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四穴 腹针》
被中医界称为:止痛四针的穴位!今天来了

被中医界称为:止痛四针的穴位!今天来了被中医界称为:止痛四针的穴位!今天来了,你们绝对想不到这四个止痛穴!昨天分享了了号称有“入针即效,拔针即愈”的手足三针,详情可见《号称有“入针即效,拔针即愈”的手足三针》,今天再来分享几个关于止痛的穴位,对于止痛四针,我首先是听到老韩大哥的视频讲过,后面用下来感觉效果确实好,这几个穴位对全身各种疼痛都有一定的止痛作用!每侧有4个穴位,双侧一共8个穴位,在中医界称为:止痛四针!能够称为“止痛四针”,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不简单!那么,止痛四针到底是用哪几个穴位呢?别急,接着往下看。
重点来了,止痛四针具体是下面的穴位:一是束骨穴、二是后溪穴,三是太白穴,四是三间穴!大家都知道,这几个穴位2个在手上,2个在脚上,这几个穴位主治功能都和疼痛有关,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个穴位能够治疗疼痛病症。
那么,具体要怎么操作或者说运用呢?下面就分享一下具体的止痛四针的操作方法,接着往下看。
下面呢我们就讲一下这几个穴位的具体操作:一、进针需要贴骨进针,进针1寸左右;2、使用提插补泻手法,行针2分钟左右得气后留针;3、取穴位时注意对侧取穴,左边疼扎右边,右边疼扎左边;4、留针期间需要行针动针间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60分钟;5、如果疼痛比较剧烈,或者说分不清是哪一侧疼痛,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可以双侧取穴,把8个穴位都用上!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止痛四针的具体操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留针期间行针,这和我前面说到的阳陵泉治疗落枕,养老穴治疗踝扭伤带针活动患处差不多,都体现在一个“动”字上,都可以增强针感,加强刺激,从而提高临床上的效果。
另外,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可以结合昨天的手足三针,把两者相结合起来用到诊治过程中呢?比如昨天说的颈椎病:可以取穴双后溪,先左后右,神经根型颈椎病加中渚。
肘痛:中渚、间谷。
肩痛:双侧手三针同取,外加阳陵泉穴位等等等,取穴后活动患处,在这些穴位的基础上,加上我们的止痛四针,然后来治疗上述的病症,并举一反三,把这几个穴位运用到其它疼痛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疗法简介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着很深科学内涵的医学,是与现代医学同样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症为内因性 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 病为主要适应症。
二、禁忌症: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 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引起 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 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 月份孕期均为禁忌,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 弱病人,在施针时亦需谨慎。如肝脾肿大则需注 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 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 血崩、子宫脱垂、遗精、 阳痿、遗尿闭经、带下、 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 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 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 病。
15
8、中极
8、中极 神阙穴下4寸的任脉上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
痿,早泄,遗精,白浊, 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 经不调,阴痛,阴痒,痛 经,带下,崩漏,阴挺, 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事下, 水肿等。 相当于骶尾椎部分,与人 体泌尿生殖系统相关。
的各种疾病。
27
腹部神龟图
28
三、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穿在腹针疗法的全 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 必须按照腹外地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 1.1、询问病兄弟、现病兄弟、并做好记录。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
同时,观察平卧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肉门S(双)
44
颈椎病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S(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 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 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M),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 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 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止痛四针腹针

xx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
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
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谢老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
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
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
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
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
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
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止痛四穴+腹针

止痛四穴+腹针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
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
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谢老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
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
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
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
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
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1、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3、无先兆偏头痛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
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图文详解: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腹针神龟图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 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腹针笔记_精品文档

腹针笔记一、调任督冲脉(一)气穴肚皮发黄、发黑,就是肝气不疏、气郁,肚皮有花纹比无花纹得更差。
肚皮松松垮垮,就是气虚。
女过35岁,男过48岁,都上引气归元;女过42岁,男过50岁都要加冲脉得气穴;有心脏病、肺病、肾病,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调冲脉,加上“气穴”。
针尖方向不能朝头,应向脚得方向斜刺,如果朝上会引起气逆。
(二)任脉四穴上脘、下脘,调补心脾肺,针尖45度角斜刺。
针尖不能朝上,否则容易心脏病、神经发作。
气海,以调补阴气为主;可以直刺,针站不住,可以向脚得方向。
关元,阴中生阳,阴阳双补。
加上气穴,可以加强关元得作用。
关元、气穴,垂直深刺,针尖不能朝上,更不能朝下。
针尖朝上,气往上,脚会冷;朝下,肾水下行,正气受损,会出现白带流水。
气海、关元连用,可以培元补肾,调内分泌。
(三)加强穴在关元下5分,垂直深刺,有加强调补得功效,可以针对哮喘、卵巢早衰,心脏病、老年人、肾病得人。
在下脘旁开5分得商曲,有加强冲脉得行走得作用,调补心、脾、肺、肠胃。
颈椎、腰椎有问题,也要加双商曲。
颅内脑供血不足,加双商曲。
针尖朝脚得方向,斜刺。
(四)水分、中极水分,消肿,不管什么原因。
直刺、深刺。
中极,相当于尾椎头。
可以调膀胱,主治尿频、小便不下。
但就是尾椎病,不能直接扎中极,应往痛处挪12毫米,否则变成调膀胱得功能。
直刺、深刺。
同时也就是前列腺得病灶,包括炎症、肥大。
痔疮,不扎中极,而就是旁开。
以痔点定位置。
外痔过皮则可,内痔过皮,再往里。
浅刺中极旁开上下左右1厘米,可以调外阴、龟头炎、湿疹。
二、调胃经胃经上穴位,脂肪厚,进针比任脉得深(一)天枢调补脾胃肠,消化吸收软弱者。
直刺,也可以朝脐方向略斜,但就是不能朝上、朝下。
比中刺略浅:调月经量少、淡等后天气血少。
太深,饭量会大开。
(二)滑肉门、外陵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得内侧,外陵相当于髋关节,两穴合用,可以活跃四肢供血,如手脚冰凉者。
针对关节四肢,应该垂直、中刺。
如果用于调胃气,降胃气应该针尖朝下,以降上逆之气,同时也用于降血压。
腹针疗法概述

汇报人:
目录
腹针疗法的起源
起源时间:20世纪80年代 创始人:薄智云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背景:为了解决针灸学中存在的痛感问题薄智云创立了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的原理
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针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腹部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目 的。
留针期间的护理:保持安静避免情 绪波动
腹针的出针方法
压针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轻轻拔出针体再用 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快速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迅速拔出针体再用
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常规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轻轻拔出针体
留针出针法:将针体留置在 穴位内待需要时再拔出
内科病症的治疗
进针:使用特制针具 快速刺入皮肤
行针:施加一定压力 使针身在皮下移动
留针:保持一定时间 以达到刺激效果
出针:缓慢拔出针具 轻按针孔片刻
留针时间:一般留针30分钟根据病 情可适当延长或缩短
腹针的留针时间
适用范围: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 治疗如颈椎病、腰椎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留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影响疗效
肌肉丰满处取穴:在肌肉丰满的腹部区域选取穴位如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腹针的进针方法
定位:确定穴位的位置采用腹 针的等高线图进行定位
消毒:对皮肤进行消毒保证无 菌操作
针具选择:根据穴位深浅和作 用不同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进针:采用垂直进针法快速刺 入皮肤直达所需深度
腹针的行针手法
定位:确定穴位根据 腹部分区定位
腹针疗法可以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腹针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也有显著疗效。 腹针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腹针疗法还可以治疗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2017-12-27 11:08导读:《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编者按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先天经络学说指导下,按照理、法、方、穴组方原则,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局部以达到脏腑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林超岱教授于2005年8月提出)腹针疗法以其安全、无痛、速效、便捷的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受到广大医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运用。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作者林超岱主任医师对于一类病症或单病症点评后均给出自己的腹针处方,并按针刺深浅、取穴单双规范地标示在“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上,融会贯通,易于掌握,以供读者临床参考。
该书除了点评语言主要从学术角度出发外,亦追求教授大众看懂腹针处方图,并能在家中用筷子进行腹部点穴,以便应急之需和养生保健。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自2017年10月中旬上市至今首印3000册基本售罄,好评如潮,供不应求,已于近日加印5000册。
编者摘取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四个典型病案与同道共享,以飨读者。
头痛【1 案】男性患者,67岁。
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编者注)术后出现头痛不适,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性质为胀痛、搏动性头痛,神经科医师以颅痛定等药物常规处理后无效,考虑头痛原因与手术后静滴扩血管药物有关,但因病情需要,不能停止该药物使用,故请我科医师会诊,尝试以针灸处理,会诊以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双)浅刺。
腹针疗法——精选推荐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薄智云在古代针灸理论上创⽴的⼀种疗法。
经过腹部的经络有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
先天之本脾和后天之本肾都在腹部。
通过针刺腹部的⽳位可以治疗全⾝的疾病。
特别是脾胃虚弱和肾虚以及腰痛使⽤腹针疗法效果很快。
⼀、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组腹针的常⽤⽅,由中脘、关元组成。
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
中脘是胃之募⽳,胃与脾相表⾥,有⽔⾕之海之称;关元是⼩肠的募⽳,别名丹⽥,有培肾固本、补⽓回阳之功,故两⽳合⽤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引⽓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引⽓归元由:中脘、下脘、⽓海、关元4⽳组成。
⽅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且⼿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肃降的功能,⽓海为⽓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主先天之原⽓,因此,四⽳含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归元'。
《难经·四难》⽈:'呼出⼼与肺,吸⼈肾与肝'。
故此⽅有治⼼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三、腹四关、调脾⽓、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腹四关由:滑⾁门、外陵左右共4个⽳位组成。
滑⾁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
该4⽳具有通调⽓⾎、疏理经⽓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是引脏腑之⽓向全⾝布散的妙⽳,故称'腹四关'。
临床⽤于治疗全⾝性疾病.与引⽓归元或天地针合⽤时,兼有通腑之妙。
调脾⽓由左右两个⼤横⽳组成。
⼤横是⾜太阴脾经的经⽳.⽂献记载以治⼤风逆⽓、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
但近年来⼤横⽳的临床应⽤除⽤于驱⾍外,其他报道甚鲜。
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认为⼤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故常与腹四关合⽤治疗腰部疾患和坐⾻神经痛,与风湿点合⽤治疗全⾝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
风湿点是作者的经验⽳,上风湿点位于滑⾁门⽳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的外5分下5分。
风湿点有消肿,⽌痛的作⽤与⼤横合⽤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淤⾎。
腹四针的功能主治

腹四针的功能主治什么是腹四针?腹四针是中医针灸的一种疗法,通过在患者的腹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起到调节身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腹四针的原理腹四针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调整身体功能的目的。
中医认为,腹部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区域,通过针刺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腹四针的穴位腹四针的穴位主要有以下几个:1.气海穴:位于脐中,是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
2.中脘穴:位于脐下三寸,是调节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
3.关元穴:位于脐上三寸,是调节肾气和生殖系统的重要穴位。
4.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缘,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的重要穴位。
腹四针的功能主治腹四针作为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可以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消化系统疾病:腹四针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如胃痛、胃炎、胃溃疡等。
2.妇科疾病:腹四针可以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改善月经问题,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3.泌尿系统疾病:腹四针可以调节肾气功能,改善泌尿系统问题,如尿频、尿急等。
4.心理情绪问题:腹四针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5.免疫系统问题:腹四针可以增强免疫力,调节身体的防御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腹四针治疗注意事项在进行腹四针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专业的针灸医师:腹四针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来施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2.保持良好的卫生:在治疗前需要进行腹部清洁,保持穴位区域干净。
3.注意疼痛感:在进行腹四针治疗时可能会感到一定的疼痛,但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
4.遵循医嘱: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
总结腹四针作为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具有调节身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它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
腹四针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理情绪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的治疗。
在进行腹四针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针灸医师,并遵循医嘱,注意个人卫生和疼痛感。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腹针疗法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取穴操作规范要点:穴位 只有一个,疗效与取穴相关,疗效不理想首先 必须对穴位进行校对。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中脘
位于神阙上4寸的任脉上。 浅剌治疗头面部疾病。
相当于全息图上口。
深剌治疗消化系统、肺、 中风偏瘫、神经衰弱。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脘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风湿点
气海旁开2.5寸(即外陵 浅剌治疗膝关节周围病
外5分、下5分)。
变。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风湿下点
石门旁开3寸(即外陵外 浅剌治疗小腿及踝关节
1寸、下1寸)。
病变。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气旁
气海旁开5分
浅剌治疗腰骶部病变及 下肢无力等
腹部穴位(八廓)定位
根据习惯持针、进针, 行气:候气完后,根据
单手、双手或管针进针 处方要求对每个穴的深
均可,但要保证取穴进 针的准确性。
度进行调整,使病人得 以改善。
进针时有疼痛,可能与
催气:病人行气后3-5 分钟,疗效不好时继续
毛孔、血管有关,重新 对处方的穴位进行调整,
选择进针部位。
使病人症状得以改善。
腹针的操作 7疗效控制
深剌治疗腹中切痛、积 聚不嗜食。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滑肉门
神阙上1寸,旁开2寸。
浅剌治疗肩关节周围病 变。
中剌治疗癫痫、哮喘、 脑供血不足、面神经麻 痹、上肢无力等上半身 疾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天枢
神阙旁开2寸
中刺治疗腹部病及腰肌 劳损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外陵
神阙下1寸,旁开2寸。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原 气。
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功。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是腹针疗法中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临床运用腹针必须严格掌握腹针腹部穴位的定位,必须掌握针刺的深浅,还必须掌握穴位处方的组成规律。
首先,必须掌握腹针“引气归元”“天地针”“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等穴位组合的组成和运用。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临床运用的基本元素之一,奠定了腹针取穴处方的基础;其次,必须掌握10个“协定”处方的组成和运用。
腹针已经出台了10个规范化“协定”处方,分别针对腹针疗效较好的“优势病种”。
初学者必须严格掌握这些规范化的处方,遵照处方完成相应疾病的治疗;最后,必须掌握薄氏腹针穴位组方的一般规律。
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之后,必须深入钻研腹针穴位配伍的内在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扩大腹针的治疗范围。
腹针取穴组方,遵循“君”“臣”“佐”的原则:“君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最为重要的穴位、主穴;“臣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次级重要的穴位;“佐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起到辅助性作用的穴位。
除了穴位的组成,还要特别注意穴位针刺的深度,因为不同深度的针刺针对着不同的疾病。
所以,腹针穴位处方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
一般而言,君穴针刺相对较深、佐穴针刺相对较浅。
谢氏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治疗顽固性椎间盘突出

谢氏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治疗顽固性椎间盘突出顽固性椎间盘突出:谢氏止痛四穴加脐周四边穴实证用谢氏止痛四穴,针刺宜深,手法宜重;若逢虚症,止痛四穴宜用补法,针刺宜浅,手法宜轻,多取健侧,不针或少针患侧。
谢氏止痛四穴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位于肢端,针感强烈,体虚者仅针0.5寸至1寸深即可。
治疗虚症,应用谢氏止痛四穴时多与老针家传的脐周四边穴相配合,因脐周、脐下乃丹田元气所聚之处,此处各穴均具有大补元气之功,善治一切虚证。
脐周四边穴的定位:脐旁左右旁开一寸,脐上一寸(水分),再左右旁开一寸,脐下一寸(阴交),再左右旁开一寸,加关元、气海共10穴,均用补法针之。
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患,多为虚实夹杂,督脉不足,元气虚损,可用脐周四边穴调任治督,与谢氏止痛四穴相伍,痛外治痛,多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如王××,男,46岁,农民,2009年4月25日来诊。
主诉:右侧腰腿痛2月余,加重一月。
右侧腰部剧痛不能屈伸扭转,入夜更剧,右臀及右下肢股后外侧、小腿后外侧麻木胀痛,并放射性至足,站、走、坐、卧均感疼痛。
腰部右侧L4/5、L5/S1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右臀部、右小腿后外侧有明显广泛性压痛。
曾中西药、针灸、推拿、理疗、牵引治疗一月无明显疗效,右腰臀可见多处密集状毫针针刺后所留针刺痕迹。
前医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平素胆小,畏惧手术,被其断然拒绝。
腰椎CT检查:L4/L5椎间盘中央向后突出约5mm,硬膜囊受压,L5/S1椎间盘中央偏右向后突出约6mm,硬膜囊及右侧神经根受压。
右侧隐窝见狭窄。
诊断:1. L4/L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 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右型)。
患者腰腿剧痛,久治难愈,虚实夹杂,颇为顽固。
久痛必虚,督脉不足,元气虚损。
前医仅针腰臀患处局部,月余无效,故腰臀部有多处针刺后所遗留密集针眼。
若继续反复针刺督脉及其周边,只能虚其已虚之气,其痛难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痛四穴+腹针》.txt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
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止痛四穴+腹针》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
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
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谢老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
常用直刺,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
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
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
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
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
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一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侧腰腿痛剧烈,不能活动,不能翻身,稍动则痛甚,日夜呻吟,入夜更剧,不能入睡,中西医治疗皆无效,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次日疼痛稍减,继续针治,每日一次,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一多”静养,所谓“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共针三周,疼痛逐渐消失,未复发。
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还有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都受剧痛折磨,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两位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无力回天,谢氏止痛四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存质量。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医》4期上,便发表文章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的理论,使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
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
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
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2、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看大图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3水分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4神阙脐之正中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气海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禁针7关元(别名:丹田)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8商曲下脘旁开5分处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9气旁气海旁开5分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0气穴关元穴旁5分处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11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12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13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处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14上风湿点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15上风湿外点滑肉门穴外1寸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16下风湿点外陵穴下5分外5分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17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