时加入 1 mol N 2和 1 mol NO ,反应的浓度商Q c =0.75×0.25
12
=0.187 5<K =0.25,故第30 min 时,平衡正向移动,v 正>v 逆。

[答案] (1)0.216 0.25 50% (2)压缩容器体积 (3)大于 ◎命题点3 平衡常数与速率常数的关系
6.(2019·开封一模)升高温度,绝大多数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是2NO(g)+O 2(g)2NO 2(g)的反应速率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查阅资料知:2NO(g)+O 2(g)
2NO 2(g)的反应历程分两步:
Ⅰ.2NO(g)
N 2O 2(g)(快) ΔH 1<0 v 1正=k 1正c 2(NO) v 1逆=k 1逆c (N 2O 2)
Ⅱ.N 2O 2(g)+O 2(g)
2NO 2(g)(慢) ΔH 2<0
v 2正=k 2正c (N 2O 2)c (O 2) v 2逆=k 2逆c 2(NO 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反应的平衡常数k Ⅰ=________,k Ⅱ=________(用k 1正、k 1逆、k 2正、k 2逆表示)
(2)反应2NO(g)+O 2(g)
2NO 2(g)的ΔH =________(用含ΔH 1和ΔH 2的式
子表示)。

一定温度下,反应2NO(g)+O 2(g)
2NO 2(g)达到平衡状态,请写出
用k 1正、k 1逆、k 2正、k 2逆表示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升高温度,K 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k 1正k 1逆 k 2正k 2逆 (2)ΔH 1+ΔH 2 k 1正·k 2正k 1逆·k 2逆 减小
7.对于基元反应,如a A +b B
c C +
d D ,反应速率v 正=k 正·c a (A)·c b (B),
v 逆=k 逆·c c (C)·c d (D),其中k 正、k 逆是取决于温度的速率常数。

已知反应Ⅰ 4NH 3(g)+5O 2(g)
4NO(g)+6H 2O(g) ΔH 1=-902 kJ·mol -1,
反应Ⅱ 8NH 3(g)+6NO 2(g)
7N 2(g)+12H 2O(g)
ΔH 2=-2 740 kJ·mol -1,
反应Ⅲ N 2(g)+O 2(g)
2NO(g) ΔH 3=+182.6 kJ·mol -1。

对于基元反应Ⅳ 2NO(g)+O 2(g)
2NO 2(g) ΔH 4,在653 K 时,速率常
数k 正=2.6×103 L 2·
mol -2·s -1,k 逆=4.1×103 L·mol -1·s -1。

(1)ΔH 4=________kJ·mol -1。

(2)计算653 K 时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若升高温度,增大的倍数________(填“K 正”或“K 逆”)较大。

(3)653 K 时,若NO 的浓度为0.006 mol·L -1,O 2的浓度为0.290 mol·L -1,则正反应速率为_______ mol·
L -1·s -1。

[解析] (1)根据盖斯定律,由1
3×(反应Ⅰ×2-反应Ⅱ-反应Ⅲ×7)得反应Ⅳ,
故ΔH 4=(ΔH 1×2-ΔH 2-ΔH 3×7)×1
3=-114.1 kJ·mol -1。

(2)653 K 反应达到平衡
时,v 正=k 正
·c 2(NO)·c (O
2)=v 逆=k 逆
·c 2(NO
2),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c 2(NO 2)
c 2(NO )·c (O 2)
=k 正k 逆=2641 L·mol -1。

升温,K 减小,k 正
k 逆减小,k 逆增大的倍数较大。

(3)正反应速率v 正=k 正·c 2(NO)·c (O 2),将数据代入,计算得到v 正=2.6×103×0.0062×0.290 mol·L
-1
·s -1=2.7×10-2 mol·L -1·s -1。

[答案] (1)-114.1 (2)2641
L·mol -1 k 逆 (3)2.7×10-2
K 与k 正、k 逆的关系推导
已知反应a A(g)+b B(g)
c C(g),反应速率v 正=k 正c a (A)·c b (B),v 逆=k

c c(C),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即k正c a(A)·c b(B)=k逆c c(C),故
c c(C)
c a(A)·c b(B)

k正
k逆
=K。

分压平衡常数K p的计算
——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
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试题,重现率100%。

分析近几年此类试题,又拓展了分压平衡常数K p 的计算,并且逐年难度增加,考生感觉较难。

K p 计算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的化学核心素养。

1.K p 的一般表达式[以a A(g)+b B(g)c C(g)+d D(g)为例]
K p =p c (C )·p d (D )p a (A )·p b (B )[p (X):X 在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总压强]。

2.K p 计算的两种模板(以N 2(g)+3H 2(g)
2NH 3(g)为例)
K p=(
1
3p0)
2
(0.5
3p0)(
1.5
3p0)
3
模板2:刚性反应器中
N2(g)+3H2(g)2NH3(g) p(始)p03p00
Δp p′3p′2p′
p(平) p0-p′ 3p0-3p′ 2p′
K p=(2p′)2
(p0-p′)(3p0-3p′)3
[典例导航]
(2018·全国卷Ⅰ,改编)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 ℃时N2O5(g)分解反应: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 的变化如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t/min 0 40 80 160 260 1 300 1 700 ∞p/kPa 35.8 40.3 42.5 45.9 49.2 61.2 62.3 63.1 25242
1
2NO2(g)N2O4(g)ΔH=-55.3 kJ·mol-1
(1)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 ℃,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 ℃)________63.1 kPa(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时N2O4(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思路点拨](1)①2NO2(g)N2O4(g)ΔH=-55.3 kJ·mol-1―→升高温度、平衡左移―→气体增多―→刚性(恒容)反应器压强增大,②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根据①②分析可知p
∞(35
℃)>63.1 kPa。

(2)恒温恒容反应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用分压表示组分的物质的量。

N2O5完全分解生成N2O4和O2,起始p N2O5=35.8 kPa,其完全分解时p N2O4=35.8 kPa,p O2=17.9 kPa,设25 ℃平衡时N2O4转化了x,则
N2O4(g)2NO2(g)
平衡35.8 kPa-x2x
35.8 kPa-x+2x+17.9 kPa=63.1 kPa,解得x=9.4 kPa。

然后求p N2O4和
p NO2最后代入K p=p2NO2 p N2O4。

[答案](1)大于温度升高,体积不变,总压强提高;NO2二聚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气体物质的量增加,总压强提高(2)13.4
(1)25 ℃时2NO2(g)N2O4(g)的K p为________。

(2)对于N2O4(g)2NO2(g)反应达到平衡时K p(35 ℃)________K p(25 ℃)(填“>”“<”或“=”)。

[答案](1)1
13.4 kPa≈0.075(kPa)
-1(2)>
1.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C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s)+CO2(g)2CO(g)ΔH=+173 kJ·mol-1,若压强为p kPa,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650 ℃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2)t1℃时平衡常数K p=__________ kPa(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该温度下达平衡后若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气体,则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s)+CO2(g)2CO(g)
起始a mol 0
Δn x mol 2x mol
平衡(a-x) mol 2x mol 2x
a-x+2x
×100%=40%
x=a
4,故α(CO2)=
a
4
a×100%=25%。

(2)t1℃时CO与CO2的体积分数相等,均为0.5,K p=(0.5p)2
0.5p=0.5p。

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时,二者的体积分数不变,平衡不移动。

[答案](1)25%(2)0.5p不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平衡体系中二者的体积分数仍相同,平衡不移动
2.(2019·巴蜀名校联考)已知CO(g)+2H2(g)CH3OH(g),在恒容密闭容
器中以n(CO)
n(H2)

1
2加入CO和H2合成甲醇,测得起始压强p0=102 kPa。

CO的平
衡转化率[α(C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R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k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p分=p总×物质的量分数),R、P 两点平衡常数大小:K R________(填“>”“=”或“<”)K p。

[解析]R点时CO的平衡转化率为0.50,设起始加入的CO为x mol,列三段式得:
CO(g)+2H2(g)CH3OH(g)
起始/mol x2x0
转化/mol0.50x 1.0x0.50x
平衡/mol 0.50x 1.0x 0.50x 故平衡时体系的压强为102 kPa ×
2x 3x =68 kPa ,平衡常数K R =p (CH 3OH )p (CO )·p 2(H 2)
=0.50
2.0×68 kPa 0.502.0×68 kPa ×(1.02.0
×68 kPa )2=1
1 156
;不同温度的转化率越大,K 越大,故K R >K p 。

[答案] 1
1 156
>
3.(2019·银川一模)T 1 ℃时,在刚性反应器中投料比为1∶3的NO(g)与O 2(g)反应,其中NO 2二聚为N 2O 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体系的总压强p 随时间t 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 =∞时,NO(g)完全反应]。

t /min 0 40 80 160 260 700 ∞ p /kPa
32.8
30.7
29.9
29.4
29.2
28.8
26.9
22t =42 min 时,测得体系中p (O 2)=22.4 kPa ,则此时的v =________ kPa·min -1(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若降低反应温度至T 2 ℃,则NO(g)与O 2(g)完全反应后体系压强p ∞(T 2 ℃)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6.9 kPa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2NO 2(g)
N 2O 4(g) ΔH <0)
(3)T 1 ℃时,反应N 2O 4(g)
2NO 2(g)的平衡常数K p =________kPa(K p 为以
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是指平衡时体系中生成气体压强幂之积与反应物气体压强幂之积的比值。

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解析] (1)T 1 ℃时,在刚性反应器中以投料比为1∶3的NO(g)与O 2(g)反应,p (NO)=32.8 kPa ×1/4=8.2 kPa ,p (O 2)=32.8 kPa ×3/4=24.6 kPa
t =42 min 时,测得体系中p (O 2)=22.4 kPa , 2NO(g)+O 2(g)===2NO 2(g) p 始/kPa 8.2 24.6 0 p 变/kPa 4.4 2.2 4.4 p 末/kPa 3.8 22.4 4.4
NO(g)与O 2(g)合成的反应速率v =4.2×10-2×p 2(NO)×p (O 2)(kPa·min -1),则此时的
v = 4.2×10

2
×p 2(NO)×p (O 2)(kPa·
min -
1
)= 4.2×10

2×3.82×22.4(kPa·min-1)=13.6(kPa·min-1);
(2)若降低反应温度至T2℃,则NO(g)与O2(g)完全反应后体系压强p∞(T2℃)小于26.9 kPa,原因是温度降低,体积不变,总压强降低,NO2二聚为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平衡右移,体系中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总压强降低。

(3)假设NO全部转化为NO2,则p(NO2)=8.2 kPa,p(O2)=20.5 kPa,设平衡时p(N2O4)=x,
N2O4(g)2NO2(g)
p始/kPa08.2
p变/kPa x2x
p平/kPa x8.2-2x
p总=x+8.2-2x+20.5=26.9x=1.8
平衡常数K p=p2(NO2)/p(N2O4)=(8.2-2×1.8)2/1.8≈11.76。

[答案](1)13.6(2)小于降温,平衡向N2O4方向移动,气体物质的量变,同时温度降低,总压变小
(3)11.76
1.(2019·全国卷Ⅱ,改编)已知(g)+I2(g)(g)+2HI(g)ΔH>0。

某温度下,等物质的量的碘和环戊烯()在刚性容器内发生上述反应,起始总压
为105Pa,平衡时总压增加了20%,环戊烯的转化率为_____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Pa。

达到平衡后,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标号)。

A.通入惰性气体B.提高温度
C.增加环戊烯浓度D.增加碘浓度
[解析]设碘和环戊烯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达平衡时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 mol,由题意得:
(g)+I2(g)(g)+2HI(g)
初始物质的量/mol 1 1 0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x x x2x
平衡物质的量/mol 1-x1-x x2x
平衡时,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x) 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