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三小六年级语文下册七丰碑7.2雷锋的故事同步练习长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锋的故事
一、形近字组词。
堑( ) 浅()馒()框()
暂()践()漫()眶(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开篇引入雷锋的(),揭示了雷锋高尚的思想境界—-( )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三、关于雷锋知识的选择题。
1.雷锋生于哪一年 ( )
A 。
1940
B .1941 C。
1942 D 。
1943
2.以下哪个工作是雷锋同志没做过的工作呢?( )
A拖拉机手 B鞍钢工人 C推土机手 D通讯员
3。
雷锋同志的真名叫什么?( )
A 雷正宏 B雷正兴 C雷正员 D雷正平
四、请你想出用来形容雷锋精神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章讲了雷锋的哪些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雷锋日记名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1。
A 2。
D 3。
B
四、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热爱人民
五、先讲雷锋为灾区寄100元钱的事和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接着讲了一次过春节,雷锋带领全班到抚顺瓢儿屯车站做好事。
最后讲了雷锋出差去沈阳途中,冒雨帮助母子三人,并把他们送回家的事.
26 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
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
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按起琴键来。
")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
第三课时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
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
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新课标第一网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
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
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
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
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期中达标测试卷(提升卷)
一、读句子,写词语。
(11分)
1。
从他yōu yù( )的目光和无xiū zhǐ()的tàn xī( )中,我明白他的生活kǔ mèn( ),chǔ jìng( )qī liáng( ),quēfá()生活的激情。
2。
为了不被小伙伴们发现,他悄悄地nuó dòng()了一下身子,duǒ
cáng( )在fù gài()着草堆的zhà lɑn()旁.
二、下列各组多音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正:正月正好正确正襟危坐 B。
薄:浅薄薄片薄饼尖嘴薄舌
C。
咽:吞咽咽气下咽细嚼慢咽 D.脉:山脉脉络动脉含情脉脉
三、下列四组词语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_____;是直面挑战还是_____;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_____的善良。
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时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A。
落荒而逃随波逐流恒久平静 B。
恒久平静随波逐流落荒而逃
C。
随波逐流恒久平静落荒而逃 D。
随波逐流落荒而逃恒久平静
四、(名校期末真题)下列四个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3分)
A.《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外国小说。
B。
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游轮.
C.“有点儿”,她接着说道:“可是我也搞不清楚她为什么不像原来那样严厉了”。
D。
习作一般要经历收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9分)
1。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仿照本句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仿写心情不好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叫住了我,问:“是我打扰了你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回顾。
(7分)
1.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匆匆》一文中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时光稍纵即逝,应珍惜当下。
B。
《腊八粥》一文详写了等粥的画面,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
C。
《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D。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品质。
2。
根据提示,补写诗句。
(4分)
(1)《迢迢牵牛星》中运用动作描写,写织女织布时忙碌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采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七、(名校期末真题)生活中的语文.(5分)
单小英同学乘车去学校,正赶上北大街堵车。
她绕道赶到学校,迟到了五分钟。
老师批评她不遵守学校作息制度。
假如你是单小英,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解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名校期末真题)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8分)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③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④,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①节选自《颜氏家训》。
②专利:专一而敏锐.③固:所以。
④坎壈
(lǎn):困顿,不得志。
1.七岁时所学和二十岁以后所学,会有什么不同呢?请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分)
2.翻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诗句表达的意思和选文所讲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九、(名校期末真题)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6分)
1。
这个图书馆对外开放()个室,每天开放时间最长的室是(
)。
(2分)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在后面的括号里用“√”或“×”表示)(2分)
(1)除报刊阅览室和自学室以外,其他部室中午均不开放。
()
(2)电子阅览室对成年人的开放时间比较短,对未成年人的开放时间比较长.( )
3.放暑假了,兰兰计划进行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想去这个图书馆办个借书证.请你告诉她什么时间去比较合适。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5分)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西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晩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
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得出,我的名字在她的口中变得那么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之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安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经不是孩子了。
"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
眼里竟有了泪花。
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有删改)1。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长大后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车站送别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写妈妈,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4.妈妈可不可以喊“我”的小名,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
(30分)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人和事,也许是惊喜,也许是发现,也许是收获,也许是一种美丽,也许是一种遗憾……请以“意外”为话题,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具体,感情真实,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忧郁休止叹息苦闷处境凄凉缺乏
2。
挪动躲藏覆盖栅栏
二、C
三、D
四、C
五、1。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2.拟人示例:春天有翅膀啊,轻飘飘地飞来了,给大地带来生机.
3。
示例:我感觉到路旁的树叶瞬间没了精神,寂静的小路格外荒凉。
4。
老人叫住了我,问是他打扰了我吗?
六、1.C
2.(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七、示例:老师,对不起,因为上学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请您原谅.下次我会早一点儿出发,争取不再迟到了。
八、1。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2。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
3。
B
九、1。
5 自学室 2。
(1)√ (2)×
3.星期三至星期日的9:00—12:30,14:30—18:00。
十、1。
“我"的小名
2.因为“我”认为小名是小时候喊的,被喊小名是被当作孩子看待,而且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3。
神态语言动作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4。
示例:妈妈当然可以喊“我”的小名,声声呼唤中体现了妈妈的爱。
但随着儿子的成长,妈妈喊小名应该考虑场合,尊重孩子。
(答案合理即可)
十一、略
29将相和
一、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万( )千( ) 连( )不( )波( )壮()
一()身()心()手()波()汹( )
水火( )( )膘肥( )( )虎视( )()
二、将下列历史人物填到相应的成语旁边。
赵括诸葛亮祖逖蔺相如廉颇勾践曹植荆轲
初出茅庐--()纸上谈兵——( )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完璧归赵-—( )草船借箭—-()
负荆请罪——( )图穷匕见—-()煮豆燃萁-—( )
三、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方——大大方方客气——客客气气
浩荡-—( ) 世代——()日夜——()
请再写几个类似结构的词语:
四、阅读答题
和氏璧
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接位。
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
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报告,说卞和抱着一块宝石跪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美玉.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宝石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传到楚威王时,被赐给了一位有功的丞相。
后来,丞相府遭贼人盗窃,宝玉被偷走,卖到赵国,到了赵惠王手里。
秦灭六国以后,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之宝。
从此以后,这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似乎谁得到它,谁就有资格当皇帝.所以后来诸侯争雄,打进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颗“传国玉玺”.
秦末,项羽和刘邦争雄,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入咸阳。
取得了这颗玉玺,把它作为汉王朝的国宝,代代相传.至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玺。
太皇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这件国宝被砸掉了一个角。
据说,王莽后来叫工匠用黄金镶补了。
再后来呢,这宝物就不知去向了。
1.简要说说“和氏壁"名字的由来。
2.简单历数短文中所介绍的和氏璧的流传过程。
卞和→()……→()→()→小偷→( )……→( )……→()……→孝元太皇太后
参考答案:
一、、万水千山、连续不断、波澜壮阔、一显身手、心灵手巧、波涛汹涌、水火不容、膘肥体壮、虎视眈眈
二初出茅庐——(诸葛亮);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闻鸡起舞——(祖逖);完璧归赵——(蔺相如);草船借箭-—(诸葛亮);负荆请罪——(廉颇); 图穷匕见——(荆轲);煮豆燃萁——(曹植)
三、浩浩荡荡、世世代代、日日夜夜;辛辛苦苦、迷迷糊糊、忙忙乎乎、马马虎虎、匆匆忙忙、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踉踉跄跄、来来去去、冷冷清清、跌跌撞撞、端端正正……
四、1.因为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奉献的,所以叫“和氏璧”.
2.楚文王、楚威王、有功的丞相、赵惠王、秦始皇、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