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 李清照词两首 第二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8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品味词中蕴含的感情及意象的特定含义。

2.感受《声声慢》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3.学习用叠字、铺叙等表达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品味词中蕴含的感情及意象的特定含义。

2.用叠字、铺叙等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瑞脑
..销金兽
..:一种香料,又称龙脑;兽性的铜香炉。

这次第
..:光景,状况。

满地黄花
..堆积:菊花。

最难将息
..:调养,保养。

2.每日成语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断雁孤鸿鸿:鸿雁。

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雁过拔毛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

雁影分飞比喻两相分离。

雁塔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3.读背任务:背诵全词。

4.文学常识:
南渡——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问题探究】
1.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是如何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的?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是千古名句,试赏析其美。

4.如果选取一个词作为全词的“诗眼”,是哪个字?全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是如何借此表现的?
5.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晓)来风急?”句。

目前流行的文学史版本及古代文学作品选皆采“晚来风急”。

然学者俞平伯、唐圭璋、吴小如等则认为此处应为“晓来风急”,你认为此词应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
[学习小结]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课时测评】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
..(漫长的白天)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
..(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⑥独自怎生
..得黑(怎么、怎样)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②⑥
3.填空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2),怎敌他,晚来风急?
(3)雁过也,正伤心,。

(4)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
(5)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6)这次第,!
4.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 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延伸阅读】
这也是一种美丽
文人悲愁,因秋日里百花凋零,人鸟声俱寂,因秋日里草木皆衰,日月光暗淡。

文人悲秋,成了一种习惯,这悲,悲的凄切,悲的飘渺,悲的沉重。

然而,这悲,亦是一种美丽。

悲,亦可理解为悲愁,悲和愁在诗人的眼里就是让人心碎的东西,就是让人流泪的东西。

它很残忍,一颗原来好好的、安安稳稳的心,会被它渐渐地啃噬,咬得血淋,啃得模糊,再捧高了狠狠向下摔去。

这是我对于悲愁的体会,但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悲痛,让你无形中多了一份美,一分韵质。

想那黛玉,她含泪而生,泪尽而亡,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从她常含泪水的眼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悲愁,她的恬静的、文雅的、不俗的悲,怎能忘却,那双常含着泪的眼睛,那里装着她的悲愁。

很难想象,没有了悲和愁,黛玉的形象还会在人们心中如此美丽。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知黛玉读到李清照《武陵春》中这最后一句时会是什么模样,但我知道,那必定会是美得令人心碎的容颜。

说愁,怎能不令人想起李清照。

是作为女性独有的多愁善感吗?是那“人比黄花瘦”的身骨吗?是那一段“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吗?是那一阙“更是离人损”的寒凉吗?李清照一腔愁情地愁并美丽着。

女性的悲愁,悲愁得温婉而细腻,像潺潺的溪流,流淌在她们的字里行间,是一种别样的凄美。

而男子之悲愁呢?他们有力的膀子能否撑得住这心灵的悲愁?苏轼不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他一生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他无法留住,她们去了,苏轼却只能空思量。

辛弃疾不能,“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纳兰容若不能,爱妻卢氏西去,只因他的冷漠,他的薄情,当他悔悟,却也只能“常忆灯前呵手为伊书”。

男子之悲,较之女子更加沉重,美得让人无法经受。

就是这别样的美丽,于悲愁之中凝固了人生的残缺,正如断臂的女神,只因她的残缺成就了美的神话。

人生因这份悲愁而有了残缺,纵使它残忍,它令人痛,令人心碎,但这,也是一种美丽,无法抗拒,无法压抑的美丽。

【赏析】文章从文人悲秋入笔,以优美简洁的文字阐释了悲愁的内涵与底蕴。

继而以林黛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等人物为载体,用诗意的语言分析了女性的悲愁之美,以及男性的悲愁之重。

最后,以人所共知的断臂女神作比,鲜明地提出“悲愁也是一种美丽”的观点。

纵观全文,无论是首尾的安排,还是材料的选取,均丝丝入扣,切中主题。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2.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3.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4.(1)愁。

(2)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3)秋风:秋风刺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

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5.此诗意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不能两个都同意。

以下意见可供参考。

(1)“晓”好。

(1)晓风凉,让词人心更凉。

(2)联系“三杯两盏淡酒”,可见主人公清晨即借酒消愁,面对漫漫长日,愁何以堪?
(2)“晚”好。

凄风冷雨,独守黄昏,面对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意境让人黯然销魂;一天的“晚”字又可与晚年的“晚”联想起来,更表现出了诗人的凄苦。

【课堂测评】
1.D.消—销
2.D.③应为“极度的悲伤”,⑤应为“煞”之意。

3.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却是旧时相识憔悴损到黄昏怎一个愁字了得
4.(1)B
(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3)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