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
李江杰 副教授
明代中后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的控制有了 较大松动
二、印刷业的发达 三、小说理论的推动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唐代真人真事的 传说阶段:
玄奘 ,世称唐三藏, 俗姓陈,河南陈留人,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圆寂于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唐太 宗贞观三年(629),自 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 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西游记》成功运用神话创造手法,写出 了一系列浪漫的神魔形象,他们都具有独 立完整的个性,都是神、人、动物的完美 统一体。
孙悟空
他是猴,同时也是 神猴,是人猴,是 三者的统一体。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 型有这样几种说法 :
1.进口说:以胡适为代 表,他的《西游记考 证》认为猴行者的形 象脱胎于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 。
2.国产说:以鲁迅为代 表的国粹派认为唐代 李公佐《古嶽读经》 中记载了淮水水神无 支祁 。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 青躯自首,金目雪牙, 颈伸百尺,力逾九象, 搏击腾踔疾奔,轻利 倏忽
3.“混血说”: “混血 说”的首倡者是持 “进口说”的季羡林 先生。《罗摩衍那初 探》中指出:
“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基本上是从印度《罗 摩衍那》中借来的, 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 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 色彩。这样看恐怕比 较接近事实。”
前者主要体现了普泛性、历史整体性, 表现了民族性格优秀的一面。后者则体现特 定性:明中叶后时代思潮的特征。
猪八戒:
他是孙悟空的同伴, 战友也是孙悟空的 陪衬和对头,他是 猪、神猪、人猪的 三位一体。
(三)幽默、诙谐的语言特征
《西游记》滑稽、诙谐的情节、语言,往往在 平静的情节叙述中夹杂着有意义的话,在嬉笑 怒骂中反映对世态炎凉的调侃,同时展示人生 哲理。(孙悟空、猪八戒)
三、《西游记》的版本
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南京唐 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 十卷,一百回,华阳洞天主人校,有秣陵 陈元之的序,题为长春真人作。约80万字 (现存最早,无唐僧出世故事)
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书林杨闽斋刊本, 再后有明崇祯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 记》100回 。
从《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开始,猴行者 成为西游故事的主角; 出现了深沙神的形象, 即之后沙僧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标志着玄奘取经 故事由历史真实向佛 教神话传说过渡的完 成。
(三)金元戏曲的搬 演阶段
1.《二郎神索齐天大圣》 的戏剧,塑造了一位 与天地同生,日月同 长,极具反抗性的孙 悟空形象,比《大唐 三藏取经诗话》当中 的猴行者形象更为丰 满。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 之意寓焉”
作者用滑稽、诙谐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以戏言寓诸幻笔”,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 谐气氛。
(四)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
《西游记》的结构可以称为短篇连缀的 线性结构,全书三部分组成有机整体,主 要优点在于——贯穿这条取经主线上的一 些独立成篇的故事,写得曲折巧妙,引人 入胜,与其奇幻诙谐的总体美学风格一致。
朝鲜的《朴通事谚 解》和《永乐大典》 当中都有记载,他们 证实了在小说《西游 记》之前确实有《西 游记》平话的存在。
《西游记》大致衍变脉络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 西域记》);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神话故事雏形);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 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记》、《西游记》
5、游戏小说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胡适《西游记考证》
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 《西游记总评》,实为叶昼所评),在神 幻、诙谐之中蕴含着哲理。
6.反动说:政治小说论(建国后)封建统治 是天经地义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动摇地, 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服务。因 此小说的主题是反动的,是为封建统治服 务的。
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 而屡试不就,中年补岁 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 年,因“耻折腰”,辞 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 贫老以终。
他一生写作诗词文的数量较大,去世后大多散失, 后经人搜索编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曾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 歌》,故人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
《西游记》应是他在中、晚年写成的作品。
(3)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并将此情节放在开 头,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
(4)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中既有佛教故 事也有儒道传说,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也把普通群众的创造默的笔调渲染取经故事,赋予作 品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游记》小说中无论是 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语言都具有幽默讽刺的 特点。
(二)情节构成
《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
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 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唐三藏的身世,魏征 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示取经) 。 三是十 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 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 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 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
2、吴承恩再创作
(1)深化了主题:吴承恩利用传统题材表现了 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表达了普通群众的 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使《西游记》 成为一部具有现实生活内容和鲜明的民族倾 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2)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变成了理 想中的英雄形象,成了故事的主角,唐僧反 而退居其次,在某些方面还成了被批判的对 象。
2.《西游记》出现 以前,完整演出西游 故事的是元末明初杨 讷(杨景贤)的《西 游记》杂剧。
从唐僧的父亲陈 光瑞上任写起,是最 早确立西游故事的情 节体系的杂剧。一师 三徒一马的形式也被 确立了下来。
(四)元明小说的描 述阶段:
与杨讷杂剧同时,应 该存在一部《西游记 平话》,对《西游记》 的成书有重大影响 。
“西天取经”则表现 人们对正义事业,光 明理想的执著追求,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和一切邪恶势 力进行斗争。
4.哲理说:《西游记》通过深化故事,形象 地阐明了一种“众心入邪,摄(战胜)心 成真”的哲理。
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 过了的心学。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 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 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 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7.《西游记》无主题:《西游记》是一部游 戏之作,书中故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大闹天宫和取经故事,但这些所有的故事 都是似真而非真,似假非假的闹剧和滑稽 戏而已。
如何看待《西游记》的内涵
对《西游记》思想内涵的理解,一应从故 事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去看,二要从神话小说的 艺术特征去看。
●《西游记》的文化内涵
3.两个主题说:前七回是在歌颂反抗,是下层 人民幻想世界的概括。后八十八回孙悟空的 斗争精神,征服自然的愿望寄托了下层人民 反抗恶势力,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 。
(1)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2)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大闹天宫”表现的是 下层人民对传统势力 的反抗,下层群众在 长期压抑下聚集的愤 怒情绪。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 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由玄 奘口述,门徒笔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 二卷 ;玄奘死后,他的两位门徒著《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
(二)宋元话本的讲述 阶段
1. 在取经故事向 《西游记》的演变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猴 行者形象的出现。
2.关于猴行者最早 的文献资料见于南宋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共十七章,现 存十六章 。
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西游故事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唐初 一个舍身求法的真实故事,经过八百多年 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小 说巨著,融合了八百年间无数僧俗群众的 共同创造,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共同 愿望,直到最后发展成了吴承恩笔下的 《西游记》。
二、关于作者
早期的百回本都没有叙述玄奘出身的专门章节, 清初的《西游证道书》才有玄奘出身的故事。
我们把世德堂刻本称为“吴本”,明朝的刻本很 多,比如朱鼎臣刻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称为 “朱本”,杨志和《西游记传》称为“杨本”。
现在通行的本子
百回本《西游记》,人民文学1955年版,收入“中 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更动回目, 插入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9回内容;1980年重排本 恢复世本原貌,将第9回附录于后)
◆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 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
◆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相继论 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作者。
(二)吴承恩生平、著述
1、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 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 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
4.国产说的补充:八十年代末,张锦池 先生率先将取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 结构系统加以观照整合,他从对“说 话家数”的考辩入手,捕捉出潜隐于 孙悟空形象流变过程中的宗教文化密 码。
至于作品所表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意识则 主要从孙悟空这个形象身上体现出来。
孙悟空形象
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 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 定性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 完成于伟大作家的创造
五、《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充满幻想的神 话世界。
1. 浪漫主义的思想,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 张,突破时空界限。
2. 变化奇诡而又真实生动地的幻想世界 3. 人、动物和神融合的人物形象, 极幻之文,含极真之情;极奇之事,寓极真
之理。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是社会化的典型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 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事;极幻 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 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 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 生之处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
五、明代其他神魔小说
《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 领域,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封神演义》100回,许仲琳撰,现存明金陵舒载阳 刊本,成书时间约在隆庆、万历间(1567-1619)
(一)作者之谜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
◆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 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
写得曲折巧妙引人五明代其他神魔小说西游记在我国小说史上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封神演义100回许仲琳撰现存明金陵舒载阳刊本成书时间约在隆庆刊本成书时间约在隆庆万历间1567万历间156716191619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100回罗懋登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郑和下西洋西游补16回董说撰约成书于崇祯十三年1640三遂平妖传四游记等
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则, 约13万字(有唐僧出世故事)
杨致和《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则,七万余字, 收入余象斗编集《四游记》中(无唐僧出世故 事)
清代又有多个版本,比如《西游证道书》《西 游真诠》《新说西游记》等等。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题“钟山黄 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清 康熙二年(1663)或十四年(1675)刊行。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人民文学1984年 版,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四、《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一)《西游记》的多元化主题:
1.《西游记》是一部学圣修仙成佛的书,全 书都表现出佛家降妖伏魔,弘扬佛法无边。 “悟书” “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 以证大道而修仙籍”
2.正邪相争,邪不胜正说。神是正,魔是邪, 而邪不胜正,构成取经故事的主题。
孙悟空神性、人性和猴性三者合一的形象,既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又是明代中叶以后解放思 潮的产儿。
孙悟空形象内涵
一个追求自由,大胆反抗,勇敢顽强, 机智善战,灵动活泼,乐观幽默,极富个性 的英雄形象。既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勇 于斗争,积极奋进的民族性格,又折射出明 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思想 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